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罗星塔

琪琪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罗星塔又称为中国塔、磨心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罗星山上,南宋时柳七娘曾在此修筑木塔为亡夫祈福,明万历年间塔被海风推倒,明天启四年(1624年),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在原塔基上复建。罗星塔是重要航海、邮政标志,罗零海拔基准点曾是中国东南沿海通用的海平面基准线,是研究中国近代史、航海史、邮政史以及中外交流的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罗星塔公园正门楹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笔插天,益壮山川景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楼船横海,弘扬史地光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园正门边柱楹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拔地摩天,不愧闽江锁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环山抱水,堪称左海珍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园正门背面楹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爱旖旎名园,入座长邀莲渚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登巍峨宝塔,凭栏饱听马江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园正门边柱背面楹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名塔长留,直刺青天罗星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崇祠在望,难忘碧血洒波涛</b></p> <p class="ql-block"><b>罗星塔公园于2008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重点公园”称号。大门边上挂有用中、英、韩、日四国文字标注的公园导览图。</b></p> <p class="ql-block"><b>罗星山原为江中的一块岛礁,高33.5米,与长乐营前隔江相望。因岛礁屹立江心,周边水势回旋,宛如石磨的心,在五代时期俗称“磨心山”。此山地势险要,近闽江入海口,古时凡欲从水路进入福州城,罗星山为必经之地,是闽江和福州的咽喉要道。</b></p> <p class="ql-block"><b>“罗星”在堪舆学中指的是在水口处或水流中突起的山丘或洲屿,四面环水,形如门户锁钥。罗星立于水口,能阻挡生旺之气急流涌去,能避免城中气运外泻,稳固风水格局,所谓“一个罗星抵万山”。罗星山位于闽江下游三江(乌龙江、白龙江、马江)汇合之处,地势险要,曾被郭璞等风水大师视为重要的风水宝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南宋《三山志》记载闽江中有一处礁石群因形似马匹,被称为“石马”,该礁石位于今马尾区对岸水域。明代《福州府志》形容其“有巨石如马,潮去则见,潮来则没”。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在此设置航标灯桩,使得“石马”成为重要地标。因“石马”位于中岐乡(今马尾区)对岸水域的北侧,而中岐乡处于“石马”尾部后方,故清初将此地命名为“马尾”。</b></p> <p class="ql-block"><b>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福州的开埠通商以及船政的兴起,罗星塔周边海域成为了海上福州的重要停船锚地。茶叶贸易的繁荣,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罗星塔被更多人所熟知,成为各国船员眼中的“中国塔”,也成为了福州的一个地标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道路边的石壁上刻有“磨心”两个大字。古时罗星山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流到此形成旋涡,如若“磨心”,俗称磨心岛,山上的罗星塔因此又俗称为“磨心塔”。沧海桑田,原先为江心岛屿的罗星山现在早已与陆地相连。</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萨镇冰视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萨镇冰(中)是船政后学堂第2届驾驶班毕业学生。参加过甲午海战,战后曾任北洋水师帮统、统领、海军统制等。辛亥革命以后,任海军总长,授海军上将,1920年初,他在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右一)、海军总司令蓝建枢(左二)、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杜锡珪(左一)的陪同下视察福建船政和海军。同年5月,即升任北京政府代理国务总理职。1922年,任福建省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全国侨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b></p> <p class="ql-block"><b>罗零基准点:1842年五口通商后,中外船只频繁进出闽江口,触礁沉没事故频发。清政府聘请德国工程师在闽江下游设置验潮站,通过水位变化设立高程标准。经过1866至1896三十年的测量、测算,确定了闽江罗星塔段水位的最低点,并以“罗零”(罗星塔零点)命名。“罗零”点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国际基准海拔原点。</b></p> <p class="ql-block"><b>“罗零”点长期被水淹没,测星不便,英国人在“罗零”点上方九英尺(约2.7432米)处凿刻一个标志,称作“罗基”点。在应用层面,实际测量多采用罗基点。罗零标高是福建省及东南沿海地区沿用百年的高程基准系统,1952年经核定其比黄海零点低2.179米。1992年全国统一采用黄海零点(海拔原点),“罗零标高”的使用由此成为历史,并于2022年2月正式被列入福州市级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左沈共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866年6月,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中)奏请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船政初始,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之前,他力荐沈葆桢(右)总理船政事务,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左、沈二公共襄船政,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左一)为船政监督,设厂造船、筹建海军、开办学堂、培育人才。他们大胆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使新兴的中国近代造船和国防工业在马尾得以迅速发展。“文襄善创、文肃善成”,左、沈二公为福建船政的创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左宗棠(1812~1885)谥号:文襄</b></p><p class="ql-block"><b>沈葆桢(1820~1879)谥号:文肃</b></p> <p class="ql-block"><b>日意格(1835~1886)法国海军军官,清末洋务运动外籍顾问,协助创办福州船政并推动中国近代造船与海军教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严复晨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严复,1854年生于福州,18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他学习刻苦,晨读晚练,以优异成绩被派赴英国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后,先后任船政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教习、总办等。甲午战争后,严复倾向于维新变法,积极宣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科学名著,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来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12年,严复被委任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成为首任校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政王巡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仅3岁的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担任摄政王而掌控朝政,并亲自代理全国海陆大元帅。1910年,摄政王载沣(中),海军部大臣贝勒载洵(左二)在闽浙总督(兼管福建船政)松寿(右二)、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左一)、福州将军朴寿的陪同下视察福建船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望江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同舟共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船政创办之初,即设立求是堂艺局,后改称船政学堂,是我国最早培养科技人才的专科学校。学堂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这组雕塑表现船政后学堂首届驾驶班学员航海实践的情景。他们分别是林永升、方伯谦、邓世昌、叶祖珪、刘步蟾、李和、黄建勋、邱宝仁、林泰曾。这九位同窗学友,毕业后多数赴国外留学,学成回国后服务于北洋水师,均为管带(舰长)。在甲午海战中,他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国捐躯,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b></p> <p class="ql-block"><b>2013年3月5日,罗星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任福州知府李拔到罗星塔巡视,作《罗星塔铭》,后将《罗星塔铭》刻于将乐石上,嵌在罗星塔二层西南方向,塔铭高1.36米,宽1.03米。《罗星塔铭》因风化严重,文字已无法辨认。2024年12月28日(罗星塔重建400周年)纪念碑揭彩,石碑重新复刻(二千二十四年罗星塔公园重勒,船政后裔黄见嘉敬书)立于塔下,为后人铭记与研究罗星塔的历史文化提供宝贵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黄见嘉是清末名臣沈葆桢第六代外孙女(亦是林则徐第七代外孙女),她长期从事书法创作,作品曾被《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名典》收录。</b></p> <p class="ql-block"><b>李拔在《罗星塔铭》中把罗星塔的形势和作用概括为“中流砥柱,险要绝伦”“以靖海疆,以御外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五虎门层峦嶂峙,为省会门户;闽安镇海舶出入,为省会咽喉。而罗星塔孤峰突起江中,如户之有键、喉之有舌,诚所谓扼要争奇,天造地设者也……”</b></p> <p class="ql-block"><b>罗星塔为八角七层仿楼阁式石塔,以花岗石砌筑,中空,塔高31.5米,塔座为须弥座,直径8.6米,一层朝西南设门,二层以上每层都有拱门,周圈设石砌栏杆,塔内有石阶,通连至顶。1963年,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对罗星塔拨款修复,加固塔身的环廊、层沿、檐沿,加设边柱铁栏,重修塔刹。</b></p> <p class="ql-block"><b>1985年10月,罗星塔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1961年9月,罗星塔被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过去百余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据说,当时外籍船舶到福州马尾外海,远远望见罗星塔时,便会欢呼“China Tower”(中国塔)</b></p> <p class="ql-block"><b>罗星塔前的一对石柱上刻有一幅著名的楹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朝朝朝朝朝朝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长长长长长长消</b></p><p class="ql-block"><b>该对联巧妙地利用了汉子一字多音的特点,解读为:</b></p><p class="ql-block"><b>朝朝潮,朝潮朝汐;长长涨,长涨长消。意思是每天的潮水,早晨涨傍晚落,经常生长经常消失。展现了江水每天潮涨潮落的壮丽景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柳七娘塑像</b></p> <p class="ql-block"><b>相传,七娘是宋朝岭南(今广东)李氏女,嫁夫柳七郎。据明王应山《闽都记》载:“罗星塔屹立江心,镇会城水口,称罗星云,俗呼磨心,以在水中央也。塔为宋时柳七娘所造。七娘,岭南李氏女,有色。里豪谋夺之,抵其夫于法,谪死闽南。七娘斥卖其产,入闽捐资造塔,以资冥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船政十三厂全景图</b></p><p class="ql-block"><b>船政建设秉持“权操诸我”的原则,要求完全掌握近代舰船的建造技术,与舰船相关的所有产品都要实现国产化。到1870年,船政先后建设了轮机厂、锅炉厂、铸造厂、船厂、打铁厂、帆缆厂等十余个车间,史称“船政十三厂”。</b></p> <p class="ql-block"><b>海丝茶港:武夷山的茶叶闻名海外,茶叶由武夷山沿闽江水系运至福州只需四日,成为最省时省力的运输方式,福州茶路由此打开。茶叶运输的速度决定了茶叶的利润,罗星塔下诞生了一项世界级的运茶赛事——飞剪船大竞渡,此项赛事以1866年为最盛。2022年1月,罗星塔被列入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在闽江上》</b></p><p class="ql-block"><b>这幅画作由澳大利亚画家李查·林顿先生酝酿五年,历时一年精心绘制而成。重现了1869夏天,罗星塔下桅杆林立,中国商船与外国运茶帆船自由贸易的繁荣景象,见证了马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据《福建省志·邮电志》记载,最早的罗星塔邮局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属于福建的三大邮局之一,罗星塔成为一个邮政地名。早期的邮件由海关代理,盖的是海关公文戳,随后有大圆戳、小圆戳、腰框戳、三格实线戳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卦戳和干支戳等多种形态。</b></p> <p class="ql-block"><b>民国时期福建省钱币发行量巨大,品种丰富,其发行的主体除了四大国家银行外,还有地方银行、外资银行、钱庄、银号等机构,他们多使用福建风光来作为钱币的图案,在民国钱币上出现最多的福州景物就是罗星塔。</b></p> <p class="ql-block"><b>商标是用以识别和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重要标识。改革开放后,国营企业的发展进入繁荣期,福州许多本土企业都使用“罗星塔”作为产品商标。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有一群人将罗星塔作为福州的象征创办了罗星塔月刊社,以寄托思乡之情。</b></p> <p class="ql-block"><b>“中山阁”因纪念孙中山1912年来过船政而得名。1912年4月19日孙中山乘坐“泰顺”号商轮抵达马尾,赞誉“船政足为海军根基”。“中山阁”内有一尊孙中山塑像,孙中山端坐在椅子上,目视着马江,背后有横匾“天下为公”,两侧对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是孙中山于1914年6月在一次叙别宴上集古句书联,相赠于黄兴,强调革命同仁患难与共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廷派沈翊清为特使赴日本观摩陆军演习,目睹日军严整军纪与先进装备后,写下七绝诗一首赠中国留日陆军学生“上国威名溯有唐,敢辞长剑倚扶桑。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此诗道出了军人既要随时准备应战,更要与国同运。集体担当与共济精神是军事文化的重要内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塔榕</b></p><p class="ql-block"><b>榕树:桑科榕属,围径7.54米,高度14米,冠幅直径19米。2003年5月10日被中国(福州)首届榕树节评为福州十大古榕之一。它历史悠久,是船政文化中法马江海战的见证者。</b></p> <p class="ql-block"><b>从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凤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到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马尾筑堡训练水师,再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罗星塔都一一见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试剑石</b></p> <p class="ql-block"><b>民间传说,1656年郑成功抗清失败后,率部退守罗星塔,有人献上春秋欧冶子炼的宝剑,他看见一块巨石,祷告上天,祈求指示行军方向,一剑劈下,石分两半,突出一个指向东方的石标,于是郑成功挥师东向,光复台湾。</b></p> <p class="ql-block"><b>石牌坊“中流砥柱”上有一副楹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拟瞿唐看滟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江同扬子见金焦</b></p><p class="ql-block"><b>此句出自明朝首辅叶向高的《登罗星塔》,将马江比喻成瞿塘峡和扬子江,把罗星山比喻成滟濒堆和焦山,突显罗星山和罗星塔的中流砥柱之意。</b></p> <p class="ql-block"><b>船政局一号船坞,经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船政大臣裴荫森在罗星塔东侧修建一号船坞(又称青洲船坞),因经费短缺多次停工,至1893年竣工。该船坞可容纳8000吨级轮船进坞修理,是当时仅次于英国利物浦的世界第二大花岗石砌船坞。1941年侵华日军撤退时,船闸被炸毁废弃。</b></p> <p class="ql-block"><b>一号船坞于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尾船政建筑群之一。2002年,东海舰队一艘退役猎潜艇落户此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之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中国有座城,与“幸福”同名——福州;福州有座塔,与“祖国”同名——中国塔。罗星塔并非为航海而建,但却因航海而闻名于世。一座罗星塔,就是一座中国海洋文化的丰碑,她是凝结着时间印记的时光塔,是充满了祝福和梦想的希望塔,是展望着大海和远方的航海塔,是体现了保护与传承的历史塔,是福州人心中的乡愁塔。驻足回眸,四百年的光阴洗礼,让这座宝塔更显沉静瑰丽的光辉,她留给今天的不仅是可以追忆的历史过往,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想象和祝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