<p class="ql-block">天然的乒乓岁月</p><p class="ql-block">(二百三十四)</p><p class="ql-block">烟台山上觅云踪,史馆寻章忆旧容</p><p class="ql-block">书接上回,2024年12月7日,终于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老家烟台,这里是父亲的出生地,天然准备在市内游玩两天,然后再去见老家的亲人们。</p><p class="ql-block"> 12月8日上午天然前往了烟台山,这里集海滨自然风光、文物遗址、人文自然景观和异国风情于一体,山、海、城、港连为一体的景观独特,有众多风格各异的近代领事馆建筑群,是近代建筑宝库。 </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建“狼烟台”,烟台山和烟台市名由此而来。1861年烟台成为山东最早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此设领事馆等,形成庞大近代建筑群体,见证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p><p class="ql-block"> 走到半山腰,天然发现胶东革命史陈列馆展现在眼前,进里面参观才知道。这个陈列馆全面展示了胶东地区革命历史,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资料以及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生动呈现了胶东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 </p><p class="ql-block"> 让天然感兴趣的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胶东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如天福山起义等,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面也有天然父亲参加革命的影子,1945年父亲就是在这里参加了八路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冰心纪念馆也坐落在烟台山的半山腰,馆内展示了冰心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以及与烟台的渊源等,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让天然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和创作成就。 </p><p class="ql-block">冰心3岁到11岁在烟台度过童年,烟台的海与朝阳街等成为她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烟台的热爱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走到山的最高处是烟台山灯塔,</p><p class="ql-block"> 它融合中西方建筑艺术元素,基座宽大,底部两层为古堡式,主体是白色石柱,顶端航标灯直射距离达30海里,集导航、海上交通指挥、观光功能于一身。 天然来到了塔顶,整个烟台的风貌尽收眼底,塔上虽然冷风兮兮,但也阻挡不住天然拍摄美景的兴致啊!</p><p class="ql-block"> 据工作人员讲1868年东海关在烽火台上建简易灯楼和旗杆,1905年正式建成烟台山灯塔,1988年拆除重建,是烟台城市标志和精神象征,曾为过往船舶校正方向、指引迷途。</p><p class="ql-block"> 从烟台山下来来到了烟台历史文化街区所城里。这里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胶东民居风格,如四合院式布局、砖石结构等,是烟台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p><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在此设奇山守御千户所,是烟台城市的发源地,历经明清及近代,曾是军事要塞和官绅富户聚居地,见证了烟台从军事防御到商业贸易的发展转变。</p><p class="ql-block"> 芝罘湾是烟台的天然港湾,海域宽阔,水深浪小,是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渔业基地,湾畔有美丽的海滨风光,可欣赏到城市天际线和海景,还能体验海上观光、游艇出海等活动。 这么好的自然景观,天然自然不会落下,毫不吝啬的用手机拍了很多视频记录那优美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12月9日终于回到了家乡烟台福山区,天然大爷的大儿子金寿今年80多岁,早在天然退休前就邀请天然回老家看看,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这次来烟台天然给金寿的大儿子去了个电话,他说他三弟正好在烟台,一会儿让他来天然住的酒店接天然。不到半个小时,大哥金寿和他的三儿子来接天然了,见面后和大哥紧紧的拥抱在一起,50多年前的大哥正值青壮年,现在已经是8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三侄子已经近50岁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哪!</p><p class="ql-block"> 再回老家东村的路上,三个人有说不尽的话,谈起了老家这些年的变化,都感慨万千,谁也想不到原来一个落后的小渔村,现在成了开发区,平地起高楼,家人们都在城里上班,生活的都非常富足。</p><p class="ql-block"> 到了大哥家住的小区,大嫂和大侄子都在楼下迎接天然,非常的热情,大哥大嫂居住在6楼2室1厅的房子,屋内宽敞整洁明亮,不大一会儿,大嫂准备了一桌8个菜的海鲜宴,并说中午简单垫吧一下,晚上咱们到饭店吃。果然晚上被领到楼下的海鲜饭店,有大侄子做东。点了一桌18个菜的大型海鲜宴,天然还是头一次品尝到这么多的海鲜,吃得满嘴流油。</p><p class="ql-block"> 晚上大街上灯光闪烁,月色正浓,和大哥金寿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捞起了这些年的生活过往,也捞起了父亲在老家生活不为天然所知的点点滴滴,大哥说当年父亲参加八路军时是背着爷爷奶奶走的,怕爷爷奶奶不让去,盛城解放以后,父亲才给爷爷奶奶报的平安。</p><p class="ql-block"> 大哥还说起了家谱,说我们的祖先是明朝时期明洪武间从云南大理府过来的,共培养出6名翰林,27名进士,58名举人,516名秀才。其中名气最大的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他是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他的后代目前还在东村居住。</p><p class="ql-block"> 第2天上午大哥,大侄子,三侄子和天然驱车前往原居住地去寻根,这个地方虽然已经动迁,但是还没有开发,还是一片荒野地,只能从原来家里种的梧桐树还没有砍伐分辨出原来的住址。天然在这里驻足了很久,并拍下了几组珍贵的镜头。</p><p class="ql-block"> 第3天吃完早饭,天然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大哥大嫂和大侄子,和三侄子一起驱车前往烟台港客运站,坐11点的轮船前往大连……。</p><p class="ql-block">这正是:烟台山上觅云踪,史馆寻章忆旧容,亲故相逢情切切,珍馐满宴话千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