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四展厅设置在一层西厅,名为“千载遗珍”,顾名思义,博物馆的珍藏均展示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 先来看一下金器。</p> <p class="ql-block">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位于展厅的中心位置。</p> <p class="ql-block"> 金饰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是旋转的太阳,外层由四只手足相连的飞鸟组成,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生动再现了远古“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其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含金量达94.2%。</p> <p class="ql-block"> 大金面具整体呈立体脸谱状,面部特征突出,长刀形眉毛凸起,大立眼,阔嘴,三角形鼻子高挺,是国内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金面具,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反映出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承袭关系,是研究古蜀文明发展脉络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人面鱼鸟箭纹金冠带,纹饰线条流畅,生动清晰,表面錾刻有四组由人头、箭、鸟、鱼组成的图案,与三星堆出土金杖上的图案极其相似,推测应是象征古蜀国王权与威仪的金冠,或是王公贵族冠下端的黄金饰件。</p> <p class="ql-block"> 镂空喇叭形金器,整体锤揲成形,正面镂空三组卷云纹,背面未经打磨。有观点认为,可能是某种器物上的装饰,与古蜀先民祭祀习俗有关。</p> <p class="ql-block"> 做为祭天礼地的法器,金沙出土的琮、璧、环、璋、圭、戈、矛等玉器数量极多、型制丰富、沁色斑斓。</p> <p class="ql-block"> 这件十节玉琮是新石器时代的青玉质玉器,呈长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通高22.2厘米,共分十节,每节转角处雕刻有简化的人面纹,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p> <p class="ql-block"> 从造型、纹饰及琢刻工艺上看,十节玉琮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其它玉器有显著差别,而与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基本一致。个人以为,这件藏品可能不是金沙出品,倒极有可能是某位王族的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 此为长援直内玉戈,透闪石软玉质地,牙白色,夹红褐色沁斑。无胡直内戈,三角形尖锋,长援,援身中部起脊,制作细致讲究。</p> <p class="ql-block"> 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造型为平行四边形,两面均有阴刻纹饰两组,每组图案由一跪坐肩扛象牙的人像、两道折曲纹、三道直线纹组成,展示了古蜀人肩扛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是研究古蜀祭祀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是馆藏最大的玉璋,长43厘米,宽9.15厘米,厚0.56厘米,质地细腻、纯净,纹饰复杂,制作精细,显示了古蜀时期极高的玉器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玉钺由石斧演变而来,做为一种祭祀礼器,拥有兽面纹玉钺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p> <p class="ql-block"> 这件有领玉牙璧在形制上明显有别于以往各地出土的牙璧,填补了蜀地不出牙璧的空白,既体现了古蜀文化的自身特色,又反映出中原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p> <p class="ql-block"> 铜人形器可能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道具,整体呈人形,头部以圆形孔洞替代,上肢自然下垂,下肢微蹲,双足呈外八字姿态,肩部及小腿外侧有对称的小孔,可用于固定或悬挂。</p> <p class="ql-block"> 这件石虎由灰黑色的蛇纹岩质石雕刻而成,黑色石料上遍布白色纹理如老虎斑纹,虎口内及虎须上涂满朱砂,呈卧姿,昂首,嘴巴大开,是商周时期不可多得的石刻圆雕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石跪坐人像为裸体赤足男性,呈跪坐姿态,头顶发式中分,四角高翘,脑后有辫发两束,双手被绳索反缚。</p> <p class="ql-block"> 石跪坐人像出土于金沙遗址的祭祀场所内,常与石蛇、石虎、石璧等有规律地放置在一起,可能是古蜀人用于祭祀的特殊物品,至于在祭祀仪式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则说法不一。</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