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炬照征程:百年大党的精神丰碑与时代回响

笃定前行

<p class="ql-block">信仰如炬照征程:百年大党的精神丰碑与时代回响</p><p class="ql-block"> 文/劲草</p><p class="ql-block"> 一把镰刀劈开阴霾,一把锤子锻造荣光。当嘉兴南湖的红船划破1921年的迷雾,中国共产党以信仰为帆,在百年风雨中掌舵领航。从“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岁月,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建设年代,再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复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神州大地上书写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史诗。2025年,这面凝聚着万千信仰的党旗已飘扬104载,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血与火的淬炼,每一缕经纬中都织就着民族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星火燎原:信仰在苦难中萌芽</p><p class="ql-block">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泣血质问,道尽了19世纪末中国的沉疴。当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虎门,当《辛丑条约》的墨迹浸透国耻,古老的华夏大地沦为“多病的巨人”。封建王朝的残阳下,太平天国的将士曾以“无处不均匀”的理想挥舞战旗,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的刑场上喊出“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绝,孙中山先生于南京城头宣告“天下为公”的愿景——这些在黑暗中摸索的身影,如同散落的星火,虽未燎原却点燃了民族觉醒的微光。</p><p class="ql-block">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的冬夜,陈望道在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墨汁沾着粽子竟浑然不觉,那口“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感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初啼。1921年7月,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代表,在南湖烟雨楼的画舫上立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誓言,从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预言,开始在华夏大地生根。</p><p class="ql-block"> 长征路上,毛泽东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在娄山关上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阔;方志敏在狱中挥笔疾书《可爱的中国》,“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的憧憬,让冰冷的镣铐迸发出信仰的热度。14岁的刘胡兰面对铡刀时,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壮举,诠释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的千古哲思;董存瑞托举炸药包的瞬间,定格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现代注脚。这些用生命铸就的丰碑,让“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呐喊,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p><p class="ql-block"> 战天斗地:信仰在建设中淬炼</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宣告,如惊雷劈开百年沉疴。当新中国的朝阳升起,满目疮痍的国土上,共产党人以"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的豪情,开启了改天换地的建设征程。</p><p class="ql-block">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跳泥浆池的身影,成为大庆油田上屹立的丰碑,他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韧劲,让“贫油国”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焦裕禄在兰考沙丘上种下的泡桐,每一片叶子都写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他肝病发作时用藤椅顶压肝部,留下的那道疤痕,恰如兰考大地上永不褪色的党徽。钱学森在归国船上写下“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他带领科研工作者在西北荒漠中,用“两弹一星”的巨响,回应了彭德怀元帅帝国主义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能奴役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宣言。</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下的那个圈,让“春天的故事”传遍神州。小岗村18枚红手印按下的“生死契约”,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深圳蛇口工业区竖起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成为时代的奋进号角。袁隆平在稻田里追梦的身影,让“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句照进现实,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让亿万中国人端稳了饭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吟唱,化作紫荆花与莲花的绽放,当1997年香港回归的零时钟声敲响,董建华那句“香港从此进入历史的新纪元”,让百年屈辱在信仰的光芒中洗尽。</p><p class="ql-block"> 伟大复兴:信仰在新时代升华</p><p class="ql-block">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乘风破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朴实的宣言,成为新时代信仰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脱贫攻坚战中,“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不放松”的誓言响彻神州。黄文秀在百坭村的泥泞小路上奔走,用生命诠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承诺;张桂梅创办的华坪女高里,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她们的录取通知书上,写满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奇迹。当“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大凉山,彝族老乡那句“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是对信仰最生动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照进现实。“天眼”FAST如银色巨碗仰望苍穹,“嫦娥”探月带回月壤的芬芳,“蛟龙”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的壮举,让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想象有了科学注脚。新冠疫情肆虐时,钟南山院士“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的担当,张伯礼院士“抗疫战犹酣,身恙不下火线”的坚守,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古训,当武汉樱花再开时,那片粉色的云霞里,藏着千万逆行者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当“中国梦”的号角吹响,港珠澳大桥如巨龙卧波,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的浪漫,“一带一路”倡议下驼铃与汽笛的和鸣,都在诉说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这是一个“当惊世界殊”的时代,也是一个信仰绽放光芒的时代,正如艾青在《光的赞歌》中所写:"光给我们以智慧,光给我们以想象,光给我们以热情,创造出不朽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信仰如磐: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p><p class="ql-block">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百年征程,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嘱托仍在耳畔,夏明翰“l还有后来人”的呐喊犹在回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信仰如同一座丰碑,镌刻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也指引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年轻的驻村书记用脚步丈量土地,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誓言写在田垄间;科技攻关的实验室里,科研工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让“星辰大海”的梦想照进现实;抗疫前线的防护服下,白衣战士用“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这些新时代的奋斗者,如同百年前南湖红船上的青年,用信仰照亮前行的道路,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p><p class="ql-block">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当我们佩戴着胸前的党徽,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更需铭记“船到中流浪更急”的警示,胸怀“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荣光。因为我们深知,信仰的力量可以让柔弱的肩膀扛起民族的希望,让平凡的双手铸就时代的丰碑,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憧憬的:“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以信仰为火炬,照亮了一个民族的涅槃之路。当2025年的阳光洒在这片热土,让我们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在信仰的旗帜下凝聚起磅礴力量,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再出发!因为我们坚信,那些在南湖红船上点燃的星火,终将化作照耀九州的璀璨星河,那些在血与火中淬炼的信仰,必将引领中国号巨轮在新时代的航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我们伟大而光荣的中国共产党母亲104华诞,您的儿女们向您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