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对我而言,悬着吉利的彩头。一个偶然的机缘,单位推举我参加“理响兴中”中山市宣讲大赛。原本读书、做事、写文字尚属我能力之内,但脱稿演讲却像一道高墙横亘在我面前。少年时惧怕背书,到了这般年纪,更厌烦背稿——那简直是在熬煎头脑。偏生这世上的事,总在你最惧处设下埋伏,不期而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眼前浮起一段旧事:那是2004年6月11日,我在京城传递奥运之火后凯旋时,获得一个在全市作报告的机会。报告会上我竟意外脱稿,凭着青春胆气,将胸中所思所想滔滔讲出,竟赢得满场掌声。可如今,这演讲比赛,竟是我自工作以来真正的第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今年恰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初赛时,我拿出三月里写就的一篇跨越七十余载的两辈人的家国故事——《两代人的“潮”故事》作底稿,又精心配上图片和视频制成PPT,自诩内容也充满了动感。待到真刀真枪上场,却只剩仓皇与急促:从4月7日下午接到报名参赛任务到9日下午三点登台比赛,区区四十八小时,既要写稿又要准备素材还要背稿,我几次尝试,终究还是不成。最终,我抽到二号签,在舞台上照稿宣读之后便匆匆离场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翌日清早,意外接到组委会贺电通知我入选,霎时给怔住了,这实在有悖常理。后来才得知,是我的故事打动了评委——在此愿为这份打破陈规的勇气深深致意,由衷感谢。是这束意外的光亮,为我照亮了攀向更高舞台的梯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复赛之前,幸而有幸获组委会请来的资深导师指点。导师为我的讲稿和PPT做了大幅调整,并更名为《光荣与梦想》。八十三名复赛选手被分成四组,我竟被编入所谓的“死亡之组”,排在第二十六位出场。我所在的B组有电视台主持人、报社记者、博物馆专业讲解员,还有资深教师等,4月27日复赛结束,我竟以小组第一名冲进总决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是进入本届宣讲大赛总决赛十二名选手中年龄最大,也是最幸运的人。这样的机缘于我,三十年才能一遇。记得那些备战总决赛的日子,演讲稿经市委宣传部和党校的专家教授们层层审核之后,背诵便成了我刻骨的任务。清晨、夜晚、睡前、醒后,稿纸如影随形;这般年纪强记文字,不啻一场酷刑。况且,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声情并茂地呈现出来。于是总决赛目标亦被我自己放低:5月23日,只要站上舞台顺利讲完,便是胜利——能走到这舞台,本身就是圆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坊间有言,此类宣讲堪称中山地区语言表达的天花板。作为体育教师,我已然站到了这里,这本身已是奇迹的诞生。杨绛先生说得恳切:“你今天走过的每一步,都将是你日后乘风破浪最大的底气。”我发觉这舞台虽高,但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在日复一日的跋涉中一寸寸坚实起来——原来所谓奇迹,不过是凡人手执一点笨拙勇气,在命运缝隙里踏出的一行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奇迹的微光,往往只照亮那些在平凡之路上不曾停步的人:那中年体育教师仓促登台时心中默念的稿子,那夜深人静里字字艰难的吞嚼,那在所谓“死亡之组”前沉重而稳健的步履……它们如同无声的砖石,默默铺就了一步步通向非凡高度的阶梯。原来,我们当下每一个踏实的足印,都暗含着穿越未来风浪的密码;所谓奇迹,不过是无数凡人,以日常的朴素毅力向高远处投掷出的石子——它终于击中了命运水面最意想不到的一处,漾开了涟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 初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