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拉昂错湖,人称鬼湖,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海拔4574米,与淡水的圣湖一路相隔,为微咸水湖,因此其湖水人畜皆不能饮用,这大概便是“鬼湖”之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拉昂错湖鬼湖拉昂措是圣湖的近邻,风光同样美丽,湖水同样是蓝得心醉,可却被扣上“鬼湖”的恶名,被打入另册。其实圣湖鬼湖原本为一湖,由于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融化后堆积在原大湖的中部,使湖床抬升,之后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冰川萎缩,补给水量减少,大湖面积萎缩,造成湖泊水位下降。</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在水位下降过程中,由于中部地势高,出露为山丘,导致两湖一分为二。当地百姓认为,两湖底相通,如有一天圣湖之水沿河槽流入鬼湖,且同时流入金色鱼与蓝色鱼,则鬼湖的水也会变得像圣湖之水一般清甜。</p><p class="ql-block">咸水湖拉昂错</p><p class="ql-block">与淡水的圣湖一路相隔的是咸水湖拉昂错(又名rakshas,4573米)。拉昂错湖水呈深蓝色,相当咸。周围没有植物、没有牛羊,死气沉沉,没有生机,人称“鬼湖”。一条狭长的小山丘把玛旁雍错和东侧的拉昂错分开,有一道水渠(ganpa chu)连接两湖,虽然一向都是干的,但是当地人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水从玛旁雍错流进拉昂错,同时会有一条金色的和一条红色的鱼游进拉昂错,这样鬼湖的水以后就也会变得像玛旁雍错一样的清甜了。偶尔在特别特殊的年份,水大的时候,的确有水在水渠里流动。</p> <p class="ql-block">风景介绍</p><p class="ql-block">在从神山或圣湖去普兰的时候会有很长的一段路是在鬼湖旁边,道路距离湖边只有不到1公里。由于湖色异常的美,所以有些旅行者喜欢走到湖边看个究竟,其实湖边什么也没有。拉昂错,人称鬼湖,与圣湖一堤之隔,两湖之间的地带是进出普兰县的必经之路。据说鬼湖是无风三尺浪。其实这里的景色非常美丽,湖边暗红色的小山,颜色迷离。卵石滩象一条白亮亮的银带,镶在湖边。湖里还有一个小岛,是暗红色。在拉昂错湖畔,人常有一股奇怪的感觉在胸中升起:偌大的湖区见不到一人一畜,空旷得象是站在了宇宙边缘。据说玛旁雍错与拉昂错湖底相通,一边是淡水的圣湖,另一边却是咸水的鬼湖。可以说,拉昂错也是一引人入盛的景观。</p><p class="ql-block">拉昂错蛇绿岩属休古嘎布地体的一部分,位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西段南亚带。蛇绿岩受近东西向逆冲断裂所控制,其南侧为普兰变质地体,北侧为极无棍巴地层地体。该蛇绿岩地体的侵位在晚第三纪之前。</p><p class="ql-block">蛇绿岩中的各岩石组合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岩石破碎,沿体中次一级逆冲断裂发育,走向近东西,倾角比较陡。拉昂错蛇绿岩由地幔橄榄岩、均质辉长岩、辉绿岩脉、枕状玄武岩夹放射虫硅质岩组成。堆积岩只在局部分布,发育较差。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体出露长约60公里,宽约数至十余公里,最宽20公里。向南倾斜,倾角48°-60°左右。岩石蚀变较强。均质辉长岩分布在地幔橄榄岩体南部边缘,出露宽约100米,呈脉状分布,近东西向延伸约400米。岩石蚀变较强。枕状玄武岩夹放射虫硅质岩,分布在地幔橄榄岩体两侧,出露宽约400米,岩石蚀变较强。</p> <p class="ql-block">成因</p><p class="ql-block">鬼湖拉昂错,紧邻玛旁雍错,属微咸水湖。由于湖水不能饮用,且湖岸周围植物绝少,故被称为“鬼湖”。拉昂错与玛旁雍错曾经相连,后因湖面下降,才分成了两个湖。两湖间还有一河相通,圣湖的水可以流到鬼湖中。玛旁雍错与拉昂错原本就是一个湖,只是后来因为地质变化和气候变迁分成了现在的两个湖泊而已。曾有专家考证过,吉乌村所在的河谷地带就是连接玛旁雍错与拉昂错的河道,在雨水充足的年份里,这条河道会将两湖连为一体。故此鬼湖之称纯属人们杜撰而来,也许将拉昂错比作鬼湖,正好应验了人们有神必有鬼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拉昂错湖</p><p class="ql-block">鬼湖之鬼</p><p class="ql-block">玛旁雍错上一派晴空万里,拉昂措上却是云层翻卷,蔚为壮观。可为什么偏偏拉昂错的名字变成了鬼湖?这其实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事情。分明是一条水脉形成的湖泊,为何非要分出个鬼湖?</p><p class="ql-block">在吉乌村就能看到连接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之间的那条河水,河道细长而曲折,夕阳下颇为妩媚。常言道:正邪势不两立。可在西藏的纳木纳尼雪山下,正邪相生,平静永恒。鬼湖拉昂错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海拔4573米,面积268平方公里,周围是天然牧场,为内陆咸水湖。鬼湖拉昂错与圣湖玛旁雍错相邻。</p><p class="ql-block">相传,两湖水底之间有宇宙之门,将两湖之水暗中相连。圣湖和鬼湖的水质完全不同:圣湖的水清爽甘甜,鬼湖的水却苦涩难咽。这两极的对立让人不禁会想到本尊与佛母相拥的大象征:宇宙乃至一个虫子的精神是和谐统一。正邪本是两个对立面,而在这里却相安无事,和平共处。鬼湖和圣湖在同一座雪山下生存,没有仇恨没有战争,只有相互厮守着亿万年的苍凉岁月。鬼湖经常是无风三尺浪,湖边是暗红色的小山,色彩古怪迷离。</p> <p class="ql-block">漫步湖边,冷风迎面扑来,如雷贯耳的波涛声动人心弦。站在鬼湖岸边,一股忧伤的感觉顿时从胸中升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苍天悠悠,大地空旷,旅者就像是站在了宇宙边缘,却一直都找不到人生的归宿。伤心的眼泪不停地流,但很快就被狂风吹干,唯有孤独的灵魂日夜徘徊在寂寞的雪山之中。</p> <p class="ql-block">鬼湖拉昂措</p><p class="ql-block">西藏自治区的景点。</p><p class="ql-block">鬼湖拉昂措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东北部的霍尔乡,距离普兰县城约55公里左右,距离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约360公里。拉昂措属湖泊科考旅游风景区。1983年经国家外交部同意,向印度、尼泊尔等宗教国家开放。</p><p class="ql-block">鬼湖拉昂措,因湖水不可饮用且周围植物稀少得名,两湖间有一河相通,传说中与佛教故事相关联,其深度和神秘性至今仍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其实圣湖鬼湖原本为一湖,由于气候变化,湖泊退缩,水面下降,才由一条狭长的小山丘把它俩分开。有一道河槽连接两湖,当地百姓至今还说两湖底是相通的,如有一天圣湖之水沿河槽流入鬼湖,且同时流入金色鱼与蓝色鱼,则鬼湖的水也会变得像圣湖之水一般清甜了。</p><p class="ql-block">拉昂错与圣湖玛旁雍措相邻,两湖之间的地带是进出普兰县的必经之路。拉昂错湖属微咸水湖,由于湖水不能饮用,且湖岸周围植物绝少,故被称为“鬼湖”。据考证,拉昂错与玛旁雍错曾经相连,后因湖面下降,才分成了两个湖,至今两湖间还有一河相通,圣湖的水可以流到鬼湖中。</p><p class="ql-block">在藏传佛教中,鬼湖亦被视着圣湖,传说释迦牟尼普度众生,用大米救济穷苦教徒,湖水是淘米水积聚形成的,因此,佛教徒们常来此顶礼膜拜,这里逐渐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与玛旁雍错相比,拉昂错一直被冷落,这主要是因为强加于它的传言:它是罗刹王的主要聚集地,印度古代《罗摩衍那的故事》中诱拐美女斯达的九头罗刹王就住在这里。更有人称在此湖边遇到一引起不吉利的征兆。另外一个原因是,此湖周围没有温泉可以沐浴。在冬季湖周围气候寒冷,景色荒凉。</p><p class="ql-block">据说鬼湖是无风三尺浪,湖边暗红色的小山,颜色迷离,湖里还有一个小岛,也是暗红色的。行至湖边,耳边阵阵波浪声,卵石滩象一条白亮亮的银带,镶在湖边。</p> <p class="ql-block">拉昂措之谜</p><p class="ql-block">拉昂措与玛旁雍措东西并列,但它的名气却不能与玛旁雍措相提并论。拉昂错的面积小,湖面海拔4573米,略低于玛旁雍措。1906年瑞典地理学家在测量完玛旁雍措的水深后,曾试图测量拉昂措的深度,但仅测量了湖体北端便无果而终,它的深度至今仍是一个谜。</p> <p class="ql-block">考察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由于多年以来的气候变迁,拉昂措湖水已不能外流,并封闭成内陆湖。近百年来,通过安迦水道来自玛旁雍措的补给水量时断时续,加以自身积水面积远少于玛旁雍措,拉昂措正在经历湖体消缩、湖面水位下降、湖水矿化度升高的过程,但它仍不失为一座景观壮美的大湖,特别是作为科学考察或旅游的对象,对于认识近代气候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得名</p><p class="ql-block">拉昂措北望冈仁波钦峰,它的东西南三面又受周边山体深色岩石影响,湖水水色较玛旁雍措灰暗,因此,人们称它为“鬼湖”。湖区湖滩岸上,由于近期水位下降而形成的多道浪堤,圈圈层层环抱湖体,展示着高原近代气候动态变化的历程。鬼湖中养育的大批珍奇鱼类、生物种群及对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特殊作用,被列入中国湿地名录。</p><p class="ql-block">鬼湖拉昂措是圣湖的近邻,风光同样美丽,湖水同样是蓝得心醉,可却被扣上“鬼湖”的恶命,被打入另册。鬼湖(Lhanag-tso,又名Rakshas,海拔4574米)与与淡水的圣湖一路相隔,为微咸水湖。因此其湖水人畜皆不能饮用,这大概便是“鬼湖”之名的由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