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卫生资源匮乏,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缺医少药,传染病、地方病横行,居民健康水平低下。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1951年,<strong>建立了对国家干部和大中专学生提供的公费医疗制度</strong>。建立了劳保医疗制度,为企业工人和职员承担全额医疗费用,并为职工家庭成员承担50%的医疗费。1952年,确立了<strong>“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作方针</strong>,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在广大农村,直到六十年代,缺医少药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strong>1965年6月26日</strong>,毛主席指示卫生部<strong>“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strong>,这就是时间愈久、愈显伟大的<strong>“六二六”指示</strong>:“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的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脱离群众,工作把大量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所谓尖端。”“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样预防,怎样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的问题上去。”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六二六”指示源自毛主席对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关心,对官僚主义作风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当时战备形势的担忧。指示发出后,全国各地培育赤脚医生,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推出了<strong>集体合作医疗制度</strong>,公社<strong>社员看病,只需缴纳部分挂号和医疗费</strong>,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全国各地在<strong>县一级成立人民医院</strong>、<strong>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strong>的基础上,在<strong>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一级设立了卫生室</strong>,构成农村三级医疗体系。<strong>到1975年底,全国有赤脚医生150多万,</strong>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全国城市和解放军医务人员先后有110多万人次下农村巡回医疗,有十几万城市医务人员在农村安家落户。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70%以上分配到农村。<strong>在大队一级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strong><strong>“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strong>当年的赤脚医生靠银针、草药这“两件宝”受到农民欢迎。<strong>“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是广大农民对那个时代赤脚医生最温馨的回忆。</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医疗卫生工作</strong><strong>必须</strong><strong>坚持为大多数人服务</strong><strong>的方向</strong>,这是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核心,是一个根本的和原则的问题。</strong>合作医疗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是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作为“中国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推广。</strong>1970 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strong>《“赤脚医生”手册》</strong>,当年发行量仅次于《毛主席语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译成 50 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时至今日,世界许多国家的书店里仍可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strong>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赤脚医生”没有了生存土壤,各地合作医疗纷纷解体,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strong>,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strong>1985 年 1 月 25 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strong><strong>赤脚医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strong>。<strong>一切皆成过往,但</strong><strong>赤脚医生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不辞劳苦的精神</strong>,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凭借自己所学的医疗知识,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心,用数十年来的默默无闻换得了中国基层卫生事业飞跃的奇迹。<strong>下面一组六七十年代的</strong><strong>宣传画</strong>,描绘了赤脚医生为人民服务的画面。 ▲《采药》(1973年)作者刘吉厚。赤脚医生利用空闲上山采药,在医疗物资缺乏、药物紧缺的情况下,采药是赤脚医生重要的工作。<h3> ▲《赤脚医生来到我们家》(1975年),王天佑。</h3></br> ▲《出诊》,姜大洪。画面是一名女赤脚医生骑着自行车冒雨出诊。 ▲《春苗就在伲身边》(1976年),吴玉梅。画面是一名女赤脚医生和一名少先队员在田头为社员送药,防治疾病。 ▲《培育新医》(1964年),李世平、丁香。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9VtYSyXUVkgf4uDo0_PLZ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