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心 为心护航 ——贡江镇中心小学2025年春季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香远益清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快过去了,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到了总结的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拥有健康快乐的心态,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紧密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致力于为全体师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现将本学期的心理健康工作情况总结如下:</p> <p class="ql-block">一、领导领航,动员大会明方向</p><p class="ql-block"> 新学期伊始,学校领导便组织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动员大会。会上,领导强调了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成长的关键意义,明确了各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职责,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此次大会统一了全校教职工的思想,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的重要性,为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二、家校携手 用心护航</p><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加强家校密切联系与合作,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凝聚家校双方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2月13日下午,丁月莲老师开展了主题为“春季开学家长第一课”讲座。</p> <p class="ql-block">三、心委培训,朋辈互助</p><p class="ql-block"> 为完善校园心理健康防护网络,钟奇兰老师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让委员们能识别常见心理问题;沟通技巧培训,使其学会倾听、共情同学心声;紧急事件上报流程,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心理危机。经过培训,心理委员们在班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老师与同学间的 “心灵桥梁”,为及时发现和帮扶有需要的同学提供了有效助力。</p> <p class="ql-block">四、心理健康普查助发展</p><p class="ql-block"> 为落实2025年春季学期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及时做好学生日常心理筛查工作,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我校于2月份开展了2025年度春季学期四五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守护学生心理健康。</p> <p class="ql-block">五、家校合作,守护成长</p><p class="ql-block"> 合作如兰,幽幽其香;采而佩之,共赢四方。为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凝聚家校育人合力,实现家校同频共振。2025年2月27日,我校召开了家长会。在这里,我们见证成长、对话教育、携手未来,用真诚与智慧浇灌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p> <p class="ql-block">六、 讲座赋能助力成长</p><p class="ql-block"> 为充分发挥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家庭、传承优良家风、家校共育;2025年4月28日,家庭教育专家王慧兰亲临于都县贡江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家教——无痕的教育帮助孩子建构学习习惯和方法》讲座,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智慧交融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七、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活动</p><p class="ql-block">1.心理游戏拓展</p><p class="ql-block"> “捕鱼”游戏 拓展活动,增强了同学的团体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p> <p class="ql-block">2.心灵寄语</p><p class="ql-block"> 校园电子屏滚动播放心理宣传内容,校园心理广播传递心力量,似明亮的灯塔让师生们关注心灵世界。</p> <p class="ql-block">3.“隐形”教育,潜移默化</p><p class="ql-block"> 开展各种积极向上、富有内涵、提升综合素养和心理品质的展览和文艺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心”花绽放,向阳生长。</p> <p class="ql-block">4.贴心关怀,谈心谈话暖人心</p><p class="ql-block"> 日常工作中,我们持续推进师生谈心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与支持。心理老师定期与重点关注学生进行一对一谈心,深入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为他们量身定制心理支持方案;班主任及各科任课教师也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真诚交流,倾听心声,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p> <p class="ql-block">八、回顾总结</p><p class="ql-block">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发展心理品质和预防心理问题为主,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同时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全体师生,以发展性为目标促进师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成长。更为校园内心理健康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