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轮已来,命名未到:LV“路易号”的文化失误

梁志勇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5日,上海吴江路街头揭开了一艘“巨轮”——路易威登打造的“路易号”。这艘从巴黎“漂”来的巨型装置,停泊在兴业太古汇门口,船身高耸入云,霓虹闪耀,确实“震撼”二字当得起,第一时间引来市民打卡热议,社交平台更是刷屏。看似完美的品牌造梦,却在名字上翻了船。</p> <p class="ql-block">此“路易号”三字,问题不小。LV创始人Louis Vuitton的名字硬生生只取了“Louis”这个名,抛弃了“Vuitton”的姓。这在全球命名惯例中极为罕见。无论是美国的“尼米兹号”“艾森豪威尔号”,还是法国的“戴高乐号”,要么用全名,要么用姓氏,哪有只叫“约翰号”“乔治号”的?中国人讲“姓大名小”,外国人也没荒唐到只以名示人。偏偏LV在魔都搞了一艘“路易号”,既像停靠黄浦江畔的观光游艇,又像中老年人热衷使用的导航App。</p> <p class="ql-block">更要命的是文化逻辑的错位。这艘巨轮的官方叙事,是从巴黎航向上海,用航海意象缅怀申城百年海派文化。好,那我们不妨穿越回民国二十年。彼时,巴黎的奢华正与上海滩的冒险精神隔海互通,Louis Vuitton已经进入中国富商之手,中文译名为“路易斯威登”——五个字,翻译得优雅而完整,既不偏废,也不矫饰。而民国的书写规范,是正体字(非1949年后所称的“繁体”),从右往左,端庄有序。如果你真的想致敬那个时代的文化精魂,理当在船身写上“路易斯號”,而非草率地来个“路易号”。后者既显得轻佻,也失了考据功夫,仿佛一位西装笔挺的管家突然穿上了人字拖。</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理解品牌推广常有妥协,可能有审批压力、文化差异的权衡,甚至内部创意团队被deadline追到不省人事。但这不妨碍我们指出:名字是一个项目的灵魂,是意图的门面。“路易号”这三个字,既没有向巴黎致敬,也没有对上海传情,反而像是急就章的产物,洋气未成,古意尽失。</p> <p class="ql-block">一艘巨轮,靠岸的是形象,启航的却是文化。如果名字命得好,它可以像“黄金冒险号”一样,成为文化穿梭的隐喻,风华百年,载梦远航;但若命得随便,就难免成了商场边上一个摆拍的道具,热闹三日,忘却一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巨轮虽已来,命名未到,未免可惜。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看这艘“路易号”,能否在风口浪尖之上,驶向真正的文化认同彼岸——而非仅仅停泊在朋友圈的热搜截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