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风化雨润心田 岁月无声见深情</p><p class="ql-block"> ——记我和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杨其华的“忘年之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在老干部部门工作多年的同志,我见过不少鲐背之年的寿者,见过不少发短心长的智者,也见过不少慈怀若海的仁者,但像杨老局长一样集寿者、智者、仁者于一身的尊长,还是鲜有遇见。</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杨老局长就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的原局长、离休干部、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并在2024年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杨其华。在工作人员的印象中,杨老满头银发,面色红润,目光深邃,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宛若家中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长辈,很多年轻的工作人员每次见到他时都亲切地叫“杨爷爷好!”</p><p class="ql-block"> 杨老在广州铁路局局长岗位上工作十多年,主管粤湘琼三省的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带领16万干部职工,以“创一流、夺冠军”的志气、勇气、豪气,艰苦创业、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曾获邓小平、万里、朱镕基、乔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当选过全国党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数次获得国家级荣誉及大奖,在铁道行业内更是名声远扬、有口皆碑。报道他辉煌业绩、先进事迹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与身等高。</p> <p class="ql-block"> 报道反映成就,奖章彰显功勋。一篇篇报道就是一份份捷报,一个个奖章就是一座座丰碑,也将杨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杰出企业家等光辉形象传向万里铁道、传遍大江南北。然而,在我心目中,杨老并非只是一位成就斐然、功勋卓著的老领导、老干部,还是一位慈眉善目、和善可亲的师长、朋友和亲人。酒愈存愈香,情越交越浓。这种亦师、亦友、亦亲人的感受伴着我认识杨老的年限延长、接触杨老的机会增多变得更加真切,也更加强浓烈。特别是他的红色故事、创业事迹、一言一行,宛如春夜的细雨,在悄无声息中滋润着我的心田,对我影响至深。</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杨老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智者。他每次看待问题总是那么长远,处理问题总是那么圆满,即使九十多岁高龄,思维一样敏捷,处理问题一样睿智。</p><p class="ql-block"> 道路决定出路,选择体现智慧。杨老15岁时,在这个一般人还懵懵懂懂的年龄,就毅然选择投身中国革命,17岁就坚定理想信念,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一生为之奋斗。杨老始终以党的事业为事业,以党的荣光为荣光,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并一直在这个赛道上扬鞭策马向天涯、奋蹄疾驰铸其华。生活中,杨老的选择亦是十分明智。十多年前,集团公司最后一次分定向商品房时,当时有一处小区环境幽美、房屋外形美观的一线江景房源,非常适合生活和养老,成为局、处级干部的首选房,但杨老却选择了没什么小区环境、靠近老干部部门、附近大型医院集中的老东山地区的房子。杨老说:“老干部部门是我们老干部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感到亲切、温馨。同时,人的年龄大了,小病小痛会增多,还是离医院近点好。”世界本来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十多年过去了,再看杨老当时的选择,大家都觉得杨老是多么的英明。</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智慧的底蕴,智慧是文化的彰显。杨老1930年5月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高等学府的文凭,但有文化。在和他老人家的接触中,他告诉我,没有文凭可以,但工作和生活中说话要有思想、行为要有素养、待人接物要有教养。他家中挂的唯一一幅书法作品就是“厚德载物”,那确实是杨老的真实写照。经常听到他讲企业治理、人员管理、人生哲理、生活道理的方法和故事。杨老常讲和同事相处要“以和为贵”——他担任局长时,领导班子中有7位红军时期老同志,论资历、战功都在他之上,性格各异,想法不同,但他始终坚持以和为贵,最大限度尊重老同志、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杨老指出既要懂管理,又要会技术,做到“术业有专攻”——人一定要掌握一到两门真技能、真本事。2023年10月,我们部门组织离休干部前往广州车辆段参观考察时,94岁高龄的杨老脱口就说出了摸轴温要“三秒三指三对比”的专业术语,无不令现场的同志们感到惊讶。杨老还经常对我们工作人员讲“一日三省吾身”“身正不怕影斜”“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等体会和他经历的故事,让大家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能力体现智慧,智慧成就能力。杨老没有学历,但能力超群。杨老教导我,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一定要有能力,要有处理问题、解决难题、办成大事的能力。19岁时,杨老就担任武昌铁路工厂军事联络员。广州解放后,担任广九机务段党支部书记。随后一直在广州铁路局工作,是一名典型的南下干部。先后担任铁路站段党总支书记、铁路地区党委书记、广州铁路局政治部主任、广州铁路局党委书记、局长,离休前任广铁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老在铁路局局长的岗位上工作了15年,开创了铁路“大包干”模式、“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负发展”的广深模式、合资建设经营的“三茂模式”和深圳、广州站多种经营模式等,被誉为“铁路改革的先行者”,也被同行钦佩地称为“杨大胆”。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杨老改革的“胆从何来?”诚然,了解杨老的工作经历、人生阅历后,就不难明白——智能破迷雾,壮志凌云生胆魄;慧光透典籍,潜心求索长见识。</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杨老是一位帮我把关定向的好导师。他的一言一行、一段段回忆、一个个故事,都在寂静里影响和无声处重塑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引导我向上、向善、向尚。</p><p class="ql-block"> 坚定理想信念,是杨老对我世界观的教导。杨老1947年入党,是一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的获得者。我曾问他:“为什么入党?”他告诉我:“就是相信共产党”。杨老在参加离休党总支召开的组织生活会时,也多次指出:“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党”。为什么“相信党”成了杨老一生的执念?我查了一下,杨老当年的入党誓词中,第七句便是“对党有信心”。杨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相信党,是他的一生信念;相信党,是他一辈子的信仰。这种信仰的力量,在他受到不实举报时,体现得尤为突出,甚至成了他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柱,支撑他渡过了那段“至暗”的时刻。他曾告诉我,在他任局长期间,有一位班子成员写信到部党组、中央纪委实名举报他。对此,杨老始终认为“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始终相信党会证明他的清白。经过中组部、铁道部、广东省委工作组近两个月的联合调查,认定举报反映的问题与事实出入较大,有的更是子虚乌有,最终还了杨老一个清白。尘埃落定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一腔正气为改革——广州铁路局改革纪实》,宣扬了杨老的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为勉励自己,杨老一直在办公室挂着“清风正气”四个字,昭示着他那“两袖清风昭日月,一身正气铸铁魂”的磊落人生。</p> <p class="ql-block"> 坚持为党工作,是杨老对我价值观的教导。信党、爱党、忧党、兴党,是杨老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是他的入党誓言,也是他一生不变的承诺。一诺千金终不悔,报国甘愿献家身。不管在革命年代,还是铁路建设时期,甚至离休后发挥老干部优势服务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杨老都始终坚持听党指挥、为党工作。他曾教导我,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为党工作就是要担负起“一手托三家”的使命,即:国家、单位和家庭的重任。国家发展是党最大的事业,单位兴旺是党的执政基础,家庭幸福是党的奋斗目标。杨老在位时如此,离休后亦如此。杨老离休后,担任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老战士协会理事长,负责协会全面工作,关心集团老龄事业,支持在职干部工作。曾荣获全国老年工作者“功勋奖”,被授予中国铁路老战士协会“优秀工作者”。特别是在65岁时,抱着“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的滚烫初心,听从党的召唤,披挂上阵,担任粤海通道建设筹备组的组长,直至古稀之年,打通粤海通道,让椰岛海南融入祖国的铁路大网,方才“解甲归田”、安享天伦。杨老70岁生日那天,粤海公司的同事们特地送给他一个花篮,花篮上的祝寿联写道:“千里铁道、百年鏖战,打通南国大动脉,屡建殊荣;一片丹心、两度出山,修建琼岛发展线,再创辉煌。”简洁地概括了杨老为党、为人民、为铁路辛勤工作、激流勇进、建功立业、无怨无悔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多为他人着想,是杨老对我人生观的教导。时刻想着他人,是杨老日常工作、生活中鲜明的性格特征。杨老在位时始终心怀旅客、货主,着力解决他们关心关注的难点、焦点、痛点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京广线上还没有空调列车,夏季高温,暑气逼人,用水量大,往往列车还没到下一站,水就早已用光。为了解决旅客喝水问题,他亲赴列车、车站调研,完善列车上水方案,下发《关于立即解决客车上水的命令》(“局长第一号命令”),并亲自督促整改,半个月内就解决拖了多年的旅客用水喝水难题,广州铁路局也成了全路第一个解决好客车上水的铁路局。同时,针对货主关心的车皮、装卸、仓储、运输等难题,设立货主接待日,亲自接待并解决货主的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平时,杨老也教导我在处理职工群众诉求时要注意换位思考,并指出,有些诉求对于单位来说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职工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一定要重视,诉求合理的要尽快解决到位,不合理的要尽心解释到位,存在困难的要尽力帮扶到位。总之,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杨老是一位凝如亲长的好朋友。杨老虽然年高德劭,但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和同志们都能“打成一片”——成为朋友。虽然,我和杨老年龄相差近50岁,但我们却成了“忘年之交”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杨老是我工作上大力支持的好领导。对我的工作,杨老总是全力给予支持,鼓励我大胆管、大胆干。对我取得的些许成绩,杨老也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励我鼓足干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我工作中考虑欠周全的地方,杨老也会及时提醒,给出建议。特别是对于我分管的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作为离休干部、老战士协会理事长的他,更是无条件支持。在杨老的支持下,我们大胆探索,实施离休干部“一人一策”服务,打造了离休干部精准服务的标杆;发挥老干部的育人优势和年轻干部的可塑优势,采取红色基因育小、感恩之心敬老、互帮互助同为,形成了“以老育小、以小敬老、老小同为”的工作品牌……在老干部部门工作多年,感觉任何工作只要得到杨老的支持,就信心倍增,就能顺利迈向成功的彼岸。</p><p class="ql-block"> 杨老是我业务上传经送宝的好前辈。我是2012年底来到老干部部门工作,原来一直从事相对单纯的文秘工作,来老干部部门后,立即负责部门综合科(办公室)的全面工作,办文、办事、办会和接待、老同志活动策划、设备维修、汽车管理、物业出租、合同管理等,相当于一个站段办公室的工作,但科室定编才几个人。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杨老看到我工作千头万绪、整日忙前忙后,便教导我,思路要清、职责要明、追责要硬、服务要细。他告诉我,办公室主任关键要做到“参与政务、管好事务、做好服务,上传下达、迎来送往、布置会场……”。关于服务细节,杨老告诉我,开会时要做到“领导没来我先来,看看谁坐主席台;领导没讲我先讲,试试话筒响不响……”,等等。细节决定成败。杨老的这些教导,令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p> <p class="ql-block"> 杨老是我生活上彼此暖心的好亲友。杨老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他虽然原来是一位位高权重的大局长,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我们能够无障碍地沟通交流,对工作正事、生活琐事、新闻时事、奇闻趣事都能够深入探讨、互诉衷肠。杨老待人真诚、体恤下属,他虽然职位高,但心很细,对我工作中的难题、生活中的难点、成长中的难事,他都明察秋毫,及时给予关心、帮助。不管是因为工作关系,还是十多年的交往,日常生活中,我和杨老也一直保持着高频率的联系,微信的早安祝福、日常的电话问候、经常的见面交流。杨老还把我的电话同其老伴、儿子的电话一起,设为快捷拨号模式,置于手机屏幕的首页,一点即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十多年来,我和杨老之间已经达到了“你知我冷暖、我懂你悲欢”的心灵相通。</p><p class="ql-block"> 高山流水觅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来,杨老一直对我不吝赐教、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相互抚慰,这种纯洁友谊亲密无间。</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来,杨老一直和我相互信任、心理相依、情感相联、心灵相通,这种情感联系超越血缘。</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来,杨老一直给予我工作支持、人生指引、生活关照、彼此温暖,这种关心关爱如同家人。</p><p class="ql-block"> 时光长河奔涌向前,真挚友谊熠熠生辉。我深信,无论岁月如何更迭,这份情感始终如一,深沉如海,绵延不绝,愈久愈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