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进藏日记 2025.6.25 第七天

六月河

<p class="ql-block"><b>进藏日记·第七天:6月26日 </b></p><p class="ql-block">巴松措→米拉山→拉萨 </p><p class="ql-block">圣城终抵</p><p class="ql-block"> 一、巴松措晨别:晨曦雾环下的神湖晨曲</p><p class="ql-block"> 清晨七点,巴松措尚未完全苏醒,薄雾轻笼湖面。在湖畔藏家小馆用过简单的早餐后,又信步走向扎西岛。晨光中措宗工巴寺古老的木门吱呀开启,唐代的檐角在微光中诉说着时间。绕岛而行,转经筒的铜音与湖水轻拍岸边的声响交织,空气清冽如水洗。</p><p class="ql-block"> 走在这五星级景区里,我在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巴松措,一句话“僻壤变通途,福祉泽乡里”, 回望这片沉睡在崇山峻岭中的“绿色之水”,如今高挂“国家5A”的金字招牌,心头滋味复杂。诚然,柏油路取代了泥泞马道,电灯驱散了酥油灯的微光,络绎游客带来的不止喧嚣,更是真金白银流入了错高村藏民家的木柜。曾经只能放牧、挖虫草的藏家子弟,如今能在自家开客栈、当向导、售特产。景区如同一双巨手,将这片艰苦的绝域拽入现代经济的洪流,造福一方,这是无法否认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 巴松措景区的管理确算严谨。区间车调度有序,栈道标识清晰,卫生条件良好,保安巡逻尽责。昔日无人管辖、自由散漫朝圣的圣湖,如今被精心规划、妥善“保护”了起来。这是进步的代价,也是发展必须的规整。游客如织,却也难再体会那份无人打扰、与湖山独处的纯粹。</p><p class="ql-block"> 离岛驶出景区,车轮碾压在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上。这路!与多年前记忆中的 砂石、坑洼、泥浆飞溅的“搓板路”和“炮弹坑”,已是天壤之别!犹记当年颠簸至浑身散架、车轮深陷泥潭的狼狈。如今坦途直抵,速度带来效率,却也无情地压缩了旅途的长度,稀释了抵达的艰辛与那份随之而来的成就感。</p><p class="ql-block">二、驰骋林拉高速:大地的肋骨与时光的隧道</p><p class="ql-block">驶入林拉高速(林芝-拉萨高等级公路),瞬间切换至另一种节奏。窗外,尼洋河的翠色在右,更觉尼洋河的美丽,雅鲁藏布江的深流在左,两岸山势逼人,林木葱郁。</p><p class="ql-block"> 林拉高速穿越时空的钢轨:曾经的“死亡之路”,不必回溯太远, 那些年走在318国道林拉段,那是一场“生死时速”。狭窄、崎岖、塌方飞石是常态。雨季泥石流、冬季冰雪,令司机神经紧绷如弦。通麦排龙段、色季拉山、米拉山的漫长爬升与急转,每一个弯道都是一次与大地的肉搏。驾驶需要高超技术,坐车则需钢铁般的忍耐力和一颗随时准备跳车的心。</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云端丝路”: 而今林拉高速如一条 灰白色的巨龙,穿山越涧,遇水架桥。高大的桥墩如同巨神的臂膀,将道路稳稳托举在汹涌的江流与深谷之上。车辆平稳疾驰,窗外风景如巨幅画卷快速滚动。速度提升了,舒适度倍增,危险性锐减。这是工程奇迹对天堑的征服,是时代车轮对行路人慷慨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通过米拉山隧道,垭口的消逝与心中的怅然,临近米拉山,无需再盘旋爬升,巨大的 米拉山隧道(海拔4700米,全长约5.7公里) 如同神话中的穿山甲,“啵”的一声,数分钟便刺穿了这座曾矗立在拉萨东大门前的巍峨巨兽!</p><p class="ql-block"> 消失的米拉山垭口(海拔5013米),旧时是川藏南线的制高点与精神地标。曾在无数旅行者心中刻下过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垭口那寒风凛冽、经幡咆哮的巅峰,举目四望,是连绵无尽、雪线分明、苍凉肃穆的群山。那份 “伸手可触天”的极致孤高感,那种历经千险、翻越天堑后极目远眺的磅礴心境,那份 对大地厚重、高原雄浑的纯粹敬畏,都随着车轮平滑地穿越幽深的隧道,而被无情地压缩乃至抹去了。驶出温暖明亮的隧道口,豁然开朗是拉萨河谷的平坦画卷。便利与速度的价值毋庸置疑。然而,内心深处仍不免泛起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与寂寥。那条挂在山脊、风雪弥漫、缺氧艰难攀登的老路,那处立在山巅、被狂风撕扯、却能与苍穹对话的垭口平台,那一座座印刻着无数过客疲惫与欢欣的玛尼堆,连同那份独属于高原公路的 苍凉、厚重、艰辛之美,都成为了只能封存在记忆与影像中的绝唱。便捷的代价,是时代与大地最原始、最野性对话方式的博弈。</p><p class="ql-block">三、圣城又晤:布宫的召唤与门票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下午2点,布达拉宫的巨大身影终于撞入眼帘!在宫墙咫尺之遥的酒店安顿下来,激动之余, 布达拉宫的门票成了悬在心头最现实的一座“小山”:</p><p class="ql-block"> 预约乱象无形的战场: 按照官网提前10天、每日固定时段放票的规则,几天前已严阵以待。然而!瞬间被秒空?真正的战场在线下! 官网预约入口几乎崩溃,页面刷新无数次,名额一秒变灰!网速?手速?在此刻已不重要。巨大需求催生出的 “专业黄牛” 在通往售票中心拦路退销预约票,普通不会怎么上网游客想预约到票,要么撞大运, 要么只能被逼着高价求购他人转让或购买价格高昂的含导游讲解的团体票(此方式相对容易,但费用数倍)。这份“朝圣”的入门券,其获取过程本身,已成为一场令人疲惫不堪、掺杂诸多无奈与不平的高科技“攻防战”。这或许是圣城另一面让人意想不到的“景观”。</p><p class="ql-block">五、终章:静默的注视</p><p class="ql-block"> 站在布达拉宫广场,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凝视布宫。夕阳的金光正缓缓拂过红白相间的宫墙,那份历经千年风霜的宏大、静穆、深不可测的威严,扑面而来。纵有道路翻天覆地,纵有垭口遁入山腹,纵有门票预约的烦恼,当目光真正触及这座雪域心脏,360公里的风尘,巴松措的翠,米拉山的凉,林拉高速的疾驰,一切的喧嚣与思辨都渐渐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抵达拉萨,不是结束。在雪域的中心,感受才刚刚开始。 明日是融入这人潮,尝试触摸那厚重的宫墙,还是择一高处,静静凝望日光在经幡间流转?待明日晨曦唤醒我及圣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