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红霞-龙门书画艺术研究院的美篇

耿红霞-龙门书画艺术研究院

<p class="ql-block">少年夫妻老来伴</p><p class="ql-block">在魏家街15号的老院子里,岁月的风里总飘着父母吵吵闹闹的声音。母亲身体欠佳,脾气也有些急躁,而父亲是个慢性子。芝麻大的小事都能成为两人拌嘴的由头。院子里的邻居们,听着争吵声就会赶忙来拉架。</p><p class="ql-block">那时,只要争吵声一起,我就会站在院子里大声呼喊:“老伯!”快来,——喊的是临街房张大娘的老伴杨伯伯,他总是热心地赶来劝和。那些吵吵闹闹的日子,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也成了我记忆里独特的场景。</p><p class="ql-block">有时,父亲母亲拌嘴闹别扭,我姨和我姨夫还得来我家断“官司”,批评一下我爸再教育说说我妈,就在这样的烟火岁月里,渡过市井百姓的日子。</p><p class="ql-block">1986年12月的那个凌晨,寒意正浓。我住在南关,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只见上初中的弟弟满脸焦急,气喘吁吁地说:“姐,妈生病了!”我的心猛地一紧,顾不上穿好外套,跟着弟弟就往魏家街的老房子跑去。推开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侧躺在床边,地上满是呕吐物,我和父亲慌了神,心中满是担忧和害怕,直觉告诉我们,母亲可能是中风了。</p><p class="ql-block">那时交通不便,我们手忙脚乱地将母亲送到新街与环城北路交叉口小北门东侧的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室。我姨家住在大北门(安喜门)外东边环城北路上,离医院近,我又赶紧到姨家拿了些必需用品,把母亲从急诊室安顿到观察室。</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刚怀孕3个月,妊娠反应强烈,在病房照顾母亲时,常常一阵恶心袭来,我就得捂着嘴跑到外面的下水道旁呕吐,吐完后,又强撑着回到病房,继续守在母亲身边。</p><p class="ql-block">86年母亲55岁刚退休不久,父亲还在工作。那段时间,父亲总是在单位匆匆处理完工作,就心急火燎地往医院赶。弟弟才13岁住校正读初三学业紧张。我请了假,全心全意照顾母亲。在医院的一个多月里,我们的心一直悬着时刻揪着生怕有什么意外发生。最终,母亲虽然脱离了危险,却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p><p class="ql-block">回到老城魏家街的院子,母亲开始了漫长的康复治疗。马市街的崔德运叔叔是个针灸医生,和我奶奶家住对门,奶奶1975年就去世了。从魏家街到崔叔叔家,要从经过营林街,拐到敦志街,再拐到顺城西街,穿过南大街,再右拐才能到马市街。</p><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带母亲去针灸,我和同院的杨长生——张大娘和杨老伯的儿子,一起去关林市场的旧货摊买了一辆小巧的三轮车,我还记得当时花了150元钱。三轮车子小巧才能进到院子里,就放到我家屋门对面的北厦房老刘家的窗户外面。</p><p class="ql-block">每次去针灸,先要把小三轮车推到大门外的街道上,还要帮助母亲迈过院子里的层层台阶,在三轮车上放个木靠椅让母亲坐上,就这样我蹬着三轮车拉着母亲,沿着熟悉的街道,一路颠簸着去做针灸。去时是下坡路还轻松一些,回来时几乎都是上坡路,当时才二十六七岁的我身强力壮是个女汉子,如果放到其他的女子身上来干这些事,估计是胜任不了这样大强度的体力活的。</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弟弟放暑假在家,他和我一起去给母亲做针灸,当时母亲把大便拉到了裤子里,我赶紧收拾把母亲的裤子换下来,弟弟把脏衣服扔到了崔叔叔家院子里的茅缸里,当时我还有些舍不得那件脏衣服,我又把它捡了起来带回家洗了洗干净。</p><p class="ql-block">母亲生病瘫痪后,家里的一切都变了。但父亲对母亲的照顾却愈发细致入微。他每天早早起床,为母亲准备清淡又营养的饭菜;帮母亲洗漱、擦拭身体,从不喊累;晚上,也总是起夜好几次,看看母亲有没有踢被子,需不需要喝水。曾经爱拌嘴的两人,在病痛面前,仿佛有了新的默契。父亲用行动诠释着“少年夫妻老来伴”的深情,他的眼神里,满是对母亲的心疼与牵挂。</p><p class="ql-block">那段时间,我一边照顾年幼的女儿,一边兼顾着母亲的康复。在我们一家人的精心照料和陪伴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母亲的病情渐渐有了好转,就开始在院子里锻炼,我和父亲先让母亲架着拐杖,一个人帮她扶住夹拐帮她移动,另一人在帮助她用绳子提着一只腿,慢慢挪动脚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p><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我的心中就充满温暖与感动。父母之间吵吵闹闹的过往,在母亲生病后的相互扶持面前,都化作了深情的见证。少年夫妻老来伴,或许就是这样,年轻时吵吵闹闹,却在岁月的长河中,把彼此刻进了生命里。无论风雨多大,都能携手同行,不离不弃,这就是亲情最质朴也最动人的模样。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