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和一一一(和气生财)</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天和风雨顺,地和五谷丰。人和百业旺,家和万事兴。</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是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妙语,“和”是智者与社会和睦共处的哲思;“和其光,同其尘,是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与世界融和共济的博大格局。“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是一种精神的托举;“和”是一种和谐和平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的来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有句俗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在天、地、人三要素中,“人和”最为重要。而“人和”的思想中,更强调一个“和”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中国方块字,中国的“和”文化。“和”字对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调和鼎鼐”的饮食艺术;到“家和万事兴”的治家格言,从“和而不同”的养身修身,到“和衷共济”的共同体理念,从“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到“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都体现了一个“和”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和风雨顺,“和”象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运行,自有其规律与节奏。当天空和谐,雨便顺应时节而来,滋润万物,滋养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和风雨顺,四季轮换装。春润千山绿,夏澄碧波漾。秋盈硕果累,冬韵雪花香。云行依峦绕,风拂万花馨。万物皆和象,乾坤共一阳。万物之间孕育着一种和谐的美。</span></p><p class="ql-block">古有大禹治水,面对洪水滔滔,顺应自然无强争势,疏浚河道引流。李冰筑堰,因势利导,沃天府而济苍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和,是自然界的韵象,是生命之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地和五谷丰,“和”合也。</b></p><p class="ql-block">“地和五谷丰”这句古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箴言,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大地以和合之道孕育五谷,恰如慈母以无穷的爱哺育儿女。这种生生不息的和谐,不正是表达了中华农耕文明最深邃的哲学?</p><p class="ql-block">听,春日的田野上,传来那一声清脆悦耳的耕唤声,响彻云霄。看,远处的春山上,谁在一锄一铲地种下新的希望。谁用弯曲背影在田间勾绘出五彩的虹桥。这不仅是简单的农事活动,而是农人与自然的窃窃私语。种子破土而出,嫩绿的叶向阳伸展的姿态,不正是婴儿张开双臂拥抱母亲吗?这不正是对“地和”二字精妙的诠释吗?夏日微风漾,稻穗舞翩跹。一曲和旋律,奏响新丰年。秋收时,稻浪翻滚着田野,硕果丰盈了树枝,谷场上洒满金灿灿的和阳,农人们绽放出最幸福的微笑……这不正是一幅幅美丽的“和”的画卷吗。这种和谐不是单调的,统一的,而是“和而不同”的生动演绎。</p><p class="ql-block">《国语》中史伯说“天地和气,生成万物。”告诉人们,真正的和谐不是消灭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寻求平衡。就拿一块肥沃的土地来说吧,既要有充足的阳光,也要有适度的雨水;既需要农民的辛勤耕耘,也需要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地和是让土地在作物更替中得到休养生息,实现永久利用。</p><p class="ql-block">地和五谷丰是一种深邃的智慧,是一种生物体孕育另一种生物体的和成。唯有和谐,方能生生不息。唯有共生,才能五谷丰登。和合之道即是农耕文明的精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完美体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和百业旺,“和”贵也</b></p><p class="ql-block">人和一一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孟子曰“天地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可见“人和”的重要性。所谓“人和”就是人与人之间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共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繁荣的基石。当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便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秋时期的管仲与鲍叔牙,便是“人和”的典范。他们互相信任,携手共进,最终辅佐齐恒王成就霸业。正如《论语》中所言“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人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或统一,而是遵循独立个体以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独特性格与秉性,允许价值观某些方面有所不同。要尊重这个多元的世界,因有这个多元,世界才五彩缤纷。孟子书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充体现了“人和”是种多元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对这多样的世界,对别人的成长经历,或某一独特兴趣与爱好,持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心情去理解那些闪闪发光的亮点,该怎么样去用别人的这些闪光点来提升自已,丰盈自已,成长自己。让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少些弯路,多些阳光,又能独显自己别具一格的魅力。这个成长不是简单的模仿,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它是一种更高成的生成。世界绝对不会𠄘认别人,但又超越原来的自已,形成一个新的自己。这就是一种和的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民族5000多年以来,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中,永远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地去吸纳,去融汇,去创造,去生成,以旧我换新我,往更高层去生成,去创新。让中华民族永远能傲立世界潮流之上。这就是中国的和文化,和,贵也。</span></p><p class="ql-block">2和,贵也。</p><p class="ql-block">市井之问,向来有一种不言而喻的道理。人们称之为“人和百事兴,和气生财。还不如说“和,贵也”更为贴切。</p><p class="ql-block">晨熹微时,街角的早餐店炊烟袅升起,进进出出的人影重叠交织。人和,是每一句亲切的问候,是将一杯温暖的递送,是你带三分春色来,我添七分炉的热忱。人和,是秤杆尾梢微微翘起的公平,是一句“谢谢关照,欢迎下次光临”的送情;是巷口巷让出半分,是见你忙不过来,连跑去帮忙递送;是讨价还价后的相识一笑的皱纹;是茶馆中,南腔北调泡成同一壶春色;是书院里,墨香压住了争辩的锋茫;是黄昏时分,街市渐安后,各家店铺陆续打烊,却总留盏灯,为晚归的行人照亮巷口。这灯光微弱,都久留醇香,这不正是和字里藏着那份贵重吗?</p><p class="ql-block">“和”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邻里和睦,则是社会安定,同事间的和谐,以商客间的和协则事业顺遂;民族和睦则国强盛。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天南地北的商人和协共处,创造了商业奇迹;深圳作为移民城市,不同背景的人和谐共生,成就了创新之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活力的源泉,是经济发展的隐形的动力。每个人能以“和”为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去创造一个更好的经济体循环,让“和”的理念更具有影响力,去创新,去发展。</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社结构日益复杂的背影,中国的和文化正一步步地跨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和的价值更为凸显,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和则共赢,斗则俱伤。中国提出的“人类命命共同体”理念,正是以和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创造性转化。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始终为国际和谐倡导者,世界和平建设者。面对气候变化,疫情蔓延等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秉持和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和”的文化精神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厚重。和而不同才是人间正道。</p><p class="ql-block">真正“和,贵也。”需要正义的支持、制度的保障、文化的滋养。它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智慧的包容。在个人方面,它要求是修身养性,推己及人。在社会上,需要公平公正,民主法治。在国际上,必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p><p class="ql-block">“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中国文化。让我们以“和”精神、“和”的智慧、“和”的聚力,以“和”的兴业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去应对全球性的挑战;让我们共同培育“和”的土壤,让“和”的文化绽放时代光芒。</p> <p class="ql-block"><b>家和万事兴,"和”谐也</b></p><p class="ql-block">天因和顺,风雨顺应时节,四季分明,祥云瑞彩。地因和合,万物生机盎然,五谷丰登,岁月丰盈。人因和气,互尊互敬,相濡以沫;和气生财,百业兴旺;民族兴盛,国家繁荣富强。而家因和谐,情爱有加,温暖可亲;家庭和睦,事事顺遂,烟火馨染,流年醉甜。</p><p class="ql-block">家是两个陌生人因缘而在一起,是男人用坚硬的脊梁托起的天空,是女人温情柔暖,爱意浓浓等待男人归来的暧巢。家是男人与女人创造一个崭新的安乐窝。家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灵魂的归宿。是无论走得多远,总有盏灯为你而照亮,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一扇门为你敞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和万事兴”这一流传千年的治家格言,犹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折射出中华民族对家庭和谐的永恒追求。从《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逻辑到《周易》家人,男主外,女主内的性格和谐,从《颜氐家训》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的教化理念,到《曾国潘家书》凡家之中,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的治家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将家庭和谐视为个人成长与社会稳定的基石。良好的家教奠定品性,优良的家风传承精神,家庭和睦凝聚力量,团结一心,温馨的家园滋养幸福,孕育着万事兴旺运和。</p><p class="ql-block">家教立本,修身立德,奠定人生根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家教是人生的第一堂课,而父母则是孩子第一位启蒙老师。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时间最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孩子会在父母的言行中学习效仿。良好的家教不是严厉的训诫,严格的管控,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勤俭持家,谦逊待人”正是通过点滴的引导,让子女明白做人的根本。良好的家教,培养的是自律,自信,诚信,仁爱的品格,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在世事纷繁中始终坚守初心。</p><p class="ql-block">家教是父亲将孩子的掌心摊开,用食指写下古老的笔画,先是一撇的倔强,如你嘟起的小嘴巴,用力,才突出。再是一捺的谦卑,如你灿烂的微笑,是这肉嘟嘟的小脸轻轻向后退让的弧度鼎力相助,一个大大的“人”立起来了。我们将一棵善良的种子,种在这“人”字里面,在岁月的堤岸上开花美丽的花,结出最绮艳的果实,于四季更叠中,一代又一代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家教是母亲将一盏茶,从滚烫到温凉,稳稳当当的递送。她说,待客如茶,不可太烫,也不可太凉,要刚刚好,以礼相待,尊闻行如。让“礼”的桥梁,温暖每一次相逢;让“礼”的桥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礼”的桥梁,承载文明的温度,传递温暖与爱。</p><p class="ql-block">家教是晨曦的阳光温柔地托起孩子星河璀璨,稚嫩的小手将一帘新梦叠藏在青花被里。母亲谆谆的教诲总常在岁月的耳旁低吟浅唱,是“内务整理清扫不好,何以扫天下。以“勤”为本,自强不息,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家教是文明的种子,则家风是精神的土壤,土壤肥沃,种子才会茁壮成长。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更是家庭的灵魂。钱学森家族祟尚“读书报国”,梁启超家族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良好的家风如阳光般灿烂,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家风正,则子孙贤;家风淳,则家道兴。它如一盏明灯,照亮后人的前行之路,让家族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定力与方向。</p><p class="ql-block">家风是孩在写作业时,静静地陪伴,没有手机的喧闹,没有莫名的训责,是将一本书的捧起,或将一杯茶饮的相送,是懂得的不打扰,是理解中的安抚;是父亲执卷,母亲手中线,是孩子的笑声落进瓷碗,叮咚如清泉。柴米油盐里,藏着最深情的诗篇。</p><p class="ql-block">家风之传,不在训诫,而在日常。早上出门时,母亲将一碗热腾腾的面汤奉上,望着远去的背影久久不愿回转,直到背影的消失在视野中。黄昏时,翘首而望的等待,一个暖暖的笑迎,一双稚嫩的小手将一杯茶水的奉上。其实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只是寻常事,如今思之,却是最为珍贵的礼物。</p><p class="ql-block">可今也亦为母,常思当以何传子女。金银财宝,终有尽时,诗书礼仪,亦可能遗忘。唯有这家风如细雨润物,无声无息,却滋养根本。家风者,实乃一家之魂魄也。今用这粗糙之笔,来述写这《捧握手心里的温柔》,愿能照亮阴黑,能柔暖心田。</p><p class="ql-block">“家和万事兴”,和睦相处,是家庭兴旺的基石。一个家庭若总是争吵不断,或无休止的冷战,纵有万贯家财,也难以幸福;家和,如一缕缕柔暖的阳光,在它的照耀下,让疲乏的身躯得到放松,让湿寒的心灵能感受温暖。世间万物,以阳光温暖柔软而生机蓬勃,而一个家庭同样也需要以和的阳光与温暖,在爱的光环里熠熠生花。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每一个不同的家庭成员。多些包容,多些理解,多些尊重,多些关爱,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少些的独断专行,少些蛮横无理,少些斤斤计较,少些怨东怼西。司马光在“家范中写道“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港湾,家也是心灵得以安然的归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庭和睦,温情滋养,幸福快乐生长,自然温馨而致远。当遇到困难时,一个人的肩膀可能会单薄些,但一家人的肩膀能扛起片天。家和,人顺心,事顺遂,财运顺通,家道自然会兴旺昌盛了。家,对于每个来说意义不一样。可随着时间流逝,经历些风风雨雨后,终于明白,人生最大幸福莫过于:一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可扺岁月漫长。</p><p class="ql-block">家和,它不在于华丽的陈没,也不在于丰盛的餐食,而是在温暖的氛围中的其乐融融。有父亲的沉稳如山,有母亲的柔情似水,有孩子们的活泼如溪,彼此交触,相互映衬,成就一幅幅最别具风格的画卷,蕴藏着许多珍贵的时光轴里的故事,书写着和谐的人生篇章。</p><p class="ql-block">“家和万事兴”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现代家庭幸福的真谛。无论是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还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昌盛,都离不开家庭的稳定与温暖。家是小小家,国是大大家,世界则是无数个国,无数个家。愿每个家庭以和谐为本,让幸福长存,万事兴旺。愿世界以和为贵,和平相处,以和共荣。让和的文明渗透千千万万个家,让和文化如星辰般璀璨夺目,绽放光芒;让和之光照亮世界,照见人性深处的善,时代奔涌的美,困境中不灭的希望,以及文明长河里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p><p class="ql-block">一一一一一云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