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能成为千山晚报寻找的十年老友之一,被晚报记者邵军、摄影记者周石采访(见晚报2002年12月21日七版至八版采访文与图),这是我始料未及的,非常感谢晚报对我如此厚爱。在晚报即将10岁生日之际,我有话想对晚报这位挚友说。</p><p class="ql-block">1993年2月19日千山晚报创刊之时,我有幸被特约为撰稿人(名单公布在晚报创刋号上),自那时起我与晚报便结下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起初我阅读晚报,是因为有一种责任感,作为撰稿人不详知报纸的版面和栏目内容,怎么为其撰稿呢。后来我被她不断推出的新颖别致的版面,充满青春魅力的丰富内容所吸引,我发觉我竟离不开她了,她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我从她身上不断汲取着精神营养。</p><p class="ql-block">千山晚报喜爱登贴近百姓生活的文章,我给晚报的稿子《满桌》很快即见报了,我写的《当心熟人宰您》《货比三家买便宜》《“打的”最好莫问价》等文章先后被采用。有段时间我发现在居民区总有人从窗口扔脏物,这些“天女”顷刻间便会使干净的街面狼藉一片。于是我写了《大家都管管“天女”》,很快即在晚报上发表,晚报为我市创建卫生城市起到了舆论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晚报由于办的有声有色,所以在百姓中威信越来越高。大约在1996年,一小姑娘在长甸某个食杂店打往海城的电话,店主乱收费,这事儿正巧被我撞到。我想,我是晚报的撰稿人,对乱收费现象不能视而不见。于是我掏出采访证,采访了店主。店主由于理亏,骇得语无伦次,一个劲求我别在晚报上曝光,当着我的面还给了小姑娘多收的钱,并向我表示再也不乱收费了。如果说这是为消费者讨回了公道,那么,是晚报教育和帮助了我,试想,若不是晚报丰富了我的知识(当时规定:鞍山市区往海城市里打 电话12秒为2角,往海城农村打电话16秒为2角,海城电话不算长途,业主却按长途收的小姑娘电话费),如果我不亮出晚报这张亮丽的“名片”,店主能乖乖地认账吗?</p><p class="ql-block">除了言论,我也为晚报撰写了不少突发性社会新闻稿件。我发现千山晚报登这类稿子,除了注重真实性、重要性、精彩性而外,还特别强调时效性,即突出新闻的新字,给老百姓“吃”的是真正的精神快餐,让大家先睹为快。如,我采写的《谁把预制板竖在墙下?一8岁男孩昨被砸伤》《一凶男砸门又砸窗,孤女孩半夜受侵扰》等稿子,均是早晨送到报社,当天即发表的(那时晚报好像10点以后才出版。据我所知,报纸的其它版面头一天就组好版了,但新闻版总是预留版面到最后,以使不漏掉突发的最新社会新闻),因为具有快速性,所以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p><p class="ql-block">10年了,通过与晚报“交往”,我结识了一些热心的编辑,他们都曾给予我师长般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李拾金、王娘妮、金红、张丽娟、高丹……很多编辑老师都为我编过稿件。我还清楚记得张瑰莹和其他几位编辑为我这个普通作者改笔名的那件趣事(对此我曾写一篇文章登在晚报上)。如今他(她)们中有的人已经走到领导岗位不在编辑岗位了,张瑰莹老师已走上鞍山日报编委、副总编辑的岗位,曾为我编了不少稿子的刘世冬老师也已是千山晚报执行总编辑了,也有的人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晚报,从报道上得知,史君军老师去鞍山电视台了,为我在晚报上编第一篇稿的单丹兵老师被调到辽宁省《共产党员》杂志社了,可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我都会默默地为他们祝福。</p><p class="ql-block">现在千山晚报更是今非昔比了,她由最初的周二刊四开四版的小报,增至每日24版,而且是以异彩纷呈的“形象”奉献给读者,她以精炼而广泛的内容,新颖活泼的编排,独具特色的栏目,而更加赢得广大百姓的喜爱和赞誉。</p><p class="ql-block">晚报,你是我永远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文/作于2003年2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