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画家画室内,就像猫爱蜷纸箱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最为人所知的名作是向日葵和星空,而《阿尔勒的卧室》是他的名作主题之一。但他的《阿尔勒的卧室》,却在同一间房能画出了五版“居家美照”,这象是“滤镜狂魔”梵高的卧室装修图手册!这几幅画的透视十分巧妙。透视点由窗户向内辐射,用一张床、一张桌子、两张椅子和墙上的组画构建出了一个温馨而简朴的卧室。</p><p class="ql-block">作品里深藏着梵高从精神和物质上对“归宿”的不懈追求。梵高希望该作能够表达超然的静谧、闲适和安宁,可事实上该作品却显得有点焦躁,令人晕眩。画中的墙壁上挂着一些梵高的作品,让观赏者从中洞悉到他对艺术的期望 。</p> <p class="ql-block">1888年,梵高离开巴黎,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希望在这里找到一个充满阳光和风景优美的地方,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他租下了一间“黄房子”,并将其布置成他梦想中的艺术家聚居地。在等待好友保罗·高更到来的过程中,梵高创作了第一版《阿尔勒的卧室》,希望以此向高更展示他的生活状态和对艺术乌托邦的向往。</p><p class="ql-block">梵高油画《黄房子》——梵高在阿尔勒的住所,法国阿尔勒的拉马丁广场(Place Lamartine)2号右翼,这里被称为黄房子。</p> <p class="ql-block">奥赛博物馆展厅对梵高卧室的还原。</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对梵高的卧室的还原。</p> <p class="ql-block">第一版:挂着朋友头像的“社交达人”。</p><p class="ql-block">1888年秋天,梵高完成第一幅卧室画,此版本的墙上挂着他的朋友欧文·波奇的肖像和保罗·尤金·米勒 的肖像。他跟弟弟提奥炫耀:“当我病后再次看到我的画,我觉得最好的是卧室。”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收藏了这一版作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梵高卧室床侧挂像之一,欧文·波奇的肖像,梵高绘制于1888年。</p> <p class="ql-block">梵高卧室床侧挂像之二,保罗·尤金·米勒的肖像,梵高绘制于1888年。</p> <p class="ql-block">在梵高床头墙上挂着的绘画,通常认为(猜测)是梵高的名画《橡树岩石》,这幅画有时候也称为《岩石》,绘制于1888年。</p> <p class="ql-block">第二版:住院时的“想家复刻”。</p><p class="ql-block">高更到来后,两人因艺术理念不合发生激烈争吵,梵高割耳后住进医院。在医院中,梵高参照第一版创作了第二版《阿尔勒的卧室》。这幅画的色彩变得柔和,墙上的肖像画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暗示了梵高对友情的失望。这是现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里存着第二个版本。</p><p class="ql-block">1889年3月,梵高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同年4月,梵高在医院里复刻了《阿尔勒的卧室》的第二个版本,并寄给了弟弟提奥,但此画作受损后,梵高于同年9月又重画了一次。</p> <p class="ql-block">第三版:送给妈妈的“阳光滤镜”。</p><p class="ql-block">创作于1889年夏天的最後一幅尺寸更小些,是梵高为他的母亲和他的妹妹威尔所做。墻面的藍色更加明亮活泼,像把地中海倒进了房间。墙上挂着的是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幅自画像,刮掉了胡子,将最阳光的一面留在画中。这幅画现在被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收藏,最近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展出的就是这个版本。这幅画的色彩更加鲜艳,墙壁的蓝色变得强烈,墙上的画像也换成了梵高的自画像和一位年轻女子的肖像,显示出梵高对家人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的是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幅自画像,刮掉了胡子,将最阳光的一面留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阿尔勒卧室》床上方的墙上挂着一男一女两幅肖像,每个人都在画框里俯视着房间。梵高也许利用梦境中经常出现的心理机制—把受抵制的、不期望出现的对象转换到中性的位置。画面外的观察者就是画家本人,力图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来控制自己的焦虑。他将参与者从床上移置到墙上—床上只有两只未被占用的枕头,让参与者处在默默观察的位置。此外,由于处于不同的画框中,二人被很好地分隔开来。“用这种方法,噩梦被控制住了,恐惧被和平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这三幅作品不仅是梵高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也反映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第一幅色彩最为明快,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第二幅色彩变得柔和,暗示了梵高内心的孤独与失望;第三幅则作为礼物送给母亲和姐姐,色彩和情绪最为热烈。</p><p class="ql-block">《阿尔勒的卧室》并不是表现了画家的画室,而是普普通通的卧室 ,初看时平平无奇,描绘的不过是穷困潦倒的画家在乡下旅居时的一间睡房而已。然而,房间中的物件都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床与椅子的画法并不符合透视法;墙上的画是歪的,几乎要掉下来;窗户是半开半掩的,玻璃被蒙上了,风景被全然挡在窗外 。</p> <p class="ql-block">一八八八年十月十六日,也就是梵备正式搬入黄房子一个月以后,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第705封)中附了一小幅素描,也就是卧室系列的第一幅,信中详细说明了该画的由来与构思。此前,梵高因为积劳成疾,“被强迫休息了几天”,该画灵感源自休息期间,表现的也是“休息”主题。如果说《夜间咖啡馆》是关于情欲和喧闹的,《阿尔勒的卧室》则是关于禁欲与休息的。在梵高认真勾勒的草图中,“画中画”一共有三幅,床头的一张是女士肖像,右边墙上也有两张肖像,性别难以分辨。如果根据创作时间判断,那位女士肖像,太有可能是刚刚完成的绿底母亲肖像!这个素描草图后被美国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这些画分明是梵高的“卧室手账”,每版都藏着没说出口的小心事。</p> <p class="ql-block">一八八八年十月十七日,梵高给高更的信(第706封)里同样描述了上面说的素描画,并附上了另一张速写:“我又画了一幅卧室的30号画作为装饰浅紫色的墙,褪色不均的红色地板,铬黄色椅子和床,很浅的柠檬绿枕头和床单,血红色的床罩,橙色盥洗台,蓝色的水槽,还有绿窗户。你看,我就是想通过这些迥异的色彩去传达一种绝对的休息意识”但在速写中,前一天草稿中的床头肖像有了变化,逸笔草草,介于肖像和风景之间。右墙上的两幅肖像依然模糊不清,并且多了两幅内容不明的画作。同一天,在写给提奥的信(第707封)里,梵高写道:“我在这个下午完成了这幅画。”在梵高的画作中,这是难得的有确切创作日期的记录。</p><p class="ql-block">上图为给高更信中的素描草图,这个素描版本在法国巴黎的私人藏家手中。</p> <p class="ql-block">梵高《阿尔勒的卧室》画中的椅子其实还有一张独立画作,空椅子上搁着烟斗,超级有趣。</p> <p class="ql-block">著名波普大师Roy Lichtenstein笔下的梵高卧室。</p> <p class="ql-block">梵高《阿尔勒的卧室》颜色亮得像打翻调色盘,画中没有严格的透视规矩,家居们的阴影也消失,连椅子都歪歪扭扭,像是刚睡醒的样子,整体看上去却有一种温馨又私密的感觉。现在看这几张卧室画,好似懂了梵高说的“看画要让心灵和想象力休息”,他借鉴了日本浮世绘的灵感,像装饰画,更像他偷偷塞给观众的小纸条——累了就躺会儿,画画和休息一样,都是正经事。</p> <p class="ql-block">《阿尔勒的卧室》色彩看似鲜艳明亮,在表意上却是封闭且孤独的。它虽说有门也有窗,却更像个完全闭合的小世界。画家身处其中不问俗世,同样,俗世也无暇顾及他的苦乐悲愁。画中的房子对于梵高是一处避风港,也是福柯所谓的“异托邦(heterotopia)”,一个异质化的、远离日常生活的空间 。它却深刻地表现了画家的内心。将色彩所突出的宁静和梵高不稳定与疲惫的精神状态联系起来,观赏者们看到的是画家的孤独和希望有人陪伴的愿望。这些颜色在画面中喧腾,让人眼花缭乱,却不会感到烦躁不安。</p> <p class="ql-block">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著名的一系列画作,包括《夜间咖啡馆The Night Café》,《夜间咖啡馆露台 Café Terrace at Night》,《罗纳河上的星空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ône》和静物的《向日葵 Sunflowers》。</p> <p class="ql-block">梵高用卧室画摇醒艺术圈!梵高的作品给后来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的艺术家打开了一扇门:“心里有啥就画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