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4年8月26日,南阳的暑气还在柏油路上蒸腾,我攥着车票站在站台,父亲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p><p class="ql-block"> 启程前夜,月光刚爬上屋檐,父亲就摸黑去了后院。那片土是老宅院的地基土,年年攀着丝瓜藤,根须在土里盘绕了二十年,藏着家的呼吸。他借着月光挖好土,用油布裹好,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晨露还沾在晒谷场的草叶上,又蹲在那里,把土摊在竹筛上,拿根细树枝慢慢拨弄。粗粝的手指碰过筛网,却像碰着易碎的瓷,连风声都放轻了。土粒簌簌掉进搪瓷盆,惊起几只麻雀,他眯着眼筛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盆里只剩匀匀实实的金黄,像把岁月里的踏实劲儿全筛进了晨光里。母亲戴着老花镜,在白炽灯前缝个小布袋。蓝布是她最喜爱的颜色,针脚在灯光里发颤,却硬是走得十分细密。她捏着针嘟囔:“带着咱南阳的土,到东北就像在家门口……” 灯光把影子投在墙壁上,晃成两个摇晃的光点——那是父母守着夜色,把“牵挂”密密地缝进那小蓝布袋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送我时,父亲把小蓝布袋往蛇皮行李袋深处一塞,又突然抽出来塞进了我的手心。粗粝的掌纹蹭过我的手,土袋里的温热透过袋布传来,像他掌心捂了整夜的温度。火车“哐当”启动的刹那,我扒着车窗,看父亲的身影缩成暮色里的斑点,耳畔却还响着昨夜他筛土的簌簌声,和母亲穿针引线时的叹息:“路远,照顾好自己……”</p><p class="ql-block"> 车厢挤得连硬座都寻不见,我和考往长春地质学院的同学背靠背坐下,行李包里的小蓝布袋贴着腰,细如面粉的土粒硌得人发暖,却硌出了满心的踏实。火车驶过黄河时猛地摇晃,小蓝布袋里的土粒簌簌响,像父亲筛土时的节奏。我摸出小蓝布袋,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土粒上,金黄色的光里,仿佛看见父亲蹲在晒谷场的背影:晨露沾湿的裤脚,树枝划筛网的簌簌声,和此刻火车的哐当声重叠——原来父母的牵挂,早跟着这袋土,一路颠沛,却从未失重。</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风从车窗灌进,河南的燥热渐被东北的清凉所替代。29日晌午抵达长春站时,军校的接待车已候在车站广场上,墨绿色的车身泛着鲜艳的光,俨像绿色使命的召唤。</p><p class="ql-block"> 踏入军校,换上绿色军装的刹那,“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胸膛里陡然涨起一股热流。这绿不再是火车皮的朴素,而是信仰的颜色。队列里的挺拔、课堂上的坚毅,都在教我懂:绿色是生命的脉搏,是家国的重量。父亲目送我远行时的目光,此刻与军装的使命重叠——原来父母的爱,早与家国情怀相融,推着我在绿色征程里向前。教员们的谆谆教诲,更让“绿色”成了刻进骨血的誓言:军装是勋章,亦是考卷,要以一生作答。那袋家乡土虽早已在岁月中消散,却始终藏在心底最柔软处,成了连接故乡与军营的精神纽带,每当回忆翻涌,便能听见那土粒簌簌,似父母的叮咛从未远去。</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母早已化作故乡的星辰。但每当思绪飘向那列绿皮火车,便能看见月光下父亲筛土的身影,听见煤油灯下母亲穿针的细响。绿皮火车的绿,载着父母“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絮语;军装的绿,刻着军校“铸魂育人”的刻度;而记忆中家乡土的黄,早和这两抹绿晕染成生命的色谱。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于我,这爱藏在绿皮火车的辙印里,嵌在军装的褶皱中,更融在父母鬓角的霜色间,化作心底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绿色记忆,从1984年的夏启程,经青春淬火,伴退休从容,始终是灵魂的底色。火车的绿、军装的绿、父母的爱、军校的育,拧成一根绳,牵着岁月两端——一端是故乡的暖,一端是家国的责,中间是我从未褪色的绿色人生。这爱,这绿,纵时光流转,“此爱绵绵无绝期”,永难相忘 。(2025年6月25日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