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苏州可园

光照摄影

<h3> 在苏州大市范围内,有资质能称之为“园林”的有108处之多,它们都是有统一编号的。如:拙政园为001号,留园为002号,网师园为003号。前不久我刚游览过的沧浪亭为005号,五峰园为014号,曲园为019号,曲园旁边尚未对外开放的鹤园为021号等等。我今天要介绍的与沧浪亭仅一路之隔的可园为020号。<br> 可园是苏州市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兼具古典园林艺术与深厚文化底蕴,它的始建年代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原为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孙承祐的别墅一角。北宋时期,此园属于苏舜钦所建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名将韩世忠曾将其扩建为宅邸,名为“韩园”。有清一朝,曾有巡抚沈德潜在此处重建园林并命名为“近山林”或“乐园”,取孔子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清道光七年(1827年)此园划归正谊书院,正式定名“可园”,成为书院式园林。清末曾称为学古堂、存古学堂,民国时期设立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可园于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7月开始动工修复,完成后于2015年10月对外开放。后多次扩建整修。<br>  可园现存面积约5000平方米,以挹清池为中心,环池建有挹清堂、学古堂、博约楼、濯缨处等建筑,布局疏朗,水木相映,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园内保留传统书院风格,如学古堂内设宋式长榻、鼓凳,还原古代讲学场景。园名“可园”与沧浪亭同源,取自古代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寓意高洁。</h3> <h3> 我曾多次游览可园,每次去的目的不同,这次再到可园去转转,主要是拍摄挹清池及周边的夏景和正谊书院的内景,其他的均忽略不计了。<br> 先与读者诸君分享一下挹清池(号称为“小西湖”)及周边的景观特点:一踏入园门特别是跨入圆洞门,便仿佛步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透露着精致与和谐。园内建筑环池而建,以挹清池为中心,分布有挹清堂、学古堂、一隅堂、坐春舻、濯缨处、博约楼等景点。园内的长廊曲折至池边,水木明瑟互映,庭宇清旷静幽,展现出书院式园林的独特风貌。夏日的挹清池,不愧是“小西湖”,实属可园的瑰宝之一。池中的睡莲和荷花次第开放,或静卧水面或探首伸颈,竞相争艳。池水清澈、游鱼几可察其鳞。岸边草木错落有致,与磊石相互衬托,令人赏心悦目。周边的建筑风格典雅,色彩斑斓,古色古香。<br>  我本人才疏学浅,无法用语言正确表达挹清池及周边景致的精华所在,现录一段清代泾县朱珔在《可园记》里的表述供诸君参考:“园之堂,深广可容,堂前池水,清法可绝故颜,堂曰挹清。池亩许,蓄倏鱼可观,兼可种荷,缘崖磊石可憩.左平台临池可钓,右亭作舟形曰坐春舫,可风,可观月,四周廊庞可步,出廊数武屋三楹,冬日可延客,曰灌缨处,旧园外隔溪即沧浪亭,故援孺子之歌,可以灌缨也。”<br></h3> <h3>接着向读者诸君简要介绍正谊书院的有关情况:</h3> <h3>下面解释学院为什么取名为“正谊”:</h3> <h3>室内抱联的文字很值得咀嚼内含的深意,这其实就是现在常说的教育方针或办学宗旨:</h3> <h3>  具有君子风度的春兰与知识分子的气质很吻合,所以书院里的绿植摆放多取春兰为之:</h3> <h3>  从古到今,各级各类学校里的优秀毕业生都是莘莘学子中的榜样和典范,值得挂在墙上宣传,特别是在“招生”季:</h3> <h3>  有识之士认为:可园不仅是园林艺术的代表,更是书院文化的活化石。其历史脉络清晰,从五代至近代始终与教育、藏书紧密关联,展现了苏州“人文渊薮”的特质。我非常认可这种说法。我下次再去的话,重点要考察正谊书院优秀学生代表的“光荣”事迹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