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发出发,向着多彩的云南出发</p> <p class="ql-block">踏着云朵,上云端</p> <p class="ql-block">白云从身边飘过,我看到了路过的山河</p> <p class="ql-block">像极补丁的楼,随着plane着地变得清晰</p> <p class="ql-block">到啦到啦</p> <p class="ql-block">丽江古城</p><p class="ql-block">太饿了,司机直接带我们到古城边啊婆情腊排骨店,因为不是饭点,也许还算淡季,吃饭的人不多,店不欺客,服务员让我们直接美团,2人餐4人吃得饱饱,除了咸些,味道算是合的</p> <p class="ql-block">三轮车带我们行李🧳,到达预定民宿</p> <p class="ql-block">休整片刻,随处闲逛</p> <p class="ql-block">果然是个花花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不能错过的过桥米线</p> <p class="ql-block">泸沽湖</p><p class="ql-block">泸沽湖地处云南与四川交界,聚集生活着母系氏族摩梭人,故有“女儿国”之称,以家族共产模式生活。随行司机刚巧是泸沽湖大洛河土生土长的小伙,一路热情讲解摩梭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母系氏族文化:摩梭人被称为最后一块母系氏族的“活化石”,保留着母系家庭走婚的习俗。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p><p class="ql-block">传统宗教信仰:丽江纳西族以东巴教为主,而摩梭人信仰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特色建筑: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祖母屋是家族聚会和仪式的核心场所,屋内有火灶、神龛、祖母位、男柱、女柱、生死门等,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会身着盛装步行或骑马去朝拜泸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其间举行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并在山上野餐。</p><p class="ql-block"> 母系家庭:以母系家庭为基本单位,实行母系家长制,家庭财产由女性继承,女性能支配家庭成员,享有家庭权利。</p><p class="ql-block">家庭分工:遵循“舅掌礼仪母掌财”的权力分工形式。舅舅负责家庭的喜庆祭典、较大的交换或买卖及除婚姻爱情以外的社会交往;母亲或有威望的妇女负责家庭财产的保管使用、生产生活安排、一般家务及接待。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加,一部分摩梭人已脱离母系氏族制度,开始认可并自愿实行固定的一妻一夫制度,也有一些摩梭人与其他民族相恋并按照主流社会的习惯结婚。</p> <p class="ql-block">猪槽船(司机师傅说)</p><p class="ql-block">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一个美丽富饶的群山脚下居住着一户摩梭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子俩种田养畜为生。遗憾的是儿子是个哑巴,名叫打史。打史 13 岁时就担起了男人的重担。母子俩养了很多很多的牛、羊和猪,每天母亲在家养猪种田,打史赶着牛羊上山去放牧。放牧场上经常有很多很多从女神山下前来放牧的同龄人。每天回到家,儿子不停地比画着讲述白天放牧时和其他小孩发生的故事。外村的孩子们来放牧时带着香香的饭菜作午饭,打史看着别人吃饭,直流口水。</p><p class="ql-block">一天,打史回到家里,关好牛羊,操起木工用具,扣挖了一个圆圆的木盒后对着母亲做了很多吃饭喝水的动作,可母亲还是不知他在讲什么。夜里她慢慢琢磨呀琢磨,一夜也没有合上眼。想不到打史非常聪明,早晨他吃空早饭后就拿出他自己制作的木碗递给母亲,比画着对母亲说:“他要把饭盛在木盒里带到山上去放牧时吃。”从此以后,打史每天带着妈妈做的饭菜跟着牛羊上山。</p><p class="ql-block">日子不知过了多久,打史却不像往常一样放牧带午饭了。母亲怎么劝说他也不要,每天就会带上一把刀上山。原来打史和外村的牧童一起赶着牛羊走遍山山水水时,一天发现一条彩虹从格姆山的脚下跨越到“大嘴习八苦”洞里。打史只顾看彩虹不知不觉来到了洞里,东看看西望望,突然看见一个岩缝里夹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鱼,一半露在湖面。他高兴地呼喊。牧童奇怪地看着他,因为会说话的牧童,一个也看不见那条鱼,他们认为哑巴疯了。哑巴看伙伴不理他,一气之下,一刀割下了一长条鱼肉,在山下生火烧吃了。这样打史有了自己的午饭,每天就吃鱼肉。</p><p class="ql-block">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天,打史去割鱼肉时,刚用刀一割,清水从岩缝口流了出来。打史看到有清水流出,更用劲地割下那块肉。谁知惹来了大祸,抽刀的同时,天崩地裂,洪水滔天,打史和所有的牧童被水冲走了。打史的母亲这时正在喂猪,手里拿着木瓢和木桶,突然间听到耳边响起震耳欲聋的水声,还没等她回过神来,四周已成了汪洋大海。就在这时,她喂猪用的木槽浮出了水面,提着长裙,跳进了猪槽。所幸的是,手中还拿着木瓢。她用瓢当桨划,脱离了危险。孩子们也得救了,这就是泸沽湖上猪槽船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师傅说今天的出槽船也是用一根木头从头到尾打造出来,现在用螺丝 ,以前不用任何一个钉子就做一艘船。你不要小看这个猪槽船,这个船一条船六七万,就是纯木头打造的 ,而且这用的木头是铁木,一般的木头不行,无论多大风多大浪他都不会散架,不会沉,就是下暴雨,船舱里面注满水,只要你不跳下去你都不会死,永远不会。</p> <p class="ql-block">师傅嘴里的走婚与走婚桥传说(录音版)</p><p class="ql-block">以前蒙古兵打到这里,把老婆都留在这里,家具都留在了,因为他们要去打仗,他们就到了丽江。丽江土司木老爷带兵进攻大理国,大理国自认为他是王国啊。所以就对抗蒙古军,所以大理国被灭国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保留这么好,就因为他没有经过战火的侵害。以前还有一个蒙古人在管理丽江,住在白沙古镇,他就是蒙古国留下来管理丽江的大臣。</p><p class="ql-block">蒙古兵打完将以后被撤回去了,他们撤回去呢这些人就没人管了。那他们就生活在泸沽湖这个地方,外面呢有一些藏族人也流落到此。这些女人们为了保留自己的地位,让这些男人入赘他的家庭,就有了今天的母氏家族。只是生活在两省,其实我们是相互通的,我有俩表哥都在这里,但是现在的走婚跟以前不一样,他俩也是走婚了,但是现在走婚跟以前不一样,他俩一去开着车去老婆家住两个月又回来自己家住一个月,又去老婆家住两个月。以前的走婚呢就点着火把,飞檐走壁,爬花楼,这就是摩梭人的走婚文化。人们在阳光下要辛勤的去劳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谈情说爱啊,你侬我侬。以前的人们把这个婚姻模式命名为“走婚”,即行走当中的婚姻,因为我们每天晚上男人要在两个家庭当中来回徘徊,白天他要在自己的家里面劳作,到了晚上吃完晚饭以后呢,男人们都要骑着自己的骏马或者是徒步去到了女方家啊。走婚并不是乱走,也是固定一个老婆啊。以前这个村的人要去对面村庄走婚,啊,每天晚上天黑以后都要划着船穿过这个芦苇荡,它不像在水里面划,就像白洋淀上用竹竿,所以很累的啊,到对面村庄去走婚,早上又不能在女方家吃早餐,又得花划回来,所以男人们觉得很辛苦。每天早上船都划不动,腿都软了,所以男人们想了一个办法,修了一个桥叫走婚桥。走婚桥以前是个独木桥。这里面走的不止是男人,更是回家的人。</p> <p class="ql-block">即将开发的湖景</p> <p class="ql-block">水性杨花</p><p class="ql-block">6~8月泸沽湖上的水性杨花开得最旺。</p><p class="ql-block">“水性杨花”原名海菜花,是水鳖科海菜花属的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性杨花对水质要求高:只能生长在纯净的活泉水中,对水质污染极度敏感,常被称为“水质试金石”,一旦水质受到污染便会死亡。水性杨花随日出日落生长:日出之时生出水面,日落之后沉入水下,没有阳光或者黑夜时,会温柔地收拢起花瓣,悄悄潜入水底,等待阳光出现。其根茎漂浮在水下,花葶细长,花朵开放时浮于水面。花瓣为3片,呈白色贝壳状或倒心形,纹理清晰,基部有一点黄色,花蕊鹅黄,盛放时浮于水上,成百上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