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欧陆之阿尔巴尼亚:“地堡之国”和“奔驰之国”

天涯浪迹

<p class="ql-block">20250625,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p><p class="ql-block"> 奥赫里德湖,像一块被揉皱的蓝丝绒。我们乘游船缓缓划过,把湖边山顶上拜占庭时期教堂的倒影辗成了金箔。</p><p class="ql-block"> 虽不及泰国斯米兰岛海滩的果冻蓝那么纯粹,但游伴们欢快的笑声溢出了船舱,飘荡在湖面。这,恐怕比任何美景都动人心魄。</p><p class="ql-block"> 对岸,阿尔巴尼亚的山影朦胧,像一幅没画完的水彩。而我们的下一站,正是那片山影背后的土地——那个曾在冷战地图上被画成红色孤岛的国度。</p> <p class="ql-block">  进入阿尔巴尼亚边境,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地堡,如同大地上生长的大大小小的灰蘑菇,零星散落在山坡上。地堡的射击孔,像眯起来的眼睛,色眯眯地瞅着外面俊美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阿劳动党第一书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霍查同志说,每个堡垒都是社会主义的牙齿。</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1945年至1985年的霍查时代,阿尔巴尼亚在这片不到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种下了几十万棵这样的“铁蘑菇”,以防备一切可能的入侵。故此,得了个“地堡之国”的雅号。</p><p class="ql-block"> 居于阿尔巴尼亚党政部门聚集地的一个地堡,地下空间庞大,如今是个地堡博物馆。从不大的入口顺级而下,迷宫一般,分布着具有各类作战功能的房间。一旦有战事,国家要害部门的人员可就近进入地堡。</p><p class="ql-block"> 如今,不少地堡改建成了咖啡馆、蛋糕店等。看来,这些社会主义的牙齿,如今正用来啃资本主义的提拉米苏。</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堡,不少就是中国援建的。</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曾是中国的好兄弟,1954年到1978年,积贫积弱的中国累计援助阿尔巴尼亚90多亿人民币。两国处于哥俩好的蜜月期。</p><p class="ql-block"> 手心朝上要钱要物的日子过了几十年,霍查也成了习惯。霍查对中国说,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不跟你要,跟谁要呢?</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慢慢缓和,并于1979年正式建交。霍查知道后,很不高兴,说,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你跟美国勾搭,咋不给我说一声啊!你们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叛徒吗?随后就把中国拉黑了。</p><p class="ql-block"> 我了个去!中美建交有你毛线事儿啊?这白眼狼!</p> <p class="ql-block">  斯坎德伯广场,在阿尔巴尼亚的地位就如同中国的天安门广场。民族英雄斯坎德伯的雕像威武凝重,雄踞广场的C位。</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的位置,原本是霍查的雕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后,霍查的雕像被拆掉,换成了斯坎德伯。</p><p class="ql-block"> 这位民族英雄的目光越过广场,投向满街奔跑的奔驰车——它们像一条条流动的金属河,从苏联时期的老建筑下穿过。我站在广场边的“社会主义大道”旁,数着三分钟内开过的12辆奔驰,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款到最新的SUV,型号横跨三十多年,活像个露天奔驰汽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霍查时代,党政机关就对奔驰车情有独钟。1985年霍查去世,国民经济一直低迷,阿尔巴尼亚至今还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个不足300万人的穷国,居然有近百万辆奔驰车,被戏称为“奔驰之国”。知情人说,这得归功于黑帮组织。他们在欧洲国家偷盗、走私奔驰车,套路多得很。弄回来,以低至七八百美元的价格脱手,便宜得让我也想弄一辆回去。 </p><p class="ql-block"> 或许,每个国家的故事都像奥赫里德湖的水,既有沉淀千年的过往,也有当下泛起的涟漪。至于那些钢筋水泥的记忆和街头奔跑的钢铁洪流,不过是时光在不同褶皱里写下的注脚罢了。</p><p class="ql-block"> 聊作谈资,不必认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