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度

黄三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夜幕渐沉,小区门口那盏昏黄的路灯下,烤牛肉串的小摊准时支起。摊主是位身形清瘦的中年男子,黝黑的皮肤仿佛被岁月用粗砺的刻刀雕琢,每一道皱纹都浸满生活的辛酸与坚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从此刻忙碌起来,直到附近网吧打烊的凌晨。那三四十块的微薄收入,在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前,渺小如沙。他与妻子来自农村,在城中一隅租了间陋室。老家的水田早已转租他人,只余回忆。儿子在南昌的大学刻苦攻读,是全家未来的光亮。为了这光亮,夫妻俩白天还得去打零工。沉重的劳作压弯了他们的腰背,汗水一次次浸透衣衫。然而,为了儿子,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被他们默默吞咽。</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次闲聊,我问他能不能在南昌买房子,为孩子将来多添一层保障。他听了,嘴角扯出一抹苦涩的笑,那笑意里满是无奈。他轻声叹息:“能有个地方租着住……就很知足了。买房?那是梦里都不敢想的事。”他最大的心愿,不过是多攒些钱,让儿子顺利毕业,找到份安稳的工作。如此,他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有了落处。</p><p class="ql-block"> 人生舞台上,欲望如灯,人人掌灯前行。有人渴求宽敞明亮的居所,那是追寻安全感与归属;有人奋力攀登事业阶梯,那是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欲望本是常情,更是驱策我们向前的引擎。然而,在这物欲奔涌的世间,曾有人如灯塔般闪耀——二十多年前我结识的蒋国珍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蒋老师生前是江西新余市的一名乡村教师。他终身未娶,膝下无子,却将深沉的爱如涓涓细流,浸润了无数学生的心田。几十年间,他近乎苛刻地省吃俭用,无私资助贫困学子,总额逾二十万元,惠及两万余人。为了多省下一分钱,他的生活简朴到极致:一日三餐常仅费一元,荤腥难见;炒菜用最廉价的牛油,刺鼻气味弥漫陋室;衣裳缀满补丁,棉被破旧不堪,夜晚连电灯都舍不得开。家中陈设简单得空旷:一张旧床、两床破被、一方土灶,便是全部家当。他甚至亲手开荒种地,将卖农产品所得悉数捐出。他常说:“我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些学生就是我的骨肉。”当学生带着礼物看望他,他总是严肃叮嘱:“莫浪费钱,有这心意,不如去帮更需要帮助的人。”他辞世后,新余市专为他建起一座纪念馆,瞻仰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人有欲望,本是天性。这欲望,又如同一把无形的尺,悄然丈量着人心的质地与温度。有的欲望如星辰,照亮前路,激励人奋发向上:结婚生子,构建温暖小家,是对爱和责任的担当;辛勤劳作,改善家人生活,是对亲情的守护;助人为乐,传递温情希望,是对人性光辉的彰显。有的欲望却似深渊,引人沉沦,为满足私欲不择手段,终致万劫不复。恰如俗语所警示:“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若无边界与节制,便如脱缰野马,终将走向毁灭。</p><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隐居山野的文人陈眉公在其劝世笔记《小窗幽记》中写道:“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犬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又云:“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还向纷纭境上戡过。”前一句的意思是,如今世人皆沉迷于俗世纷扰,仿佛终日沉醉于虚幻之境。好名之人沉醉于官场的荣耀,逐利之徒迷失于财富的诱惑,而富足者则沉溺于声色犬马的奢华。但何处能寻得一剂清凉之药,让众人服下,从而清醒过来呢?后一句则指出,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繁华场合中才能得以检验;而镇静安定的志节,唯有在纷繁复杂的喧嚣环境中经受考验,方显其真功夫。陈眉公数百年前的这些话语,仿佛穿越时空,直指当下。</p><p class="ql-block"> 人生恰似瀚海行舟,若无心灯指引,极易被欲望的惊涛吞没。因此,我们当在纷繁世相中守住本心,砥砺意志,让欲望化作行稳致远的“充电桩”,而非焚身的烈火。</p> <p class="ql-block">  或许,我们终难企及蒋老师那般纯粹高尚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学着驯服心中的欲望之马。在追寻物质丰盈的同时,不忘涵养精神的绿地;在为个人梦想拼搏的间隙,亦能伸出手传递温暖。踏踏实实度过每一天,尽心尽力承担每一份责任。纵使我们的人生平凡如尘,也能于这平凡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微光。</p><p class="ql-block">(本文写于2018年9月9日,今有修改)</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