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记(1)临汾尧庙&广胜寺

张其舜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3日,当飞机穿越云层,飞越三晋大地,阳光洒落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我的山西之旅正式启程。山西,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孕育了戏剧文化的萌芽,是长城文化的集大成之地,石器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佛教文化的首善之区,更是古建筑的活态博物馆。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让这片土地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山西也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前进阵地。</p> <p class="ql-block">山西,地处黄河与海河的分水岭,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多样,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交错分布。考古发现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便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之地。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启了新的历史格局。元代商业初兴,明代山西商帮引领全国,清代晋商足迹遍布天下。山西,不仅是一部活的历史书,更是一幅流动的文化画卷。</p> <p class="ql-block">行程首站为山西临汾,这座古称平阳的城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尧帝曾在此建都,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临汾,别称平阳、卧牛城、花果城,位于山西西南部,东倚太岳,西临黄河,地处晋陕交界之地。这里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棉麦之乡”“膏腴之地”的美誉。临汾不仅是山西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能源与工业基地。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民间艺术形式广为流传,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p> <p class="ql-block">临汾古称平阳,《尚书》中记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可见,华夏文明的曙光,正是从尧帝开始照耀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从临汾机场走出,大巴便载着我们直奔位于秦蜀路南端的尧庙。这座千年古庙,是纪念尧帝的重要场所,也是我们探寻华夏文明源头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最初建于汾河西岸,后经多次迁址与修缮,最终定址于今临汾城南,已有1300余年。历代帝王皆曾亲临祭祀,康熙、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皆曾御驾亲临。如今的尧庙占地5.33公顷,主要建筑包括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还有千年古柏、柏抱槐、柏抱楸等奇观,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文明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尧庙,是中国唯一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俗称“三圣庙”。尧帝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奠定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格局,平阳也因此被誉为“华夏第一都”。广运殿是尧庙的主殿,原为尧帝召见群臣、共商国事之地,殿高27米,四周长廊内42根石柱雕龙刻云,气势恢宏。殿内现存多座记载尧王功绩的石碑,虽原殿毁于火灾,但重建后的尧庙依旧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尧宫甬道中央,一条由龙凤图案雕刻而成的“龙凤之脉”贯穿南北,全长300米,直通广运殿。龙凤,是尧时期的重要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象征。这条通道,被誉为“中国最吉祥的龙凤通道”,象征着帝王之气与天地祥瑞的交汇。</p> <p class="ql-block">尧宫甬道两侧陈列着陶寺文化遗址和下靳村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礼仪用品与乐器等,生动再现了七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图景。这些石雕与器物,不仅展示了尧时期的社会风貌,也为尧庙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尧庙前的二十四节气图,是对尧帝制定历法功绩的纪念。尧曾命羲和、羲仲等人观测天象,制定出以366天为周期的历法,并用闰月调整余日,这便是农历的雏形。这一历法的制定,有序农业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如今,这些象征日月星辰的石雕与节气图,成为尧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仪门”是礼仪之门,古时帝王将相与百姓前来祭祀,皆须在此整理衣冠,端正仪表,以示敬意。门额上“文明始祖”四字,是对尧帝开创文明政治的高度评价。背面“光披四表”为康熙帝亲题,寓意尧帝的功德如日月光辉,普照四方。</p> <p class="ql-block">步入尧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五凤楼。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楼高19.3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三孔窑廊,十三根角柱支撑,气势雄伟。楼顶陶人林立,陶狮居中,风吹可动,栩栩如生。相传尧王常与四位大臣登楼远眺,被喻为“五凤”,故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后,便是尧井亭。亭建于东晋太宁年间,距今1600余年,六角高檐,小巧别致。亭中水井传为尧王亲手所掘,直径仅八寸,井壁由卯榫砖砌成,外层九块一圈,层层叠砌。相传此井通海,泉水清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井文化”的起源,被誉为“天下第一井”。</p> <p class="ql-block">井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尧帝“寻蚁造井”,使人类摆脱了对河流的依赖,逐步形成村落、乡镇、城市,开启了市井文明的序幕。人们将城市称为“市井”,将远离家乡称为“背井离乡”,足见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广运殿,亦称尧宫,是尧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显庆三年,距今1300余年。殿高23米,面宽43米,进深26.3米,殿内42根通顶立柱,柱下石基雕刻精美,狮、麒麟栩栩如生。殿内供奉的唐塑尧王像高达2.8米,两侧站立两位宰相与两位阁老。尧王生活简朴,茅屋土阶,粗茶淡饭,以身作则,开创了“尧天舜日”的盛世。</p> <p class="ql-block">殿前月台台阶上,镶嵌着一幅“蟠龙图雕”,源自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陶盘,图案简洁古朴,龙嘴含禾,象征农业文明的起源,被誉为“天下第一龙”。</p> <p class="ql-block">尧殿两侧的木桩,是尧帝设立的“诽谤木”,亦称“华表”。《辞海》记载,华表为王者纳谏之木,尧帝设立此木,意在广纳谏言,倾听民意,体现早期民主政治的雏形。后世演变为装饰性石柱,虽失其本意,但其形制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尧井四周,四棵古柏苍劲挺拔,西边的“柏抱楸”与“柏抱槐”尤为奇特。柏树中长出楸树与槐树,每年春夏,红楸与白槐花开于柏枝之间,奇趣盎然,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柏抱槐”据传为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夏初槐花盛开,芳香四溢,成为尧庙一景。</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鸣鹿柏”与“夜笑柏”同样引人注目。相传唐代雕塑帝尧与鹿仙女像时,一对梅花鹿在此柏下欢鸣,故称“鸣鹿柏”,其枝干酷似鹿角。</p> <p class="ql-block">“夜笑柏”传为古时印度僧人所植,树龄悠久,每年除夕夜发出沙沙声,似人笑语,故得名“夜笑柏”。</p> <p class="ql-block">庙内古柏植于晋代,高十余米,直径两米有余,极为罕见。柏抱槐、柏抱楸每逢夏初,柏树中槐花、楸花盛开,奇趣盎然,为游人增添无限兴致</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崇拜祖先的美德,尧舜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伟大的先祖。尧庙祭祖堂是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着尧舜禹君臣后裔姓氏牌位,涵盖了千家姓大部分。在祭祖文化堂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脉,寻到血缘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p> <p class="ql-block">“尧典壁”位于尧宫东侧,南北长达300米,高3.3米,镶有碑石380块,镌刻3万余字,是全国第一座雕刻尧、舜、禹历史文献的纪念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碑文内容由南往北伸展,图文并茂,共分为13辑, 即:《尚书·尧典》、《尧典图说》、《尚书·舜典》、《舜典图说》、《尚书·大禹谟》、《大禹谟图说》、《尚书·禹贡》、《禹贡图说》、《帝王赞尧》、《先贤咏尧》、《本纪尧传》、《典籍评尧》、《史载记尧》等。“尧典壁”是一部三圣功绩的精化史,“尧典壁廊”被誉为“天下第一廊”。</p> <p class="ql-block">“中华帝尧鼓”称之为天下第一鼓。迄今为止,天下还没有比它大的鼓。这面鼓直径3.11米,高1.2米,鼓的两面均是整张牛皮而著,200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帝尧“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开创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带来了“尧天舜日”之盛世。置鼓于尧庙,就是要弘扬帝尧精神,传承文明,恢弘正气。此鼓是襄汾县红跃鼓厂承制。厂长卫红跃历经半载,寻遍全国十三个省市才觅到了这两张牛皮,制成了这面象征先祖民主精神的大鼓。</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我们到达了位于临汾市洪洞县的国家AAAA级景区霍太山(又称广胜寺)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的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p><p class="ql-block">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就在此处。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是宋代中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是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曾经藏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元代壁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