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仨古堡,风情老牛湾:五眼井堡、草垛山堡、滑石涧堡、杨家川、老牛湾——长城系列之123

洁子

<p class="ql-block">昨天端午节,白天寻踪山西结,晚上入住老牛湾。</p><p class="ql-block">今天儿童节,成年人的六一节,可以明目张胆地幼稚,理直气壮地快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序幕:打卡,打卡</span></p> 美好的一天从黄河边打卡开始。 有摄影师在,我们可以尽情嘚瑟。 拍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快乐。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晋北高原的薄雾,我们这群“墙迷”又集体出发了! <p class="ql-block">“美丽关不住,偏偏爱上你”——不得不说,偏关的旅游宣传很努力,亦如歌词一样“我的爱赤裸裸”。</p><p class="ql-block">“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p><p class="ql-block">明代长城在偏关境内分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内边计六条长城,再加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总长500公里。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长城外三关。</p> <p class="ql-block">打卡长城1号旅游公路和黄河1号旅游公路0公里起点。</p><p class="ql-block">山西1号旅游公路,是全国最长的全域旅游公路网,自去年10月全线贯通后,它像是“风景传送带”,把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的900多个景区连在一起,“打包”呈现给世人,让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村落与风景,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p> 昨日的“三龙分疆”震撼犹在心头,今日的目标更让人热血沸腾——直抵那万里长城与九曲黄河唯一“握手”的地方:老牛湾!当然,通向这“世纪之握”的路上,还有几座深藏功与名的古堡等着我们去“拜码头”。故事,从一段酸爽的爬坡开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一幕:五眼井堡——“下马威”式欢迎</font></h3> 车子把我们丢在偏关县水泉镇麦绿坡村附近的公路边。抬头一望,嚯,好家伙,五眼井堡稳稳地坐在远远的高高的山梁上,仿佛一位威严的老将军,睥睨着来访者。 通往堡子的路?先是有路,水泥路——麦录坡——一个又长又陡的大下坡。然后上山,那根本不能叫路,那简直就是黄土高原版的“垂直攀岩体验区”!坡度陡得让人怀疑人生,松软的黄土一脚下去能滑回半步。 <p class="ql-block">我喘着粗气,手脚并用(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心中默念:“古人选址…真是…易守难攻…诚不我欺也…”</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歇了好几次,在萧艾老师“一道道梁”的嘹亮的歌声中,我终于靠近了海拔1501米的古堡。</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行者老师已经看完古堡往回返,这就是前队和后队的差距,我汗颜了。</p> &nbsp;好不容易爬上堡墙,环顾四周,该堡北望长城(外边),南与草垛山堡相呼应。夯土堡墙虽有残破,格局犹在。整体呈方形,东南角有堡门。谢谢鬼队的航拍照片。 &nbsp;堡门外有瓮城,瓮城也开南门。 四四方方的堡内早已种满了小麦,曾经的军事要塞化身为宁静的麦地,只留下“五眼井”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名字引人遐想:五眼井在哪里?当年戍卒和军户们,是不是就指着这五眼井活命呢? 这“下马威”式的登堡路,算是老牛湾区域给我们的第一个“见面礼”——想去看黄河长城“谈恋爱”?先练好腿脚再说。 <p class="ql-block">下得有多深,上得就有多高,为了这五眼井堡,上上下下来回6公里,“难得来一次,估计以后不想再来”,鬼队说。</p><p class="ql-block">确实,来这儿的人是少之又少,网上资料都难以找到,能找到的都是口子上村的五眼井堡,昨天我们已经远观。注意啦,此堡位于水泉镇五眼井村北500米,此堡非彼堡,可别搞混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二幕:草垛山堡——时光胶囊里的“物业办”</font></h3> 偏关县的大北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头,叫“草垛山”。传说,远远望去,这座山头就像农家在场地里堆的草垛,所以被人们叫做“草垛山”。站在草垛山山顶,极目四望,方圆几十里的地面,尽收眼底。 <p class="ql-block">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偏头关兵使杨纶,报请朝廷批准,在此修建了草垛山堡。</p> <p class="ql-block">“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复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包砖,周二里零六十七步,高三丈六尺。”</p> 走进堡内,仿佛踏入了一个凝固的时光胶囊。 堡墙采用夯土包砖结构,东、南设有堡门,门洞的券顶结构清晰可见。 堡门外有瓮城,四角有角墩。 西墙残存的包砖墙体,厚度将近一米。 堡内现在尚有人家,窑洞式的民居,大多倚堡墙而建。 最抢眼的莫过于这座矗立在堡中央的玉皇阁!这座小阁楼,工艺简朴,虽然有些沧桑,但骨架硬朗,在黄土坯房的包围中显得格外“文艺”。 我们笑称它是堡子里的“物业服务中心”兼“精神信仰高地”——保平安、管风水、说不定还能调解邻里纠纷(古人信这个)。 <p class="ql-block">南边有娘娘庙观音寺。</p> 原始的砖雕很精美。 清代的碑刻尚清晰。 <p class="ql-block">西侧高高的山坡上,有一座残破的守口墩。这座残存一个券洞一堵墙的护城墩孤独地矗立着,像一位忠诚的老哨兵,即使城堡功能已变,它依然固执地守着岗位。</p><p class="ql-block">整体来说,这里的氛围,比五眼井堡更浓厚,更有“活着的历史”的味道。</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三幕:滑石涧堡——有“银窖”和“门墩艺术展”的宝藏地</font></h3> 午后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我们抵达了行程中极具神秘色彩的滑石涧堡。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滑石涧堡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其东接水泉,西望河套,内屏偏关,外拒大漠,堪称偏关的极边要塞。</p> 滑石涧堡为矩形,城墙高六七米,南墙开一城门,城墙有角楼、马面等设施。 眼尖的宁老师发现一残破的古戏台,被泥巴糊住的墙壁下还有彩色壁画。 南门高大,为青砖、条石砌筑,门洞三券三伏。 门洞上嵌有一块匾额,上书大大的“镇宁”二字,还有题头和署款。 城门顶部赫然矗立着一块石碑,高1.8米,厚0.2米,宽0.86米,石碑顶部刻着“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字样。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立于万历十年(1582年),碑文共计1327字。记述了滑石涧堡的创立、重修和军事防御体系的相关史实。</p> 鬼队站在城门上,神秘兮兮地指挥我们去找堡子里的“硬核彩蛋”——传说中的“银窖”。在一个不起眼的空地上,一个深不见底的方形竖井出现在眼前,井壁用石块砌得整整齐齐,据说还有刻字。哇噻,这就是当年存放军饷或贵重物资的“银窖”!想象一下,白花花的银子曾经就沉睡在这幽暗的地下,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它像一张藏宝图的关键线索,瞬间点燃了大家的探险欲望(虽然只能看不能挖)。 大家睁大眼睛,东张西望,开启寻宝模式。一块大石碑,研究了半天。 一座微型佛龛,只有一尺多高,端详了半晌。 远远地,又发现了对面山上的正湖梁5号敌台和2号烽火台。 只有我不务正业,被花花草草诱惑了。 堡子很大,堡内民居呈窑洞状,错落排列,生活气息浓厚。 更大的惊喜在细节处——滑石涧堡的民居门口,散落着一些古老的石门墩,其中不乏雕刻精美的抱鼓石。看,精雕细琢的“犀牛望月”,慵懒可爱的小趴兽。这些鼓形门墩,虽然历经风吹雨打,依然能看出昔日的讲究与气派。 <p class="ql-block">它们静静地躺在墙角、门边,仿佛一场露天的“明代门墩艺术小型回顾展”,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堡内住户的生活品味。谁说边塞只有粗犷?这份藏在门墩里的精致,是铁血岁月中难得的生活柔情。</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四幕:穿越杨家川——峡谷画廊奔雷声</font></h3> 离开古堡群,我们一头扎进了杨家川大峡谷的怀抱。这是通往老牛湾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段令人屏息的“地质画廊”。 车子在峡谷边缘的挂壁公路上小心翼翼地行驶,不行,坡太陡弯太急,我们只能下车步行。一抬头,正湖梁8号敌台屹立在眼前。 杨家川原名太洛河,是一条季节河,后山林破坏,河水枯干。据传,宋代名将杨六郎杨延召镇守三关,屯垦边戎,所遗家属甚多,于是,后人将太洛河改名为杨家川。 杨家川大峡谷就是山西省偏关与内蒙古清水河的交界线,有着诸多的长城遗址,北齐长城和护水长城是其重要的历史遗迹。 这是峡谷里的水位标记装置。 <p class="ql-block">这是典型的砂岩地貌,亿万年的水流切割,造就了近乎垂直的峭壁,岩层扭曲、断裂,清晰地展示着地球运动的磅礴力量。</p> 谷底,蜿蜒的杨家川河像一条碧绿的丝带,在红褐色的岩壁间静静流淌。 岸上,长城和敌台时隐时现。 <p class="ql-block">阳光在巨大的岩壁上投下变幻的光影,层次丰富,色彩浓烈,宛如一幅天然的巨型油画。</p> 这里的水位随季节而高低不同,此为枯水期,谷底已几近干涸。丰水期则是湍流万壑,清泉喷涌,响声如雷。 耳边似乎已能隐隐听到黄河的咆哮,峡谷的风带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为我们即将到来的高潮奏响了雄浑的序曲。 可以说,杨家川大峡谷本身,就是大自然为黄河与长城的相遇而搭建的最壮丽的舞台! 峡谷边已修建了栈道,从此一直往西走,能走到老牛湾。 看,对面山上是正湖梁的3、2、1号马面和6号敌台。我们今天不走穿越,原路返回坐大巴。<div><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高潮:老牛湾——石头城堡守望“世纪之恋”</font></p> 不知道转过了多少个弯,大巴车终于将我们带到了老牛湾。 <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这是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中国长城看偏关,黄河最美老牛湾——这是偏关的广告。</p> <p class="ql-block">奔流不息的黄河自青海发源后,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在进入山西时,与流经山西、内蒙古的杨家川河相遇。在漫长的地质演化、长期的流水侵蚀下,两河交汇处形成牛头状地貌,由此得名老牛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位于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以黄河为界,她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为黄河入晋第一湾。这一带既有黄河,又有山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明代山西镇总兵驻地偏头关西北方的重要屏障。明代在此修筑长城,并配置较多的边堡、敌台和烽燧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明朝隆庆议和之后,老牛湾长城的军事防御地位渐渐让位于蒙汉民族交流的节点,老牛湾也变成了黄河上蒙汉边界上的一个重要渡口。</p> <p class="ql-block">此为古码头。黄河作为历代水路运输的黄金通道,对蒙汉之间贸易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黄河进入老牛湾后峡谷高深,河流湍急,上游来的船队到老牛湾之后要换艄公继续南下,老牛湾码头便成为货船的临时停靠地。当年这里桅杆林立,酒肆客栈遍布,热闹非凡。如今古码头遗迹及通往古码头的石板路依稀可见,见证着老牛湾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老牛湾的制高点——望河楼。这座矗立在悬崖边缘的方形敌楼,是整座城堡、乃至整个老牛湾景区的灵魂之眼。</p> <p class="ql-block">望河楼,也叫老牛湾墩,其官方称为老牛湾02号烽火台。</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该楼始建于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总兵李谦夯筑土墩。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兵使赵彦增筑包砖,建成空心敌台。正方形砖石结构,底层条石基础,空心二层,南侧上部开门,悬梯进出。门上有匾额,刻楷书“老牛湾墩”四个大字,并有题头和署款。2022年9月,望河楼完成保护修缮。</p> <p class="ql-block">望河楼前的亭内有老牛湾1号碑——明嘉靖年的“钦差分守界碑”。</p> 站在望河楼前,凭栏远眺——“我的天!”,时间在这一刻凝固。<br>眼前,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与人类伟力的历史丰碑的完美交融: 脚下:刀劈斧削般的悬崖绝壁,垂直插入幽深的河谷。<br>前方:宽阔、雄浑、裹挟着泥沙的黄河,宛如一条金色的巨龙,从晋陕大峡谷的深处奔腾而来,在此处极其罕见地、几乎是九十度大转弯!河水冲击着崖壁,发出低沉的、永不停歇的轰鸣。 右岸(内蒙侧): 是连绵的山峦和同样沧桑的长城遗迹。<div>左岸(山西侧): 那伟大的明长城!它如同一条土黄色的巨龙,从起伏的群山中蜿蜒而下,义无反顾地、坚定地冲向黄河岸边!就在我们的正前方,在黄河与杨家川交汇的那个转弯处,长城巨龙终于抵达了它的终点(或者说,是新的起点?)——它以一座傲然挺立的烽燧加上墙体遗迹的姿态,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完成了那惊世骇俗的“世纪之握”!<br></div> <p class="ql-block">“长城与黄河在此握手!” 这句听了无数遍的话,直到此刻,亲眼目睹这山河壮阔、时空交错的景象,才真正懂得了它的份量!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交汇,更是中华文明两大象征——农耕民族的坚韧守护(长城)与奔流不息的生命力量(黄河)——在此刻的深情凝望与永恒守望。</p> <p class="ql-block">在望河楼南数百米处,有一座石城遗址,俗称老牛湾堡。据史料记载,该堡始建于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坐北朝南,周长120丈。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状,向北扼守黄河伸入河岔之处,是黄河河防长城的第一堡,也是黄河边墙的起始点。</p> 这座石头城堡,与之前看到的黄土堡截然不同。它依着险峻的牛犄角形山崖而建,通体用就地取材的灰黄色石块垒砌而成,与脚下裸露的基岩浑然一体,坚固得仿佛是从山崖上生长出来的。堡墙、房舍、巷道,全是石头!石头的厚重、粗粝、冷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边塞特有的硬核美感和顽强的生命力。 <p class="ql-block">老牛湾堡由堡和瓮城两部分组成,堡门开于南墙正中,瓮城门开于东墙正中。堡门前立着一块石碑,“老牛湾堡”四个大字清晰可见,其为明崇祯九年碑刻。</p> <p class="ql-block">由南门进入堡内,即可见到新修缮的观音庙、真武庙和关帝庙,关帝庙前有两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旁边还有大仙庙和一座戏台。</p> “万古流芳”碑——郑老爷讳国麟字圣瑞德政碑。 过街楼和四眼窑洞,窑洞上为平台,可观景。 <p class="ql-block">四门大炮——大清乾隆十三年的大炮——威然地挺立着,默默守护着这方土地和他的子民。</p> 老牛湾堡、望河楼等设施与长城边墙相互呼应,借助险要地势,使人造防线与自然天险浑然一体。远远望去,仿佛能听见金戈铁马的回响,感受烽火连天的岁月。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看黄河真遗憾。慕名而来的游人,或泛舟黄河之上,感受波澜不惊的宁静;或漫步古堡边墙之间,领略豪情万丈的雄奇,感受黄河与长城的美丽与壮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流连忘返。此图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我们站着看着,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狂风骤起,突然就下雨了。</p><p class="ql-block">风声、水声、雨声,还有我们激动的心跳声,交织成一首无比雄浑的边塞交响曲。</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尾声:黄河谣与星空夜</font></h3> 没多久,又雨过天晴了。夕阳西下,将黄河水染成熔金,给老牛湾堡的石墙镀上温暖的红晕。我们坐在窑洞前看晚霞,久久不愿离去。<div>峡谷的风带着黄河的水汽,吹拂着疲惫而满足的脸庞。想象着几百年前,戍卒们同样站在这里,望着相同的山河,胸中翻涌的,是思乡的愁绪,还是保家卫国的豪情?今日的我们,心中充满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敬畏和无尽感慨。</div> 入夜,入住老牛湾村的农家。推开窗户,抬头是璀璨得不像话的银河,低头是峡谷中隐约传来的黄河涛声。这“母亲河”的摇篮曲,伴着我们进入梦乡。梦里,仿佛听到长城在低语,黄河在歌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踏云追龙次日感想</span></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山西结是长城“分道扬镳”的十字路口,那么老牛湾就是长城“万里赴约”的终极浪漫!从五眼井堡累死人的爬坡,到草垛山堡时光胶囊般的完整,再到滑石涧堡银窖门墩的隐秘惊喜,最后穿越杨家川峡谷的视觉盛宴,这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老牛湾堡那石破天惊的“世纪之握”。</p> 行走在老牛湾,你触摸到的是石头的冰冷与坚韧(堡墙),感受到的是峡谷的深邃与力量(杨家川),最终被黄河与长城交融的壮美彻底征服。<div>这里没有江南的婉约,只有塞北的苍茫;没有精雕细琢的繁华,只有天地造化的雄浑。它告诉你,真正的伟大,是历经风霜的坚守(长城),是勇往直前的奔流(黄河),是自然与人文在此刻碰撞出的、震古烁今的壮丽诗篇!</div> <p class="ql-block">附:第一日活动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4nhgxl" target="_blank">端午寻踪“山西结”,探访水泉营——长城系列之122</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