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微光与自我的迷雾

用心体丈量世界

<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人,事业小成之后,甚至还算不上小成,只是脱去了最底层之人的外衣,周身便仿佛被一层无形的“自我”裹得严严实实。言谈之中,他个人的见识与认知几乎成了衡量万物的唯一尺度,任何不同声音皆如浮尘般渺小不值一提,那股“唯我独尊”的气息弥漫在四周,让空气都显得沉重了几分。</p><p class="ql-block"> 如此自我膨胀的根系,常常扎在“小成功”带来的短暂满足里。一旦沾上了一点成就的光晕,便容易自以为站在了世界中心,以为那方寸之间的光晕即是太阳。古希腊哲人曾深刻指出:“认识你自己”,然而当一点点成就便遮蔽了人的眼睛,这认识之镜便蒙尘了。此种心理的实质,是对“达克效应”的无声演绎——人因认知有限而无法察觉自己的局限,愈发被自我所困而不自知。</p><p class="ql-block"> 可这膨胀的自我一旦侵入现实人际交往,后果便如利刺伤人。它首先在他人眼中筑起一堵无形高墙,隔绝了真诚交流与善意连接,令对话演变成一场场个人独角戏——所有人都在倾听,却无人真正听见彼此。久而久之,那些被轻视的声音终会沉寂,留下自我者独守着一座无人喝彩的孤岛,其认知世界也因封闭而日渐萎缩。自信是铁,自省是钢;那一点小小成功若不能成为燃料,反成烧断自省之桥的烈火,生命再难向前流淌。</p> <p class="ql-block">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去,这种自我亦是一道扭曲的求救信号——它渴望被看见、被肯定、被重视。可真正的价值,终究如苏格拉底所言:“智慧在于承认无知。” 当一个人只看见自己的光芒,便失去了发现满天星斗的契机。这膨胀的自我,骨子里竟是一种认知的停滞与精神的困顿。因此,孔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庸》里的“登高必自卑”实非虚言:登临高处,才更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更能反观自身之渺小——这卑微之感,反是心灵真正获得自由与舒展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成长,永远离不开那面映照自身边界的镜子。那点微小的成功,本可以是人生长阶的垫脚石;但若被其蒙蔽双眼,便成了锁住灵魂的牢笼。何不将“自我”这面镜子轻轻移开,打开一扇窗?窗外是无限辽阔的天地,是无数种存在的可能——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将一时微光误认作永恒太阳;也唯有如此,那点成功的光亮才能穿透自我的迷雾,真正照亮通向无尽远方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强大,是清醒于光芒中的渺小;真正的自我,是甘愿在无限广袤中谦卑地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