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慈城

美丽一生

<p class="ql-block">慈城古县城位于宁波市西北部,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被誉为“江南第一古县城”,“中国古县城标本”,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慈城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p><p class="ql-block">慈城始建于公元前473年,古越国最早的故都,也是宁波城市的发祥地。自唐开元26年建县至1954年,1200多年一直是慈溪县城,也因县城建此而得名慈城。</p> <p class="ql-block">今年四月中旬,女儿休假十日,她带我到宁波CityWalk,宁海,溪口的旅行计划完成后到了宁波,慈城是旅行计划中的主要目的地。我们一早从宁波乘坐地铁很方便就到了慈城。</p> <p class="ql-block">进入慈城入口,见到古城墙的一段遗址得到很好的保护,古城墙始建于唐代,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与扩建,见证了慈城千余年的历史变迁,是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慈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沿着这段古城墙进入古县城,眼前所见自然环境宜人,一条水系经过民居设有一组造型景观,贴切的反映居民的日常生活氛围,亲切感浓厚。</p> <p class="ql-block">慈城是开放的,面积很大,走完这座县城要一天的时间,城里有四个参观点需要购票,我们在游客中心购买了联票,今天的游览重点要去到四个参观点,还得抓紧时间。</p> 孔庙 <p class="ql-block">慈城孔庙是浙东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孔庙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8亩,包含大成殿、明伦堂等典型儒学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慈城古朴的街巷中穿行前往孔庙,,不经意间与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学生一同踏入孔庙,不期而遇,宛如时光之弦的轻轻拨动,增添着古城的气息和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慈城孔庙建于北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比北京孔庙还要早318年。</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孔庙入口的标志性建筑,象征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孔庙的主体建筑,供奉孔子神位的地方。“孔子之谓集大成”,意味着孔子的学说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殿内陈列着孔子像以及描述生平事迹的壁画。</p><p class="ql-block">大成殿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官式建筑与江南地方特色,抬梁式梁架结构、斗拱等建筑构件,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等装饰,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由老师带领参观孔庙的孩子们头戴黄色帽子,恰似春日里初绽的花朵,带着纯真与好奇有序地穿梭在孔庙的回廊与庭院间,有的仰头凝视着古老的碑刻,眼神中满是探寻,有的则轻声交流着,言语里透着对先贤的敬畏。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传统文化的懵懂认知正在悄然萌芽。</p> <p class="ql-block">慈城的古建筑群以传统县城的空间格局为特色,古县城内保留着唐代街巷格局,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四合院与南方三合院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青砖黛瓦,硬山式屋顶,部分建筑带有马头墙,既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灵秀,又不失古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慈城素有“儒学重镇”之称,城中有多处石牌坊,深刻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牌坊上的雕刻图案和装饰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吉祥文化内涵,赋予石牌坊深厚的文化底蕴,路过仿佛置身于一幅古色古香的水墨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慈城的石牌坊与当地的古建筑、街巷等环境和谐统一。它矗立在古街古巷之中,与周边的古民居共同构成了古朴典雅的城镇风貌。牌坊的建筑风格、色彩和材质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古色古香的水墨画卷之中。</p> 冯岳彩绘门楼 <p class="ql-block">穿行在慈城古朴的街巷中,我们努力寻找那座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冯岳彩绘门楼,它静立在太阳殿路,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冯岳门楼采用砖木结构,五间二柱一楼,两根柱子粗壮挺拔,宛如坚毅的卫士,稳稳地撑起整个门楼的上部结构,彰显出一种沉稳大气的气势。门楼上方,额坊、斗拱等构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冯岳门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 - 1620年),是明代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的冯岳归乡后所建。这座门楼承载着冯氏家族的荣耀与记忆,也反映了当时慈城地区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珍贵的是冯岳门楼彩绘是浙东地区明代门楼彩绘和雕刻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门楼的彩绘有耀眼的特色,采用苏式彩绘的风格,宛如一幅幅灵动的画卷,彩绘色彩鲜艳,红、黄、蓝、绿等色彩相互交织,碰撞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图案内容丰富多样,花鸟、人物、神话故事等皆栩栩如生。尽管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彩绘有所褪色和剥落,但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绘画技艺的精湛,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除了绚丽的彩绘,门楼的木雕工艺同样令人赞叹不已。斗拱、梁枋、雀替等木构件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云纹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花卉形态逼真娇艳欲滴,瑞兽威风凛凛神态庄重,木雕线条流畅自然,造型生动形象,刀法细腻入微,将木质的天然美感与人工的精巧技艺完美融合,充分展现了明代木雕艺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在慈城,时光仿佛被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揉进了蜿蜒的巷道里。脚下的青石板路,历经无数脚步的摩挲,每一块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身旁的砖墙,由一块块古朴的青砖堆砌而成,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往昔,墙角的青苔,在不经意间探出头来,抬眼望去,枝叶繁茂的绿树如一把巨伞,为小巷撑起一片清凉。那悬挂于枝头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低语着时光里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慈城的古巷中,仿佛踏入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脚下的石板路,历经岁月的打磨,身旁的灰墙黛瓦,在葱茏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古朴宁静。墙头的青瓦层层叠叠,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厚重。偶尔有藤蔓植物攀附其上,为这古老的墙壁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绿意,仿佛是大自然用画笔勾勒出的灵动线条。</p> <p class="ql-block">经过近2500年的历史积淀,慈城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出过5名状元,1名榜眼,3名探花和519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城”。</p><p class="ql-block">自唐至清,慈城共出进士519人,这个数字在全国范围内极为可观。在科举时代,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代表着极高的学术成就和政治地位,如此众多的进士产生,彰显了慈城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慈城的进士文化在家族中得到传承和延续,许多家族以科举功名为荣耀,将读书求仕的传统代代相传,长辈会教导晚辈勤奋学习、修身齐家。进士文化成为慈城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当地的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和民俗传统。</p> <p class="ql-block">这些进士在仕途上有不俗的成就,许多人担任过尚书、御史、知府等重要官职,他们的成功不仅为家族带来了荣耀,也提升了慈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慈城拥有多座状元宅第和书院,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精美,是状元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辉煌成就的象征。</p> 校士馆 <p class="ql-block">慈城校士馆,又称考棚,是古代慈溪县的科举考场,它始建于清朝,是浙东地区仅存的古代考场实物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校士馆整体建筑布局规整,严格按照古代考场的要求设计建造,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对称分布,体现了传统建筑的严谨和庄重。</p> <p class="ql-block">校士馆主要区域分为前营、中营、后营三大部分。前营主要包括大门、仪门等建筑,是考生和考官进出以及举行仪式的地方,中营为大堂,是考官阅卷、办公的场所,后营则是考生考试的地方,设有众多号舍。</p> 县衙 <p class="ql-block">慈城设县始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当时称慈溪县,县衙便随之设立。此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县衙一直是慈溪县的政治中心。在漫长的岁月中,县衙虽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但始终保持着基本的建筑格局和传统风貌。</p> <p class="ql-block">县衙严格按照古代县级地方衙署的规制建造,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布局。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体现了古代官式建筑的庄重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大堂是县衙的核心建筑,是知县审理案件、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大堂建筑高大宽敞,正中设有公案,上方悬挂着“明镜高悬”等匾额,两侧摆放着各种刑具和仪仗,营造出一种威严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县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官式建筑的元素,其建筑装饰、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慈城老街的建筑多为传统徽派风格,白墙黛瓦、砖木结构,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许多房屋的墙面留有岁月的痕迹,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街道狭窄而悠长,石板铺就的路面古朴而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街上保留着传统的古戏台,中式建筑风格,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屋顶覆盖着灰色的瓦片,檐角高高翘起,犹如飞鸟展翅,焕发出古建筑的灵动之美。</p><p class="ql-block">戏台的装饰极为精美,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传统工艺。戏台正面的木雕装饰常常是点睛之笔,雕刻着各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吉祥图案,刀法细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戏台藻井由多层木构架交叠而成,从下往上逐渐收缩,形成一种向上隆起的视觉效果,不仅结构美观,还具有良好的声学效果,将戏台上的声音聚焦并扩散,在各个位置都能清晰地听到表演的声音。藻井的装饰图案以鲜艳的色彩绘制和雕刻在藻井上,色彩斑斓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慈城是一座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古县城,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这些建筑多为木结构,青瓦白墙,马头墙高低错落。马头墙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起伏的轮廓线还增添了建筑的美感与节奏感,成为江南水乡建筑的典型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慈城的水系发达,古河道纵横交错,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水乡格局。这些河道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居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过去,人们通过水路运输货物、出行往来,形成了独特的水乡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慈城古称“句章”,建制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古城墙见证了这座古城历经的岁月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今,古城墙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保护,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和修缮城墙,以保持其历史风貌和结构的安全,古城墙成为慈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慈城古城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全城山水相映,独特的区位布局构成朴素形态,有保存完好的街巷格局,生态环境清幽秀丽,集中体现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人杰地灵”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慈城就像一本翻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用一天的时间慢慢品读,我们沉浸在这宁静而悠远的时光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