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句藏星河,诗中见真章 —— 马静昌老师诗歌(2025.6.25写的)鉴赏札记

星尘

昵称:星尘   美篇号:7283996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ajfieg?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728399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网页链接</a> <span style="font-size:18px;">👈🏽点击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马静昌:<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用文字救赎诗醉的青春,用墨韵雕琢不灭的碑文》</b>】原文</p> <p class="ql-block">在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邂逅马老师,仿若在浩渺的文学星空中发现一颗独特的星辰,其诗作以灵动的笔触、深邃的哲思与真挚的情感,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也让我对诗歌艺术有了全新维度的认知与感悟。</p> 一、独树一帜的语言雕琢 <p class="ql-block">初读马老师的诗歌,其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令人眼前一亮。</p><p class="ql-block">在《忘不了》中,“月光偎着窗纱,不见旧时人”,一个 “偎” 字,赋予月光以人的亲昵姿态,将原本冰冷的自然景象,渲染出丝丝缕缕的温柔与眷恋,好似能让人看到月光如同老友,轻轻依偎在窗纱之上,却再也等不到曾经熟悉的身影,往昔的温情与如今的寂寥瞬间扑面而来 。又如《粉衣铭》中 “文字驾雨丝奔回故村”,把抽象的文字具象为雨中行者,“奔回” 一词赋予文字急切的动态感。</p><p class="ql-block">在动词运用上,马老师堪称妙手。如《缘劫》里 “你的泪熔断我嶙峋的峥嵘”,“熔断” 一词,把泪水的柔与峥嵘的刚猛相碰撞,以金属在高温下熔断的强烈视觉冲击,展现出情感的巨大力量,能将人内心坚硬的棱角瞬间消解,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态与张力,足见诗人对文字的精准把控。</p> 二、意象构建的诗意迷宫 <p class="ql-block">马老师作品中意象的运用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在《不灭的碑文》里,“未寄的信” 这一意象贯穿其中,如 “暴雨打湿所有未寄的信,回眸时,墨迹在眼底浮沉”。“未寄的信” 封存着未传递的情感,承载着遗憾与期待,好似岁月长河中被搁浅的船只,随着暴雨的侵袭与目光的回望,信中墨迹如同内心的情感,在现实与回忆里起起落落,勾起人们对那些未曾言说、未曾实现之事的怅惘。与之相呼应的 “褪色的窗棂”,在《缘劫》所营造的情境中,能想象到它历经风雨,颜色渐褪,恰似记忆在时光侵蚀下慢慢模糊,隐喻着过去的故事虽已远去,却依然残存在心底,成为情感的寄托。</p><p class="ql-block">“锈迹斑斑的钥匙” 虽未在原诗明确出现,但在马老师构建的意象体系里,可类比 “沉默的甲骨在掌心裂出生纹” 这类意象。钥匙本是开启之门的工具,锈迹斑斑则意味着它已被长久搁置,可能再也无法打开那扇通往过去的门,和 “甲骨” 一样,都象征着被时间尘封的秘密与难以回溯的过往。这些意象看似平常,经马老师组合渲染,便交织成充满隐喻的诗意世界,从日常细微处挖掘出深刻情感,让读者在其中探寻情感密码,感受生活与诗意的奇妙融合。</p> 三、炽热真挚的情感内核 <p class="ql-block">马老师诗歌中情感的真挚流露,最为打动人心。</p><p class="ql-block">从《粉衣铭》里 “文字驾雨丝奔回故村”,能深切感受到那份对故乡的眷恋。文字本无生命,却在诗人笔下急切地 “奔回故村”,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具象为急切的行动,好似游子归心似箭,哪怕是承载情感的文字,都迫不及待地要回到故乡的怀抱,触动每一个漂泊者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p><p class="ql-block">在探讨人生哲理时,如《缘劫》中 “诗海沸腾时,痛楚竟如此温顺”,把诗歌创作的过程比作在沸腾的诗海航行,将其中的痛苦描绘得 “温顺”,这种对生命体验的独特表达,是诗人对生活深刻洞察后的感悟。如同在人生的狂风巨浪中,本以为痛苦会汹涌难挡,却发现它也能在某些时刻被驯服,引发读者对自身面对生活困境时态度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将个人感悟与普世价值紧密相连的创作特点。</p> 四、韵律节奏的巧妙把控 <p class="ql-block">马老师对韵律与节奏的把握别具匠心。</p><p class="ql-block">尽管多采用自由诗体,却有着强烈的内在节奏感。在《忘不了》中,“总想着问,总想着做 / 总想着梦,扬眉吐气美愿成真”,排比句式的运用,使诗句读来如急促的鼓点,精准地敲打出内心的焦灼与期盼,恰似思念之人时那种急切又复杂的心理节奏。而在《不灭的碑文》里,“蝉声骤起,煮沸夏日青春” 短句在前,似一声清脆的鸟鸣划破寂静;“暮色被黄昏拽得沉沦” 长句随后,如同缓缓流淌的河流,展现出情绪从激昂到舒缓的过渡,模拟出情绪的自然张弛。</p><p class="ql-block">分行设计同样是情感表达的关键。在《沸腾的灵魂》中,“我甘愿做你沉默的影子 / 在铿锵的诗行间触摸足音”,跨行排列使 “影子” 的卑微与 “铿锵诗行” 的力量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强化了情感的落差。《缘劫》里 “你是救赎的锻锤砸落 —— / 诗海沸腾时,痛楚竟如此温顺”,破折号的使用制造停顿,宛如情感在瞬间哽咽,让文字在沉默中积蓄力量,随后喷薄而出,使韵律与情感、意象完美融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品读马老师的诗歌,不仅是一次文学鉴赏的实践,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p><p class="ql-block">他的诗作让我深刻体会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思想的结晶与生命的映照。</p><p class="ql-block">在今后的诗歌鉴赏学习中,我将以马老师的作品为范例,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从更多维度去发现诗歌之美、感受诗歌之力,在诗歌的世界里继续探寻那无尽的诗意与远方。</p> 向马老师学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