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闲聊世纪才女苏雪林

微读馆(庆乐随笔)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苏雪林(1897年3月26日-1999年4月21日),安徽太平人,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知名女作家、学者。原名苏小梅,1919年改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老梅等。苏雪林毕业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法国留学回来后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等任教。她的著作颇丰,其中有小说散文集《绿天》,历史小说集《蝉蜕集》,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散文集《屠龙集》,散文评论集《蠹鱼生活》《青鸟集》,历史传记《南明忠烈传》,回忆录《文坛话旧》《我的生活》《我与鲁迅》,戏剧集《鸠罗那的眼睛》,专著《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中国文学史》,古典文学论著《唐诗概论》,论文集《蠹鱼集》,以及《苏绿漪佳作选》《苏雪林选集》等,另有一些译作。苏雪林的创作常写个人生活经历,笔致秀丽畅达,不乏女性作家温婉、幽丽的气质。1999年4月21日,在成大医院病逝,享年102岁。</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闲读闲聊世纪才女苏雪林之一。</p><p class="ql-block">曾经在图书馆查阅过不少苏雪林的书籍,尤其是读完《世纪才女苏雪林传》让我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看官要问为什么?</p><p class="ql-block">看官别急,听我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苏雪林传中写了她在安庆有一段经历,不过仅仅是她早年读书和短暂教书经历,关于她在安庆传奇,我很好奇,某日就想与deepseek讨论一下。</p><p class="ql-block">我的提问——苏雪林曾经在安徽安庆度过一段时间,文字说明一下。</p><p class="ql-block">deepseek回答——苏雪林(1897-1999),原名苏梅,字雪林,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学者。她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安庆是她的故乡,也是她早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安庆位于长江之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样的环境对苏雪林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苏雪林在安庆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她的文学才华在早年就已显露,后来她前往北京、法国等地深造,逐渐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尽管她后来长期在外地生活和工作,但安庆始终在她的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在苏雪林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她对故乡的深情回忆。她的散文和小说中常常流露出对安庆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的怀念,这些文字不仅展现了她对故乡的眷恋,也反映了安庆在她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安庆不仅是苏雪林的出生地,更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对她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哈哈,deepseek竟然发生了重大错误。</p><p class="ql-block">我的回复——苏雪林并非安庆人,但她与安庆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雪林出生于浙江瑞安,祖籍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1914年,因父亲工作的原因,她随家人迁居到安徽安庆。</p><p class="ql-block">deepseek回答很谦虚——感谢您的补充和指正!您说得非常对,苏雪林并非安庆人,她的出生地是浙江瑞安,祖籍为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1914年,因父亲工作的原因,她随家人迁居到安徽安庆,并在那里度过了重要的成长时期。</p><p class="ql-block">安庆在苏雪林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尽管她并非土生土长的安庆人,但这段经历对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庆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为苏雪林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文化滋养。她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安庆的深情回忆,展现了这座城市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p><p class="ql-block">苏雪林与安庆的联系,不仅是她个人生活经历的一部分,也是她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背景。这段经历使她对安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在她的文字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感谢您的细心补充,这让我们对苏雪林与安庆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哇塞,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越来越强大,因为它可以每天在搜索中对话中不断更新它的数据库。用的人越多,越能提高它的智慧,越能证明它是“超人”。</p><p class="ql-block">苏雪林被誉为“才女奇女”,原因如下:</p><p class="ql-block">1. 文学成就:她创作了二千万字的作品,各种文体都涉及,风格独特,情感细腻,作品如《绿天》《棘心》等广受好评。</p><p class="ql-block">2. 学术贡献:她在古典文学、神话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尤其在《楚辞》研究上成就显著,著有《楚辞新探》等学术作品。</p><p class="ql-block">3. 教育影响:她长期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许多文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文学教育有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4. 独立精神:她一生坚持独立思考和创作,勇于表达个人见解,展现了女性的独立与坚韧。</p><p class="ql-block">总之,苏雪林的“才女奇女”称号源于她卓越的文学与学术成就,以及独立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网传她是苏辙34代后人,遗传基因太棒。</p><p class="ql-block">预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请看庆乐随笔闲读闲聊苏雪林之二。</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闲读闲聊世纪才女苏雪林之二。翻开苏雪林的传记,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文坛的窗。这位被冠以"世纪才女"之名的女性,以其特立独行的姿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文字犀利如刀,她的性格刚烈如火,她的一生都在与偏见抗争,却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另一种偏执。这种矛盾与挣扎,构成了她生命的底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p><p class="ql-block">苏雪林的一生,是一部与偏见抗争的历史。作为民国时期少有的女性学者,她不得不在男性主导的学术圈中艰难前行。她的文学批评常常被贴上"女性化"的标签,她的学术观点因性别而遭受质疑。这种来自外界的偏见,反而激发了她更为强烈的反抗意识。在《绿天》等作品中,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女性知识分子的困境,在文学创作中寻找自我表达的空间。她的文字中总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这种劲头既是对社会偏见的反击,也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p><p class="ql-block">然而,在与偏见抗争的过程中,苏雪林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另一种偏执。她对鲁迅的批判持续了大半生,这种执着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学术讨论范畴。在她的笔下,鲁迅的形象被不断解构,甚至被妖魔化。这种偏执的批评态度,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她在学术争鸣中的不妥协姿态,但也暴露了她性格中的极端一面。她的批评文章常常充满火药味,这种激烈的表达方式,既是她真性情的流露,也成为了她遭受非议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在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世界里,苏雪林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与毅力。她的《唐诗概论》至今仍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参考,她的散文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在学术研究中,她追求严谨与创新;在文学创作中,她注重情感与形式的统一。这种双重身份的交织,使她的文字既有学者的理性,又有作家的感性。她的成就证明,女性完全可以在学术与创作领域取得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苏雪林的争议性,恰恰体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批判精神。在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她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她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代文学的思考,都展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即便她的某些观点存在偏颇,但这种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的精神,正是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她的争议性,不应该成为否定其价值的理由,而应该被视为一个时代思想交锋的见证。</p><p class="ql-block">细读苏雪林的传记,让人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才女的人生轨迹,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她的偏见与偏执,她的才华与局限,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图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或许不必完全认同她的观点,但应该理解她的坚持,尊重她的选择。因为正是这些特立独行的灵魂,构成了文化多元性的基础,推动着思想的进步与文学的发展。苏雪林的一生告诉我们:真实的人生往往充满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成就了一个人的独特价值。</p><p class="ql-block">预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请看庆乐随笔,闲读闲聊世纪才女苏雪林之三。</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闲读闲聊世纪苏雪林之三。</p><p class="ql-block">之二聊了苏雪林不少的人生传奇,之三想聊聊苏雪林最大的偏执传奇——攻击鲁迅的走火入魔。</p><p class="ql-block">先来聊聊她与鲁迅生前花絮</p><p class="ql-block">苏雪林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是《绿天》,1928年3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绿天》一出版,苏雪林很快就送给了鲁迅。</p><p class="ql-block">在扉页上用黑色钢笔写了:“鲁迅先生校正学生苏雪林谨赠七、四、一九二八”。</p><p class="ql-block">版权页的留印处还加盖了“绿漪”朱红印章,现在鲁迅博物馆的“鲁迅藏书”中收藏有这部书。</p><p class="ql-block">苏雪林在鲁迅面前谦称为“学生”,可见其对鲁迅先生是敬重的。</p><p class="ql-block">1934年,苏雪林曾在《国闻周报》上发表《&lt;阿Q正传&gt;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一文,对鲁迅的《阿Q正传》等小说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苏雪林说:“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还说:“谁都知道鲁迅是新文学界的老资格,过去十年内曾执过文坛牛耳……”</p><p class="ql-block">苏雪林认为:“鲁迅的小说创作并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时代到于今的收获。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占到永久的地位了。”</p><p class="ql-block">关于苏雪林与鲁迅决裂的原因,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1928年二人的一次会面。 </p><p class="ql-block">在一次文人聚会中,苏雪林主动上前与鲁迅打招呼,并伸手想要握手。然而,鲁迅仅仅点了点头,未与她握手。这一细节让苏雪林极为难堪,觉得自己受到侮辱。 </p><p class="ql-block">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苏雪林开始“骂鲁迅”的导火索。但仅仅因为一次“握手未果”,便让她对鲁迅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攻击,这一说法显然过于表面化。</p><p class="ql-block">不过从心理学上讲,苏雪林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性格高傲的人。在那个女性地位普遍较低的时代,她凭借个人才华,赢得了“民国才女”的美誉。然而,这份强势与骄傲,也让她难以容忍任何形式的轻视。 </p><p class="ql-block">鲁迅同样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他笔锋犀利、讥讽不留情面,被称为“文坛斗士”。在文学批评上,鲁迅对待对手毫不手软,甚至有人戏称他为“吵架从未输过的人”。</p><p class="ql-block">两个性格同样强势的人,自然难以相容。这种个性上的冲突,使得他们的关系从最初的欣赏,逐渐走向了对立。这是我从性格分析他们决裂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在1936年鲁迅逝世后,她立即致信胡适,表达了她对鲁迅的强烈不满,并宣称要做一篇《鲁迅论》来“打倒刀笔文化”。从这段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来看,可以分析如下:苏雪林对鲁迅的态度转变,苏雪林在鲁迅生前曾对其颇为推崇,称赞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然而,鲁迅逝世后,苏雪林的态度急转直下,开始对鲁迅进行激烈攻击,称其为“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的小人”,并指责鲁迅的杂文“一无足取”。这种态度的转变可能与鲁迅生前对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批评有关,而苏雪林对胡适极为敬重,因此将鲁迅视为对立面的代表。</p><p class="ql-block">“打倒刀笔文化”的含义苏雪林所说的“打倒刀笔文化”,是指鲁迅的杂文风格和其背后的左翼文化思潮。鲁迅的杂文以犀利、尖锐著称,常被形容为“刀笔”,苏雪林认为这种文风“兴风作浪”“含血喷人”,甚至“祸国殃民”。她试图通过《鲁迅论》来批判鲁迅的这种“刀笔文化”,并为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及被鲁迅批评的“现代评论派”正名。</p><p class="ql-block">胡适的回应与态度</p><p class="ql-block">胡适在收到苏雪林的信后,虽然对鲁迅的攻击表示反感,但他仍然坚持客观评价鲁迅的原则。胡适在回信中批评苏雪林的措辞过于偏激,认为“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并肯定鲁迅早年的文学作品和小说史研究是“上等工作”。胡适的这种态度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理性与宽容,也与苏雪林的偏激形成了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苏雪林行为的深层原因</p><p class="ql-block">苏雪林对鲁迅的攻击,除了与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有关外,还可能与她对当时文化界左倾思潮的担忧有关。她认为鲁迅的影响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左翼思想主导文化界,甚至危及民国的统治。此外,苏雪林在信中还表达了对共产党及其左翼文化的不满,认为鲁迅是其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总结苏雪林写信给胡适并宣称要写《鲁迅论》以“打倒刀笔文化”,反映了她对鲁迅的强烈反感以及对左翼文化的担忧。然而,胡适的回应则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理性与客观,强调评价一个人应全面、持平。</p><p class="ql-block">再总结回顾一下苏雪林攻击鲁迅的偏执历程——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后,1936年11月12日,苏雪林拉开了她“半生‘反鲁’的序幕”。她写了长达四千言的《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公开祭出反鲁大旗,破口大骂鲁迅是“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色厉内荏,无廉无耻”,“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在文坛“兴风作浪”,“含血喷人”,其杂文“一无足取”,“祸国殃民”。并影射、攻击鲁迅勾结日本特务机关内山书店,“行动诡秘”等等。</p><p class="ql-block">苏雪林还称,“鲁迅病态心理将于青年心灵发生不良之影响也,”“鲁迅矛盾之人格不足为国人法也”,“左派利用鲁迅为偶像,恣意宣传,将为党国之大患也”,“阴险,多疑,善妒”,“是一个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耻的小人”,“不近人情,睚眦必报”。她还攻击鲁迅的杂文“文笔尖酸刻薄,无以伦比”,“含血喷人,无所不用其极”。</p><p class="ql-block">苏雪林写了《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的第二天,她又写了《理水和出关》,对鲁迅进行冷嘲热讽。又过了四天,即11月18日,她写了《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书》(发表于1937年《奔涛》创刊号)。苏雪林在该文的《自跋》中写道:“以鲁迅一生行事言之,二十四史儒林传不会有他的位置,二十四史文苑、文学传,像这类小人确也不容易寻出”。</p><p class="ql-block">从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苏雪林连续写了多篇文章《说妒》《富贵神仙》《论偶像》《论诬蔑》《论是非》《过去文坛病态的检讨》《对(武汉日报)副刊的建议》《论鲁迅的杂感文》等,无论从内容及语言上看都十分激烈,对鲁迅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p><p class="ql-block">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苏雪林不停地撰文,继续她的“‘反鲁‘事业”,写了《对战斗文艺的我见》《琵琶鲍鱼之成神者--鲁迅》《新文坛四十年》等。</p><p class="ql-block">1966年11月,正值鲁迅逝世三十周年,台湾《传记文学》刊出苏雪林的一篇两万七千字的长文《鲁迅传论》(后收入《我论鲁迅》一书),大骂鲁迅。</p><p class="ql-block">鲁迅对贫困青年作家肖军、肖红、叶紫等的经济援助,也被其骂为小恩小惠,笼络人心。苏雪林刻薄之极,无出其右的骂鲁言论,正迎合了蒋介石当时的政治需要。</p><p class="ql-block">在苏雪林眼中,鲁迅还是一个喜欢别人对他吹捧的人。她说:“人家奉献给他的头衔不可胜数:‘东方的尼采’、‘中国的罗曼·罗兰’、‘中国的萧伯纳’、‘中国的高尔基’,喊得洋洋乎其盈耳,鲁迅听了并非不笑,不过不是听人颂扬他敌人的耻笑,而是点头得意含着嘉许的微笑。我以为世上癖好阿谀的人,鲁迅可算第一”。</p><p class="ql-block">1967年,苏雪林将自己“反鲁”的大部分文章结集出版《我论鲁迅》(爱眉出版社)。该书出版时,苏雪林称“半生的‘反鲁’事业,……以后我不高兴再理会了”。</p><p class="ql-block">苏雪林不仅批鲁迅走火入魔,她批红楼梦也是走火入魔——苏雪林批《红楼梦》的观点较为独特,但其批评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例如,她认为曹雪芹的文字存在“造句欠自然”、“说话无轻重”、“句法杂凑文理不通”等问题,从而得出曹雪芹文学水平不高的结论。然而,这些批评往往基于她对《红楼梦》版本的不了解,将她所认为的抄本错误都算到曹雪芹头上,因此其批评并不具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苏雪林与鲁迅这段公案其实我觉得反映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思想、政治立场上的复杂分歧和冲突。</p><p class="ql-block">预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请看庆乐随笔,闲读闲聊世纪才女苏雪林之四。</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闲读闲聊世纪才女苏雪林之四。苏雪林的一生,虽然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她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遗憾。</p><p class="ql-block">在苏雪林很小时候,她的祖母思想守旧,奉行读书无用论,觉得女孩子只要会做家务就好。在那个年代,要遵从长辈的意见,读书的机会就非常少,而苏雪林十分喜欢读书,总是想方设法来读书。</p><p class="ql-block">苏雪林把她的哥哥和叔叔从学校带回来的书和报刊,读的津津有味,还经常沉浸在读书中,有时候忘记吃饭,这样就经常惹得祖母生气。</p><p class="ql-block">1914年,安庆省立女子师范恢复招生,苏雪林得知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不过,家中长辈仍旧不允许她上学。</p><p class="ql-block">她央求哭闹仍旧没有得到祖母的松口,为此她还动了轻生的念头,家人这才同意她去安庆读书。</p><p class="ql-block">在校期间,苏雪林能诗会画,曾一度是校园风云人物。毕业后,因各项成绩优秀就留在母校教书。</p><p class="ql-block">22岁的她不甘一辈子做个教书匠,她想北上继续求学,无疑遭到家族反对,如今的岁数在那时已经是“剩女”,她也该嫁人了,一个女子一直在外抛头露面是会被人耻笑的。</p><p class="ql-block">于是家里一场争执开始,就在争执不休期间,不料苏雪林生病了,祖母为了让她好好养病,出于无奈同意她继续读书。</p><p class="ql-block">后来,苏雪林考上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杨绛的姑妈杨荫榆是校长,她师从胡适、李大钊,周作人等著名教授。那时,整个北平正在被新文化运动洗礼,苏雪林的视野和思维得到大大的提升。在那里,她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她的想法天翻地覆了。</p><p class="ql-block">1921年,她决定前往法国留学,为了防止家人阻拦,她在临行前一天才将这个消息告诉母亲。在泪眼婆娑中,她终于地踏上了自由之路,是感动更是激动,然而,当她准备拥抱自由的时候,婚姻之枷锁已悄然套在了她的双脚上。</p><p class="ql-block">14岁的时候,祖父已经给他定了人家,对方是一个五金商人之子,名叫张宝龄,家境殷实。</p><p class="ql-block">张宝龄并不是传统守旧的男人,相反,他一表人才,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所学校所出非富即贵,在苏雪林法国留学期间,他远赴美国,攻读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个素未谋面的“未婚夫”,苏雪林曾幻想过,在法期间,两人通过书信联系,不过,几次下来,苏雪林越发觉得张宝龄并不是自己的良配。</p><p class="ql-block">一个文艺女青年和一个钢铁直男,注定擦不出爱情的火花,她的一腔浪漫碰了软钉子,这叫她无奈又无助,张宝龄的回信虽不失礼仪却更显冷冰冰。</p><p class="ql-block">苏雪林写信给父亲要求解除婚约,却收到父亲严厉的责骂和母亲苦苦的哀求。</p><p class="ql-block">一年之后,父亲突然去世,母亲病重,苏雪林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回到家乡,为了使母亲心安,她只好同意嫁给张宝龄,想当初为了求学,母亲倍受族人责难。</p><p class="ql-block">苏张两家各自办了隆重的婚礼,新婚之夜,苏雪林提出一个“过分”要求,来宣示自己对这桩婚姻的不满:结婚可以,同房不行。</p><p class="ql-block">婚姻之初,两人或许也有过那么一段你侬我侬的时光,不过,即便有,也只是流星划过般的短暂时光。</p><p class="ql-block">两人的矛盾日渐深刻,有一次,中秋佳节,苏雪林诗兴大发:看,一轮圆月似玉盘!没想到,张宝龄扫兴地来了一句:哪有我圆规画得圆。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p><p class="ql-block">1949年,苏雪林跟随胡适毅然定居台湾,将张宝龄独留在上海,两岸隔海相望,再见更难,不免让人心头平添几丝忧愁。</p><p class="ql-block">1961年,张宝龄去世了,当时苏雪林64岁,她内心有过片刻难过。但她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继续她的写作和研究,她从未再考虑过结婚的事。</p><p class="ql-block">几年后,张宝龄的侄媳妇告诉苏雪林:“张宝龄临终前后悔没有好好对待她,想要留着她的围巾作为纪念,留一份思念”。苏雪林听了难过眼眶湿润,泪水从眼角留到脸颊。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她觉得自己应该早早和张宝龄离婚,和他断个彻底,这样让他有机会寻找另一半爱人,过上有家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她选择文学重于婚姻,到底是对文学的热爱?是无奈还是寄托?如果她丈夫和她志同道合,她还会这样选择吗?</p><p class="ql-block">她曾这样总结自己:“此生唯有忧郁,却道不出不快乐是何滋味”!</p><p class="ql-block">苏雪林102岁的时候,她说出了她看淡婚姻的原因,她说:“她不需要婚姻,因为她此生的追求的理想就是文学,文学才是她最好的伴侣”。</p> <p class="ql-block">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