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提法不妥

观察与品鉴

<p class="ql-block">  在杭州的一家医院里,72岁的退休教师陈建国老人曾经历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瞬间。当他填写表格时写下“外孙”二字,护士一句无心之问,竟让怀中的孩子突然缩回了小手。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深刻触动了无数家庭的心弦,并被《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23》所记录,成为30万中国家庭共同的情感痛点。这一细节,正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一场称谓革命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长久以来,汉语中的称谓体系深受西周宗法制影响,将母系亲属标记为“外”,这一传统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在法律、制度乃至情感层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某法院2024年的判决书中,“外孙无权继承祖宅”的裁定,就暴露了这一深层问题。语言学家王宁指出,当孩子学会喊“外公”时,他首先学会的不是血缘,而是等级。这种称谓上的区别,无形中加剧了亲情的割裂,使得超七成的90后祖父母感觉“外孙”称谓制造了亲情鸿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革,这场称谓革命正悄然兴起。从司法文书到出生证明,从浙江某法院首次采用“孙辈(母系)”表述,到深圳不动产中心试点新登记系统取消“外孙”选项,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逐步打破宗法枷锁。技术赋能更是为这场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民政部信息平台的改造工程,将全国20个政务系统推向“代码去封建化”的新阶段。</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称谓革命中,地方智慧和全球浪潮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都宽窄巷子的“家公家婆”呼唤,是对宗法传统的温柔反抗;而日本、瑞典等国的法律改革,则展示了全球范围内对平等亲情的追求。人类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加纳阿坎族统称孙辈为“nana”,其隔代亲密度冠居全球,这让我们看到了亲情无界限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 改革正在深入最顽固的堡垒。教育阵地上,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更新,删除了《外婆的澎湖湾》等带有“外”字称谓的课文,推出了新课文《爷爷奶奶的菜园》,并要求教师讲解“母系祖父”概念。祭祀革命也在悄然进行,浙江宗族祠堂试点的“电子族谱”,将“外孙”自动转换为“孙裔”,使得女儿后代的姓名首次出现在百年族谱之中。</p><p class="ql-block"> 尽管反对声依然存在,但法律与技术的双重碾压正在改写规则。未更新称谓系统的医院将无法接入国家医保平台,沿用“外孙”的判决书将被司法文书智能检测系统打回重写。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社会公平,消除了孩子人生第一道身份枷锁,还弥合了《民法典》与民间实践的裂痕,推动了文明的进化。</p><p class="ql-block"> 在成都某社区广场,退休工人张建军举起孙子的画作向老友介绍时,那句“这是我孙子的作品!”不仅是对亲情的自豪表达,更是对三千年宗法高墙悄然崩解的见证。这场静默的革命证明,平等不是从宏大的宣言开始,而是从最亲切的呼唤生根。随着称谓革命的深入进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社会将更加和谐、更加平等。</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