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涿州,因水得名,以土称沃,六千年文明,久盛不衰。自春秋战国燕之涿邑,至明清时期畿南着郡,物华天宝,名人辈出。</p> <p class="ql-block">涿州博物馆的“陶韵绚彩”展厅是一处东汉家族墓彩绘陶器专题陈列展。</p><p class="ql-block">展厅还陈列了出土的楼阁、房屋、粮仓、灶台、家畜、家禽等彩绘陶器造型生动,反映了汉代民俗文化的社会风情。</p><p class="ql-block">展厅复建了东汉家族墓群中1号墓的考古发掘现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考古发掘的第一现场,直观感受文物出土时的原始环境和氛围。</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现代人想来,古人的生活,由于科技水平有限,一定究斥着各种不方便。然而“陶韵绚彩——凌云汉慕出土彩绘陶器陈列”告诉大家,古人的生活,不乏智慧和乐趣。</p><p class="ql-block">彩绘陶器兴于战国,盛于汉代;陶器烧好后再措绘彩色纹饰,色彩鲜明醒目,纹饰对比强烈,器形多仿青铜器及陶瓷器皿。制陶技术的发明,对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形态从采集、渔猎为主逐渐过渡到农耕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划时代标志,并为世界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凌云阔丹工地东汉家族墓</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凌云阔丹工地东汉家族墓,位于涿州市开发区朝阳路北侧的河北凌云工业集团凌云阔丹厂区。2004年5月,该厂平整场地时,发现了东汉家族墓,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在河北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对家族墓进行了抢救清理。共清理古墓葬5座,出土随葬明器209件,包括彩绘陶38件、泥质灰陶33件、泥质红陶8件、铜镜1面、铜带钩1件、铜饰2件、东汉五铢钱126枚。其中的彩绘陶器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独具特色,造型美观。尤其是彩绘陶神灯,高1.3米,分七层四组,上塑彩绘百戏、伎乐人物及常青树、飞鸟、瑞兽,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彩绘陶镜台,高1.14米,由底座、支架和陶镜三部分组成,它可根据需要升降高度,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文物孤品。</p><p class="ql-block">这批距今近二千年的东汉陶器,为研究当时涿州的社会经济、生产力状况、艺术审美、丧葬礼仪、民俗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一号墓简介</p><p class="ql-block">该墓位于凌云阔丹厂内家族墓东侧,坐北向南,为“中”字形两室砖墓,总长23.34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由于后室的尸骨和木棺严重腐朽,墓主人情况不详;共出土随葬器物49件,其中彩绘陶器38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及泥质灰陶11件;彩绘陶器中的陶神灯和陶镜台为国家一级馆藏文物。</p><p class="ql-block">此场景按照原墓 1:7的比例复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镜台</p><p class="ql-block">陶镜台通高 114厘米,镜座长24.6、宽24.5、高11.6厘米,镜直径 16、厚1.7 厘米。镜座近方形,正中间有一圆孔。镜架分两部分组成,下部镜架横断面长方形,中空,长方形孔,正面设三个圆孔。上部镜架呈“T”字形,横断面长方形,下端向内略收成榫,插入下部镜架的长方形孔中。榫至上部镜架中部有四个小圆穿,穿至架顶中下部设玦形镜托,托上置陶镜一面。陶镜后面镜架上,正中有稍大的圆形孔一个,其左右两侧各有两个较小的圆形孔。镜顶端为横置的长方形横梁,横梁上有均等的圆形孔四个。镜和镜架均施以白色陶衣,再用墨色和朱色绘以云气纹等装饰。</p><p class="ql-block">彩绘陶镜台解读了一种用镜方法,它可根据人体身高调节镜子的高度,科学、合理,为目前考古出土此类文物中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镜台:国家一级文物,高1.14米,底座为正方体,中间有圆孔,立柱竖面上有三个圆孔,镜架为“T”字形。中部有半圆形镜托。其独特之处在于可根据人们的需要升降,这种用镜方式迄今为国内首见、是考古出土此类文物中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涿州博物馆的两件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神灯</p><p class="ql-block">陶神灯通高 1.30米,底座直径0.45米,上口直径0.15米,整体分四组叠置,共七层。第一层为底座,饰仙人、神兽;第二至五层饰伎乐百戏人物;第六、七层饰神树;顶层为灯碗。此器物制作中采用了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通体施白色陶衣,并用朱墨线条描绘出人物眉目、服饰衣褶、动物鬃鳞、树木枝权、色彩鲜艳、生动传神,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灯体上堆塑的人物、动物及神像都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运用素材虽多,却无琐碎之感;造型手法、寓巧于拙,突出表达内在情趣,从而将天上人间、神话现实融为一体,既写实又浪漫。它作为随葬品,表现了墓主人及其家族永保富贵、家运兴隆的祈望。</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神灯:国家一级文物,通高130厘米,底座直径45厘米,上口直径15厘米,整体分四组叠置共七层。采用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通体施白色陶衣,并用朱墨线条描绘,将天上人间、神话现实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彩绘陶神灯作为随葬品,以其精美繁复的造型将天上与人间、远古神话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既写实又浪漫,表现了墓主人及其家族祈求田园富庶、六畜兴旺的愿望。此外,大量的楼阁、房屋、粮仓、灶台、家畜、家禽等彩绘陶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为研究东汉时期涿州的社会经济、艺术审美、丧葬礼仪、民俗文化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陶神灯的出土,为汉代涿州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出土的明器,除了大量陶塑的人物、动物外,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其它物品,包括建筑模型、水利设施模型和辟邪等。陶楼、厕所、猪圈、圆锥顶陶仓、磨房、灶、水井等,均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当时陶制品的使用范围之广。这些陶塑造型,为我们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通过这些陶塑,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审美的愉悦,更可以追寻和认识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汉代早期,受孝道和“事死如生“观念影响,继商周之后出现了第二个厚葬高峰。其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珍宝之多令后世咋舌;王公贵族甚至将所用奴仆、器物一同下葬。此时明器(冥器)无专门特指,一般为主人生前所用实物。到汉代后期,人们逐渐领悟到“人死如灯灭”,同时为了应对盗墓之风,渐行简葬。为此,陶器及竹木模型明器成为新兴的成套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匣</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 棺</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东汉家族墓1号墓全景</p> <p class="ql-block">汉代的明器陶塑艺术,以其真实生动的造型,夸张写意的表现手法,把极富生活情趣的艺术构思阐释得精细而传神。它不拘泥于细部形体的刻画,而是重视神韵,相对于原始时代的写实艺术有了明显的突破。独特的陶塑语言,即使到了今天,也仍是值得借鉴和深思的。</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盘</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盘 耳杯</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壶</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壶</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1号墓外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1号墓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墓室局部</p> <p class="ql-block">展品中这件“汉代陶猪圈”,今天看来,好像玩具模型。它为泥质灰陶,平面略呈方形,护以围栏,一边建有一间两层方形厕所,歇山顶,檐伸出墙外,上部有透气孔。圈外有梯,可拾级而上,通向厕门。圈内有猪两头,活灵活现,非常有趣。圈厕合一,是典型的汉代生活习俗,体现出古人对房屋结构的规划概念。</p><p class="ql-block">汉代提倡孝道,人们尽量为死者安排在阴间生活所需的一切,大到房屋建筑,小到日常用具,多用模型器代替。牲畜圈舍是模型器的一大项。陶圈是家庭饲养的象征,它生活气息浓厚,反映出汉代的生活特征和情趣。</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猪圈</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灶</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井</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犬</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猪</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鸡</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羊尊</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墓室局部</p> <p class="ql-block">东汉出土的乐舞百戏俑,数量众多,造型丰富,可分为舞蹈俑、天俑、伴唱俑、百戏俑四种;乐器多以排箫和埙为常见,鼓、瑟等次之。人物则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无论是乐俑、杂技俑、说唱俑,还是猪、马、牛、羊各种动物及陶塑的楼房、农田、庭院、生活器具,都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的世俗生活。这些带有现实意义,充满生活情趣的陶塑作品,传达了当时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形式虽寓于明器,却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人生状态。</p> <p class="ql-block">凌云阔丹工地东汉家族墓1号墓内器物</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夜(lián)</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镬(huò)</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盉(hé)</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盘</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盘</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 瓮</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仓罐</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楼</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楼</p><p class="ql-block">东汉 2004年凌云阔丹厂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陶器的产生,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的方式,把自然的陶土变成生活的器物,化腐朽为神奇,既改善了古代先民的生存条件,也为绚丽多姿的造型艺术,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彩绘陶塑艺术,更体现了古代先民的创造性思维,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涿州博物馆“陶韵绚彩”展厅,我们仿若穿越千年时光隧道,触摸到陶器表面斑驳的历史肌理。从古朴厚重的实用器皿,到精巧华美的艺术珍品,每一件陶器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无声诉说着涿州大地的文明脉络与人文风华。它们承载的不仅是泥土与火焰淬炼的工艺之美,更是这座城市文化基因的鲜活印记。当我们走出展厅,愿这份跨越时空的陶韵之美,能持续激荡心灵,让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属于涿州的文化新章,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2025.06.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