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之旅3(2025年4月28日-5月8日)

周華儀Sophia Chau

<p class="ql-block">高加索三國之一的亞美尼亞是一個非常值得一去的美麗國度。亞美尼亞位於西亞的一個小國,人口只有300萬。 但它在宗教史上卻居於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國家,如今,約有95%的亞美尼亞人是基督教徒,該國的信教歷史可通過一些遺址和古蹟追溯;它也是傳說中諾亞方舟停靠的地方,被誉為“上帝的後花園”,盛產世界上最好的白蘭地。作為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這𥚃保留了1萬3千座古老教堂和修道院。</p><p class="ql-block">如果說來亞美尼亞,有什麼是最值得看的,那一定是各式各樣的古老教堂。</p><p class="ql-block">人們說在亞美尼亞:「躲不掉的麪食、挖不完的礦;摘不完的水果、喝不膩的湯。」其實還有拜不完的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由格魯吉亞出境到入境亞美尼亞很簡單,出境口岸下車後走右手邊通道,進房間蓋章很快搞定,之後上旅遊巴士慢駛過門衛,抵達左邊口岸樓,隨即下車進入房間辦理入境手續蓋章,入境亞美尼亞稍微排隊一會,兩邊關員態度都很好,過程順利。海關不準拍照,兩國的出入境都不準拍。亞美尼亞曾經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蘇聯解體時獨立。</p> <p class="ql-block">美元兌亞美尼亞德拉姆為1:֏384.6 AMD。</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的共和國廣場,是亞美尼亞的心臟,歷史的見證者。這個廣場就像一個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亞美尼亞的大地上,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亞歷山大塔曼尼揚的巧妙設計,讓傳統與現代在這裡交織,使得整個廣場充滿了獨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首都埃里温全城用火山岩(又稱凝灰岩)蓋房,自帶粉紅色濾鏡,号稱“高加索腮紅之城”。整個城市像被統一噴涂成了一大塊腮紅,配上低矮的街道和斑駁的雕像,有一種“蘇聯風高級感”。</p> <p class="ql-block">共和國廣場~粉色凝灰岩建築群。</p> <p class="ql-block">共和國廣場是城市的中心,環顧四周,歷史博物館、歌劇院與政府辦公廳,每一座建築都是亞美尼亞文化的瑰寶。在這裡你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底蘊。</p> <p class="ql-block">哈格帕特修道院(亞美尼亞語:Հաղպատավանք)位於亞美尼亞洛里州哈格帕特的一座修道院。哈格帕特修道院修建於970年代,大致完工於991年。但修道院在完工之後遭到過多次地震和戰爭侵襲。1996年,哈格帕特修道院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哈格帕特修道院~10-13世纪拜占庭式建築典範,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哈奇卡爾(十字石)雕刻技藝登峰造極,内部濕壁畫雖斑駁仍顯精美。</p> <p class="ql-block">哈格帕特修道院(亞美尼亞語:Հաղպատավանք)是位於亞美尼亞洛里州哈格帕特的一座修道院。哈格帕特修道院修建於970年代,大致完工於991年。但修道院在完工之後遭到過多次地震和戰爭侵襲。1996年,哈格帕特修道院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是亞美尼亞的靈魂坐標。而亞美尼亞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所以無論你走到哪裡,幾乎都能看到十字架和教堂。</p> <p class="ql-block">薩那欣修道院位於亞美尼亞北方的洛里(Lori)省阿拉弗迪(Alaverdi)鎮的薩納欣村,修建於十世紀,與哈帕特修道院一起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群在歷經了幾次的修復後,融入了拜占庭式與高加索地區固有的建築風格,而形成現今的獨特樣貌,代表了亞美尼亞宗教建築頂尖水平。鼎盛時期曾有500人學僧在這裡學習。</p> <p class="ql-block">鐘樓正面紅色十字架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薩那欣修道院也是建築群,但規模比哈格帕特小,其以註釋和書法學校而舉世聞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埃里温出發,在約5小時的行程中,探索亞美尼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古迹、建築奇迹和精神中心的兹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p> <p class="ql-block">兹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生動地呈現了亞美尼亞中央圓頂十字型和穿廊式教堂的發展歷程。該遺址1901年—1907年挖掘出土,經考古复原,上面的建築原為三層圓頂十字型、内部有環形穿廊的教堂,始建於公元641-661年,後毀損,現僅存遺址。</p> <p class="ql-block">遺址中央的祭壇前有一個洗禮池,上面覆盖着一個十字形十字架。面對祭坛,站在十字架前,往右看,十字架的一邊穿過長廊,順着石墙間的大門延伸開去,會一直延伸到遠處的亞拉腊山,這𥚃是諾方舟的停泊地;往左看,十字架的一邊穿過長廊,順着我們進來的通道延伸開去,會一直延伸到亞美尼亞的第一座教堂埃奇米阿津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諾亞方舟的停泊地、兹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埃奇米阿津大教堂三点一線,預示着信仰的傳承和延續。</p> <p class="ql-block">茲瓦爾特諾茨主教座堂(亞美尼亞語:Զվարթնոց տաճար),字面意思為「天使主教座堂」)為7世紀建造的亞美尼亞式主教座堂,其為四葉式,采帶走廊的集中式平面,承卡托利科斯建造者拿施斯之命,於643年至652年間築就。今其為廢墟,地處亞美尼亞阿爾馬維爾州瓦加爾沙帕特(埃奇米阿津)城市之邊緣。雖然教堂最終毀於地震,但其遺跡仍然展示了當時亞美尼亞建築和藝術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之美,在於千年修道院與雪山峽谷的剛柔並濟,在於苦難歷史中淬煉的堅韌與信仰。漫步於古老的火山岩教堂,仰望終年積雪的亞拉腊山,你會觸摸到一個古老靈魂的深沉回響。</p> <p class="ql-block">珍寶館~埃奇米亞津主教座堂的建築群包含多座古老教堂和珍寶館,藏有諾亞方舟碎片、刺入耶稣肋旁的聖矛等聖物。</p> <p class="ql-block">聖矛~鎮館之寶,據說這個聖矛是傳說中刺穿耶蘇肋骨的“朗基努斯之矛”的碎片,被視為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聖物之一。據稱,聖矛由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保存了數個世紀,現存於珍寶館的銀質聖髑盒中。其意義,象徵基督受難與救贖,也是亞美尼亞作為首個基督教國家的信仰見證。</p> <p class="ql-block">真十字架遺物。傳說由罗馬皇帝君士坦丁之母聖海倫娜(St.Helena)于公元326年在耶路撒冷發現。十字架碎片,通過拜占庭帝國的赠礼或十字軍東征傳入。</p> <p class="ql-block">諾亞方舟木片~這塊鑲嵌于華麗的聖髑盒中、上面貼了一個鑲嵌着各種寶石的十字架、中間的這塊木片,就是諾亞方舟木片!這個珍寶館的宝貝全都用鑲金嵌銀來作為展示的載體,而且用了各種金銀加工工藝,技術精湛,圖案華美,極為養眼。所以,它模糊了寶物的存在感,反而讓觀看者誤以為是一個工藝品。諾亞方舟木片連接了亞美尼亞文化與《舊约》歷史的紐帶,強化了亞美尼亞作為“聖經之地”的身份認同。</p> <p class="ql-block">宏偉的埃奇米亞津母親大教堂~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位於埃奇米亞津的教堂是亞美尼亞最古老的教會建築,而埃奇米亞津則是指“耶穌降臨之地”之意。其教堂建築群及兹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生動地呈現亞美尼亞中央圓頂十字型和穿廊形式的教堂发展歷程,對此區的建築及藝術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奇米亞津主教座堂~始建于公元303年,被稱為"亞美尼亞的梵蒂岡"。肅穆的宗教氛圍與精美的亞美尼亞十字石(哈奇卡爾)令人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在亞美尼亞,時光似乎被古老的石塊封存。踏入埃里温,那層層疊疊由粉紅火山岩構築的街巷,便成了通向悠遠歷史的入口。每一面墙都仿佛浸透夕陽,在暮色中泛着深沉的暖紅——整座城市宛如一塊被歲月反复摩挲的温潤琥珀,將千年的叹息与與榮光温柔包裹其中。</p> <p class="ql-block">傳說上帝創造人類萬物時,準備了很多禮物分發給所有民族,最後卻忘掉了站在腳下的亞美尼亞人。待上帝發現時,禮物已經送光,只剩下了石頭。</p><p class="ql-block">於是,今天的亞美尼亞到處都是石頭,石頭的房子、石頭的十字架,就是青山綠水也處處石頭累累。</p> <p class="ql-block">懸崖下的"交響樂岩石"柱狀玄武岩峽谷奇觀。</p><p class="ql-block">這些玄武岩柱因其形狀和排列,被比喻為管風琴或蜂巢。</p> <p class="ql-block">交響樂岩石是亞美尼亞阿扎特河流域加尼峽谷的一座天然紀念碑,是亞美尼亞最著名的自然景觀。它以巨大、對稱的玄武岩柱為特色,高進50米,形成了一種引人矚目的風琴管狀外觀。</p><p class="ql-block">這些玄武岩柱由火山熔岩緩慢冷卻和收縮而形成,展現了大自然創造驚人結構的能力。加尼峽谷擁有陡峭的懸崖和優美的景色,為石頭交響曲增添了其別緻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上帝關上一道門,總會打開另一扇窗。亞美尼亞的葡萄、泉水加上高加索的氣候,讓亞美尼亞人釀造出舉世聞名的白蘭地酒。</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是全世界最早造酒的國家,位於亞美尼亞境內的阿瑞尼Areni洞穴發現了距今5500年前的酒窖。</p> <p class="ql-block">據悉二戰的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期間,世界領導人齊聚一堂,斯大林帶來了蘇聯最尊貴的亞美尼亞白蘭地,酒精度為50%。宴會上,邱吉爾非常喜歡飲亞美尼亞白蘭地。</p><p class="ql-block">後來據說斯大林每年都送一箱亞美尼亞白蘭地到英國給邱吉爾。甚至在邱吉爾75歳生日時,斯大林還送了75瓶白蘭地給他。邱吉爾的回應是:「真可惜,我不是慶祝我的100歳生日⋯⋯」。</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亞美尼亞最著名的阿拉拉特(ARARAT)酒窑參觀時,赫然見到一個個巨大橡木酒桶上釘上不同國家領導人名字的金牌。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前俄羅斯總統、酒鬼葉利欽;還有普京⋯⋯ 他們都是親自來到阿拉拉特酒廠,飲自己最喜歡的那桶白蘭地。然後酒廠就會將他們的名字,用金牌釘在那橡木桶上。</p> <p class="ql-block">據聞:邱吉爾每天喝一瓶亞美尼亞白蘭地,但有一天他向斯大林聲稱白蘭地的品質不合格。原來他被告知,亞美尼亞白蘭地調酒大師瑪格·塞德拉基揚因不當言論,被斯大林流放。斯大林爾後竟然釋放了瑪格·塞德拉基揚。可見邱吉爾對亞美尼亞白蘭地的熱愛和對調酒大師瑪格·塞德拉基揚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品嘗亞美尼亞白蘭地酒,並因此購買了幾瓶10年期的亞拉拉特白蘭地酒。</p> <p class="ql-block">  埃里溫的台階~卡菲斯揚美術館(亞美尼亞語:Գաֆեսճյան արվեստի կենտրոն)是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的一座美術館,由卡菲斯揚基金會運營。卡菲斯揚美術館位於葉里溫市中心地區,以其階梯形噴泉而聞名。美術館的創始人是傑拉德·L·卡菲斯揚。</p> <p class="ql-block">卡菲斯揚美術館(Cascade):巨型階梯式藝術中心,頂層俯瞰埃里溫市區景觀與亞拉腊山。</p> <p class="ql-block">埃里溫階梯的外表有多座雕塑及噴泉,內部則作為卡菲斯揚美術館使用。美術館開業於2009年11月,在提供多種展覽的同時也舉辦講座、演唱會等活動,開館以來每年均有超過一萬人參觀。</p> <p class="ql-block">格加爾德修道院(亞美尼亞語:Գեղարդ)是亞美尼亞的一處修道院,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格加爾德修道院在基督教歷史悠久的亞美尼亞中也算是建造較早的修道院。現存中央聖堂則建設於1215年至1283年期間。</p> <p class="ql-block">格加爾德修道院又稱洞穴修道院 ~位於阿扎特峡谷深处,部分殿堂完全凿刻於山岩中,倚山傍河,氣勢宏偉。<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加爾德修道院</span>名稱意為"聖矛修道院",相傳曾保存刺死耶穌的矛尖(現藏於埃奇米亞津)。</p> <p class="ql-block">幽暗的岩洞教堂内,唯有燭光與信徒歌聲回蕩,泉水从岩縫滴落,神秘而神聖。外牆上則刻满精細的十字石雕。</p> <p class="ql-block">信仰,如不熄的燭火,在亞美尼亞的群山與深谷間燃燒。巴士盘桓至深坑修道院,它嵌于絕壁之腰,俯視着荒蕪峽的峡谷。石階蜿蜒向下,最終隱隐入狭仄的岩縫深處。傳說中聖格里高里曾被囚禁于此幽暗地牢十三载,僅靠信众暗中投食維系生命。如今,石階盡頭燭光摇曳不定,信徒們躬身向前,以唇輕觸那傳說中聖人受難的冰冷石壁——信仰的温熱與岩石的冷峻在此刻無聲碰撞,凝結成一種令人屏息的永恒瞬間。</p> <p class="ql-block">在格加爾德修道院,我走到燭台前,突然間一束神光由天而降在頭上,只停留僅僅二、三秒就消失了。後來的人怎樣等都沒有再現了,是不是很</p><p class="ql-block">Lucky?</p> <p class="ql-block">加尼神廟~擁有希臘羅馬風格,卻供奉波斯宗教神祇的神殿-亞美尼亞加尼神廟。</p><p class="ql-block">加尼神廟(Temple of Garni)位於亞美尼亞科泰克省(Kotayk, Armenia)阿扎特河(Azat River)左岸,是該國現存唯一一座希臘-羅馬式(Greco-Roman)建築,建於一世紀,亞美尼亞國王提里達底一世(Tiridates I, King of Armenia)統治時期。加尼神廟雖然充滿希臘羅馬風格,但神殿內供奉的卻是受波斯古代宗教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影響的亞美尼亞神話中的太陽神米爾(Mihr),而且更有希臘神話神祇雕像,其實這跟古代亞美尼亞背後歷史息息相關。</p> <p class="ql-block">加尼神廟<span style="font-size:18px;">突兀矗立於峽谷邊緣,</span>被厚實城牆包圍,具有軍事要塞功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座1世纪的太陽神廟是亞美尼亞皈依基督教(301年)前的重要見證。科林斯石柱與階梯式台基展現古典美學。</span>此外,神廟周邊還有不少羅馬式建築-浴場、宮殿和一座建於七世紀時的教堂。值得一提的是,浴場裡有一幅由十五塊不同顏色的石頭拼砌成的馬賽克,上面刻有一段文字:「我們努力工作卻毫無回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世紀時,亞美尼亞王國皈依基督教。為了鞏固新興宗教,亞美尼亞國王提里達底三世(Tiridates III, King of Armenia)下令摧毀國內所有代表異教的建築、雕像和圖騰,唯有加尼神廟逃過一劫。據說這是因為提里達底三世妹妹希望把神廟作為夏宮,也有一個說法指它根本並非神廟,而只是一座陵墓。然而,加尼神廟周邊帶有異教色彩的雕像或圖騰,還是被完全破壞掉,因此我們今天已無法看到那些原置在神廟的異教神祇雕像和圖騰。</p> <p class="ql-block">一六七九年,加尼神廟還是逃不過被毀的命運,它在一次地震中完全倒塌,建成神廟的石頭四散周圍,有些更跌進峽谷。要到一九七五年,現代考古學家花了二十年時間才成功重用神廟石頭重建加尼神廟。然而,經過近三百年光景,有些原有石頭早已散失。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重建後的加尼神廟有部份石頭是現代切割成的,以填補散失的原有部份。</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的滋味,亦纏繞着土地的記憶。寻常巷陌間,“拉瓦什”的烤爐熱氣蒸騰。這種古老面餅被嫻熟地帖于爐壁,須臾便鼓脹成薄而韌的形態。撕開一張,裹入新鮮香草與咸奶酪,面香混合着煙火氣直抵肺腑。而幾乎每家每户的果酱罐𥚃,都沉浮着當地金黄杏子的魂魄。舀一勺涂抹在黑麥麵包上,那濃縮了高原陽光的酸甜,瞬間在舌尖上綻放出整個盛夏的豐饒。</p> <p class="ql-block">傳統上,亞美尼亞人認為作麵包象徵著更多的財富,在烘焙時會把麵包做成鳥、人或皮包的形狀,另外還有大圓麵包gata。亞美尼亞人相信,在烤麵包的過程中,如果膨脹的程度愈大,就表示著你的夢想會成真!大部份糕點是用蜂蜜和堅果做成,因為亞美尼亞的冬天嚴寒,通常不加奶油才可以保存的更久。</p> <p class="ql-block">此外,市場裡還有各種水果(橘子、蘋果、石榴、香蕉、葡萄柚)、堅果(開心果、榛果、杏仁、核桃…)、甜點rojik(去殼的切半核桃用線串成一長條,封在葡萄糖漿裡,十分美味)、果乾(蘋果、黑莓、水蜜桃、杏桃、梨子、李子、西瓜、櫻桃…),看到這裡,大家都口水直流了吧。🤣</p> <p class="ql-block">離别之際,我于加尼神庙的残柱間驻足。這座曾供奉太陽神的異教遺跡,石柱斷裂的線條刺向天空。脚下山谷蒼茫,風穿越石縫嗚咽如泣。此地見證了信仰的流轉,也目睹了王國興衰。亞美尼亞,這片土地承載了太多深沉的往事——它並非明艷歡快的風景,卻似一本以岩石為頁、風霜為字的厚重典籍,需静心屏息,方能觸摸其滄桑肌理下深埋的埾韌與尊嚴。</p><p class="ql-block">歸途上,眼前仍時時浮現那些畫面:教堂深處燭光映照下老人溝壑縱横的臉,埃里温階梯上遥望聖山的孩子澄澈的眼眸……他們與沉默的十字石、巍峨的雪峰一起,構成了亞美尼亞的靈魂圖景。這圖景並非僅是異域的風景,更像一面映照生命韌性的古鏡。其力量在于,它以千年的沉默告訴我們:縱使群山可以割裂大地,故土可以被强行划歸他國版圖,然而一個民族刻在血脈𥚃的記憶與仰望,是任何邊界都無法禁錮的永恒星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國家的底色,是沉静,是忍耐,是“我們還在這”的頑強。</span></p><p class="ql-block">這不是一片尋求輕鬆愜意的樂土。它帶著歷史的傷痕,背負著地緣的重壓,風景時而蒼茫壯闊,時而帶著蕭瑟。但也正因如此,亞美尼亞的旅行,更像一場觸及靈魂的對話。它用石頭講述生存,用信仰見證堅守,用聖山的遙望訴說鄉愁,用樸實的款待傳遞溫暖。</p><p class="ql-block">它提醒我們,一個民族的尊嚴,可以在最深的苦難中淬煉;生命的韌性,能在最堅硬的石縫裡紮根。亞美尼亞,如同一塊歷經滄桑卻愈發溫潤的古老凝灰岩,靜靜矗立在高加索的風中。帶走的,是心頭一份沉甸甸的感動,和對「家園」、「信仰」與「堅韌」更深的理解。留下的,是靈魂深處,那一聲對這片土地與人民的深深嘆息與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