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悟空】去旅行

明格格

<p class="ql-block">感受黑神话.【悟空】的震撼。2025.6.7,人生第一次坐高铁,来一场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解惑之旅</p> <p class="ql-block">坐了将近5个小时的高铁,来到河南第一省会城市郑州</p> <p class="ql-block">郑州市地标,二七广场(又称27广场)是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大罢工)而建‌,纪念塔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The Laojun Mountain),“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是道教中历史最长的山脉。</p> <p class="ql-block">那天因一条大的索道检修停运,为上老君山排了二个多小时的队才坐上索道。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为坐索道排这么久时间的队。</p> <p class="ql-block">2014年,老君山老子铜像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输录为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世界最高的老子铜像”。</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峰林景观,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错,披绿挂红,雄伟壮观,多姿多彩。由于老君山花岗岩体与其它花岗岩的不同。老君山的岩体是由“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它是在距今1.4—0.8亿年间秦岭造山带抬升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年轻的岩体,被国内地质学家命名为“老君山岩体”,峰林之间内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景景如画,故称之为“十里画屏”。</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的十里画屏,仿佛一幅幅神仙世界的画卷,镶嵌在这座神秘的山峰之上。千步台阶如同通往仙境的不灭之桥,每一步都充满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美丽。行走在这千步台阶上,仿佛能感受到身心灵的净化与焕发。</p> <p class="ql-block">十里画屏镶嵌在老君山之上,为这座山峰增添了无限魅力。每一段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无论是清晨的薄雾,还是夕阳西下的余晖,都让人流连忘返。那天走在十里花屏中,又恰巧遇大雾,周边云雾缭绕,奇峰俊石若隐若现,超有腾云驾雾仿佛置身仙境中一般感觉</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也是当代仙侠影视剧热门取景地,《诛仙·青云志》《天乩之天帝传说》等皆曾于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亮宝台‌。传说中求财的圣地,地势陡峭,需通过陡峭台阶登顶。与金殿、玉皇顶共同构成老君山金顶的视觉焦点,建筑细节体现明清宫殿特色,登顶后可俯瞰层峦叠嶂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金殿供奉王母娘娘,道路宽敞容易攀登,适合大多数游客。站在这里可以俯瞰群山,视野开阔。</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是金明洛阳城西门,始建于金兴定元年(1217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西关,在隋唐应天门遗址东北。</p> <p class="ql-block">据《老城区志》载:“金明洛阳城四面开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历史上金明丽景门城楼屡经毁败,屡经修复。</p> <p class="ql-block">九龙鼎,建成于1992年9月,是一个33米高的九龙鼎花岗岩雕塑。代表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是洛阳的一座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明堂天堂,公元688年春,武后排斥众议,拆除东都洛阳宫的正殿乾元殿(即隋之乾阳殿),在其地建明堂。明堂建在台基上,方300尺(88米),高294尺(86米),三层。下层为平面正方形,中层为十二边形,上层为二十四边形。中、上层均为圆顶,上层顶上立铁凤,高一丈(2.94米)。</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紫微城正南门,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又称五凤楼,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及接见万国来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功能类似现在的北京午门。</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不仅是佛教的重要圣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此外,白马寺还是佛教译经的中心,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开始,陆续有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共译出一百九十二部佛经。</p> <p class="ql-block">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白马寺新建了印度、缅甸、泰国等国风格的佛殿,展示了各国佛教文化的多样性。这些国际佛殿建筑风格各异,色彩斑斓,极具异国风情,为白马寺增添了新的看点。</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苑方正严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佛殿下水流往来,喷涌不断,清澈圣洁;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整个佛殿苑装修精工,格调高雅,雕刻美妙,缜密细致,好似西方天国。</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大禹而修建的。禹王池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池中立有一柱石笋,据传是大禹治水时所用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p> <p class="ql-block">“剪刀手”佛像位于“宾阳三洞”中的宾阳北洞,高约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p> <p class="ql-block">最美的佛像 龙门西山万佛洞前室南壁上的观世音造像。这尊观世音造像通高85厘米,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她面庞丰腴,发髻高束,长颈细腰,左手拎净瓶,右手持麈(zhǔ)尾搭于右肩,头略微向右侧,整个身躯呈S形,尤其是身上的璎珞,在腹前穿圆环交叉,再下垂过膝转向身后。繁缛华丽的服饰,简洁明快的衣纹线条,娴熟细腻的雕刻刀法,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的精品。虽遭损毁,但风韵犹存。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塑造京剧“洛神”形象时,适逢来到龙门石窟参观,看到这尊观世音造像,获得启悟,“洛神”角色因此得以重塑,给世人留下了难以超越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于龙门石窟的雕像,始作于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虽然龙门石窟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但上千个洞窟、十几万座佛像,要想仔细观赏、认真礼拜,并非易事。即使是走马观花,也得大半天时间。面对着一尊尊有灵性的石佛,就如同静观一龛龛永不凋谢的灵魂。驻足于崖壁栈道之上,恍惚听到几百年穿云裂石的锤击斧凿声,一声声不朽的梵音回荡在在千年的时空,久久不息……</p> <p class="ql-block">牡丹石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奇石,或白或粉绿的花朵随意分散在黑色的大理石中,状如牡丹,浑然天成,妙趣横生。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储量稀少,富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对应洛阳牡丹的悠久文化历史,被视为洛阳特产。</p> <p class="ql-block">嵩山少林寺建立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地处中原腹地,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少林寺因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号称“天下第一名刹”。</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与白马寺、相国寺、风穴寺一道,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寺”。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p> <p class="ql-block">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开始,印度高僧勒拿摩提、菩提流支、菩提达摩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禅学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p> <p class="ql-block">相传达摩祖师从海上经广州、南京,然后“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广召信徒,弘扬佛法禅宗,从此确立了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地位。到了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声名大振,在唐王的特许下,少林寺可以拥有僧兵,自成体系的少林武术于是成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僧人烧饭的大铁锅</p> <p class="ql-block">方丈室前东侧的不同种属的一颗树盘抱柏树,有人称凌霄抱柏,又称贞抱柏,或称冬青抱柏,也有戏称“少女傍大款”。虽称呼不同,但两棵不同种属的树相互依附,共同生长,却是少林一绝。</p> <p class="ql-block">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人。塔林里塔的层次只有一、三、五、七四种层次,最高可达15米,造型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圆形、柱形、锥体、瓶体、喇叭体等。所以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不同,都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中的地位、成就和威望高低。</p> <p class="ql-block">开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经明、清等朝代,历代修葺,已有近千年历史。由于黄河水患,屡毁屡建。1984年,开封市在包公湖上重建了包公祠。</p> <p class="ql-block">包拯,世人尊称为“包公”、“包青天”,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抑强扶弱,铁面无私,为百姓伸张正义,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p> <p class="ql-block">包公祠占地1公顷多,仿宋风格的古建筑群坐落其中,凝重典雅、气势恢宏,既有北方建筑风格的宏伟壮观,又不乏江南园林的清心雅致。与位于包公东湖的“开封府”遥相辉映,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园,它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再现了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 <p class="ql-block">猴岭,因悬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长城蜿蜒其上,如龙伏波奔腾,气势十分磅礴,为明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顶部三层砖铺面,可以走马。</p> <p class="ql-block">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引自《吕氏春秋》) ,有“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飞狐古道)、勾注为之首”的说法。《战国策》记载:“张仪说燕王:赵王欲并代,与代王遇于勾注之塞”。 《史记》记载:"赵襄子逾勾注而破并、代"。《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有代勾注之北”。 自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云梯,用于攻城作战攀越城墙的工具。相传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公数班(鲁班)</p> <p class="ql-block">豹突泉,明代万历年间的《代州志》曾经是这样记载豹突泉的:“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雁门关地处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只有6.4℃,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40毫米。水资源极其匮乏,在雁门关峡谷中能有这么一口泉水,不愧是上天的恩赐。据说,千百年来,这口泉水一直滋养着守关的将士和这里的边民,旱不干涸,涝而不溢。</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Pagoda of Fogong Temple),又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木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应县木塔虽然仍旧保持着良好的外观,但毕竟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木材老化、人为损坏,各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倾斜。又因清朝时期把泥墙改成木窗,影响了平衡承受力,后又经历战争及地震的波及,现在已经倾斜达12度,比比萨斜塔倾斜幅度更大。从侧面看第三层的倾斜状况更清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悬空寺(Xuankong Temple),原叫“玄空阁”,</span>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历代皆有修缮,其中金、元时期,南楼、北楼及悬空栈桥已大致形成现今的空间格局,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北至操场城东西街、南至南关东西街和新胜东街、东至御河南北路、西至新建南北路,面积约为327公顷。古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同古城墙始建。</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古城内小吃街的饭店(凤临阁)有名的网红店,人声鼎沸,而且还要排队叫号,没想到生意这么好。晚去了肯定是吃不上饭的啦。</p><p class="ql-block">‍凤临阁前身为明代正德年间的久盛楼,由李龙、李凤兄妹经营,后因正德皇帝与凤姐的传奇故事改名。‌‌‌‌正德十三年(1518年),皇帝微服私访久盛楼,因凤姐的美貌与气节赐名“凤临阁”,1900年慈禧太后品尝烧卖后题字“凤临烧麦”,誉为“天下第一笼”。‌</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Huayan Temple),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到大同已经是傍晚,无法进入,遗憾</p> <p class="ql-block">大同开化寺,始建于明代,现存大雄宝殿等建筑为明、清时期遗构。现作为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使用。</p> <p class="ql-block">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时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主城门设四座,东南西北门。</p> <p class="ql-block">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为保证交通便利,每个主门分设两个小门,城门共计十二座,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从城墙上俯瞰古城风貌美景</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原名灵岩寺、石佛寺。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与中国诸多石窟寺比较,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p> <p class="ql-block">禅定状二佛。二佛结跏趺坐于枝叶繁茂的无忧树下,凸显对称、肃穆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最悠闲的菩萨,一尊交脚著菩萨装的佛像,左手抚膝,作降魔印,右手伸展于右胸,作无畏印。佛像肉髻高耸,面相饱满方圆,身姿挺拔,上身交叉帔帛之两侧上翘于双臂,下身系长裙,跣脚坐狮子座上。菩萨装佛像,在云冈仅此一例,这是北魏当年盛行的弥勒信仰在云冈石窟中的一种新表现。</p> <p class="ql-block">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洞窟平面马蹄形,穹窿顶,前立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旧保持了开凿时凹凸不平的糙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云冈第二大佛,16.8米坐佛。象征明元帝拓跋嗣,右手作击掌状。‌‌</p><p class="ql-block">‍许多人在那边拍与佛像击掌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前立壁的崩塌的时代,据窟前考古推证,约在北魏当年。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雄浑大气,是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云冈晚期石窟的造像已基本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秀骨清像"式的中原风格,佛、菩萨的表情神态,比以前更生动活泼,富有人间生活气息,飞天的形象更加潇洒飘逸,这一切正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p> <p class="ql-block">站在三大石窟的断壁残垣前,触摸冰凉石壁仍能感知滚烫的历史心跳——敦煌的浪漫是风沙蚀刻的永恒诗篇,龙门的威严是皇权与信仰的激烈碰撞,云冈的雄浑是民族融合的原始脉动。它们不仅是石头上的百科全书,更是每个中国人精神图腾的具象化表达。</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原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曾建有紫府庙,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始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其历史跨越三千年,融合了宋元明清各代建筑精华,以圣母殿、鱼沼飞梁等建筑和‘三绝’‘三宝’闻名,兼具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晋祠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水镜台的设计灵感似乎源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特别是孙悟空智战二郎神时的变形场景。</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你会被这里的北宋侍女群像彩塑深深吸引。这些塑像以西周时期武王之后、成王和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为原型,塑造了42尊侍女、女官和宦官。殿内的43尊彩绘塑像,除了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补充的,其余都是宋初的原塑。</p> <p class="ql-block">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每一片龙鳞都雕刻得惟妙惟肖,层层叠叠,栩栩如生。每条龙都有自己的寓意。古人雕刻的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雕龙,它们来自遥远的北宋年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是国内仅存的孤品,造型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足以可见北宋匠人的想象力,看着它们,一瞬间有种错觉仿佛它们即将驾云而去,回到大宋。</p> <p class="ql-block">要说这八条龙中的“显眼包”,那当数网红“比耶龙”。很会“卖萌”的它,用两个龙爪形成一个剪刀手的样子,仿佛在跟前来游玩的游客“比耶”,因此成了爆火的拍照打卡地。哈哈别忘了跟“比耶龙”合拍互动,一起向生活比个耶。</p> <p class="ql-block">铁狮子,北宋政和年铸造的,在全国仅存铁狮之一,铁狮起源俩汉时期,从西域传入我国,一般摆放寺庙门口,代表等级尊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游览晋祠后,曾写下文章记录他们的所见所感。文中提到:“殿前阶基上的铁狮子一对,极其精美,筋肉真实,灵动犹生。左狮胸前刻有‘太原文水弟子郭丑牛兄……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座后刻有‘灵石县任章常柱任用段和定……’,右狮胸前仅剩‘乐善’二字。</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俗称古莲花台,长8.5米、宽8.5米、高0.93米,面积72.2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民国六年(1917)重修。台为方形,四面围砖低栏,东西辟台阶,游人可通行。中央设琉璃阁一座,高4米,明代烧制。台四角立有宋铸铁人三尊,民国铸铁人一尊,俗称“铁太尉”,用以镇水护祠。四尊铁人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已失),威武雄健,表现了古代武士的英武气魄。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之为金人台。86版“西游记”曾在此拍摄🎬</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Qiao Family Courtyard),又名在中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1921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共由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组成。平面呈“喜喜”字形布局。院四周筑以堡墙,防御性与私密性极强。</p> <p class="ql-block">南北六院不仅设计精巧,而且变化多姿,从院的形式看,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套院、过庭院;从屋顶的造型看,有悬山、硬山、歇山、卷棚及平顶房。门与窗的结构也多种多样,形式不同,集中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也吸取了西洋式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走进乔家大院,仿佛穿越了时空。这里不仅有雄伟古朴的中式建筑群,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魅力和家风家训。乔家大院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历经二百余年的风雨,依然傲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此取景,乔家大院因其独特的风貌和鲜明特色迅速走红,成为海内外的知名景点。这座大宅院由四堂一园组成,匾额楹联随处可见,构成了一道底蕴深厚的风景线。它们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寓意深远,内涵丰富,不仅彰显了名门望族的气度,还蕴含着主人修身齐家和经世致用的哲理及生活意趣。</p> <p class="ql-block">超大的厨房间。进厨房,你可能会被其宽敞的空间所震撼,远超普通人家仅有几平米的厨房。这里的灶台设计别具一格,生火的位置设置在墙外,这样的设计使得炒菜时柴火的味道不会影响到菜肴的口感,从而确保了菜品的原汁原味。这样的设计理念确实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古城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span>现存格局定型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以‘龟城’布局、明清建筑群和晋商金融中心的历史著称。明清时期因晋商崛起成为全国金融中心,日昇昌票号开创中国银行业先河。</p> <p class="ql-block">古城展现明清汉族城市在文化、经济、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为“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楼修筑于城墙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均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稳健。</p> <p class="ql-block">我们居住的民宿。那天非常巧合的是盲抽房间,结果抽到了最大的复式大套间,二个人住太奢侈啦。</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第二大瀑布和世界第一大“金色瀑布”。2018年的时候看见了金色的黄河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滚滚而来。今年再到壶口瀑布,巧遇呈现清澈的状态的黄河水,形成“清流飞瀑”或“碧流飞瀑”的景观。人生真是一个小确幸,壶口瀑布的三大奇观看见了二,就差冬季壶口瀑布它的特殊时期——冰凌期,岩石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柱,水流冻结成巨大的冰块,整个景区仿佛披上了一层银装素裹的外衣的壮美景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唐代改称广胜寺,以飞虹塔、《赵城金藏》和水神庙元代壁画“三绝”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飞虹塔重建为琉璃塔,清康熙年间经历地震仍保存完好。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就在此处。‌在《黑神话:悟空》中,广胜寺相关场景出现在游戏第二关“广胜禅院”‌,该关卡以山西广胜寺的飞虹塔等元素为设计原型。‌‌</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上寺的地藏殿,真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宝库。 细看地藏两侧侍立的八名眷属,可以清晰辨认出闵公长老和道明,其余六使——大力、摄天、大慈、宝藏、焰摩和持宝——同样栩栩如生。殿内梁架上布满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嘉靖时期的悬塑,</span>金碧辉煌,诸天虚空凌云,天王金刚、珍禽瑞兽、亭阁楼台,富丽堂皇,简直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广胜寺的名气可能不如同省的千佛庵、殊像寺和小西天,但这里的悬塑绝对是国内罕有的精品,题材也非常独特。</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外文名:Wang Grand Courtyard,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清雍正年间,王家开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建成崇宁堡、怀永图院等建筑。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相继建成拱极堡、和义堡、恒贞堡等建筑。嘉庆年间,视履堡开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比故宫还大。</p> <p class="ql-block">高家崖即视履堡,位于静升村北坡东侧,由东、西主院,大、中、小书院,东、西厨院,花院,东、中、西围院,场院等35个院落组成,有房屋342间,总占地面积19570平方米。有4个堡门。传说视履堡像一只舒展双翅的凤凰,欲向文峰塔所指的碧空飞翔。</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作为晋商宅院的典型代表,其集中体现了明清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特色,已经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还流传着“王家归来不看院”的口碑。</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独特,讲究的是“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充满了自然质朴和清新典雅的乡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采用“王”字造型,整体建筑依照山势的走向建造,层层叠叠的院落,气势宏伟。它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该建筑布局精妙,既设有开阔敞亮的空间,为对外交际往来提供便利,尽显包容大气;又巧妙规划私密区域,满足居住者对个人隐私的需求,二者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太原钟楼街,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时,这里还只是一条狭窄的小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钟楼街的名字来源于街口的标志性建筑——钟楼,这座建于明朝的建筑不仅是太原市的象征,更是这条街道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郑州烩面</p><p class="ql-block">‍一碗烩面二个人吃,这个量出乎意料的超大,而且还美味😋。不错哦</p> <p class="ql-block">山西美食</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到太原,原想好好的再品尝一下山西美食。结果到第一家网红店—山西饭店,有重要会议,暂停营业。为了吃赶紧掉头到热门饭店老太原菜馆,结果又没号了。好吧😑,给我留个念想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