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7日,搭乘芬兰航空的航班,正式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北欧之旅,目的地是芬兰🇫🇮、<span style="font-size:18px;">瑞典🇸🇪、</span>挪威🇳🇴、丹麦🇩🇰四国。这是我首次涉足这片神秘而遥远的土地,尽管此前28年里曾多次游历欧洲各地,但对北欧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始终怀有深深的憧憬。十余天的行程虽显匆匆,却也让我得以走马观花地走近这四个国度的部分风貌。无论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宫堡尖丁(王宫、城堡、教堂和市政厅),都与欧洲其他地区有着微妙的异同。此次旅行我轻装上阵,未带照相机,仅凭手机记录下沿途所见所闻。回家后,从大量照片中精选出部分画面,整理成三篇美篇游记。</p> <p class="ql-block">由于俄乌战争的影响,我们所乘的航班似乎绕了远路,飞行时间长达近十四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旅程的第一站是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芬兰,这个位于欧洲最北端的发达国家,素有“千湖之国”的美誉,境内湖泊星罗棋布,岛屿密布如星,约18.8万个湖泊与17.9万个岛屿交织成一幅天然画卷。这个国家面积达33.8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一位于北极圈内,人口约561.4万,连续多年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家”。芬兰与瑞典、挪威、俄罗斯三国接壤,历史纠葛颇深,旅途中导游也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这几个国家之间的恩怨情仇。芬兰曾于12世纪后半叶归属瑞典,14世纪中叶正式成为瑞典的一部分;1809年俄瑞战争后,芬兰成为沙俄统治下的大公国;直到1917年12月6日,芬兰才正式宣布独立。</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这座毗邻波罗的海的都市,将古典之美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是一座建筑与自然交相辉映的花园城市。市内建筑多采用浅色花岗岩建造,被誉为“北方洁白城市”。无论是夏日碧海蓝天,还是冬季冰封雪舞,赫尔辛基总以一种洁净、优雅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的南码头,是这座城市与大海对话的窗口。这里不仅是重要的港口,更是游客与市民聚集的热闹之地。</p> <p class="ql-block">南码头广场常年设有露天自由市场,商贩们在这里售卖新鲜的水果、蔬菜、鱼肉、鲜花,以及芬兰刀、驯鹿皮、首饰等传统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里是外国游客必访之地,充满生活气息与北欧风情。</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侧是政府机关林立的街道,一座黄色小楼便是芬兰的总统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814年的总统府,曾是俄国沙皇的行宫,见证了芬兰从被统治到独立的沧桑变迁。芬兰独立后,这里成为了总统的代表处及官邸,是芬兰政治权力的象征。总统在此</span>上班时段,门前有两名身着灰色制服的卫兵站岗;而到了下班时间,岗亭便空无一人,显得格外宁静。</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市政厅紧邻道路而建,方便市民前来办理事务。门口并无站岗士兵,显得亲民而低调。</p> <p class="ql-block">“波罗的海的女儿”,又称“小美人鱼”,是南码头广场上一座圆形喷水池中的青铜雕像。她裸体而立,左手托腮,静静凝望着芬兰湾,面容端庄秀丽,气质温柔娴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海女神”——阿曼达。</p> <p class="ql-block">芬兰歌剧院矗立于广场之上,其前矗立着一尊雕像,纪念的是芬兰著名剧作家与小说家阿兰刻西斯。</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大教堂,是路德派新教的代表性建筑,堪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教堂外观以纯白色为主,绿色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鲜明对比。内部装饰简洁肃穆,数百级台阶之上,白色教堂与大圆顶巍然耸立,气势恢宏,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1809年,俄国在芬兰击败瑞典,芬兰成为沙俄辖下的大公国。1812年,首都从图尔库迁至赫尔辛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给予芬兰高度自治权,推动了其快速发展,给芬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赫尔辛基大教堂前的议会广场上,至今仍矗立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雕像,见证着那段特殊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建于1969年的“岩石教堂”,是赫尔辛基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这座教堂巧妙利用天然岩石地形,将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教堂外观朴素,内部设计却令人惊叹。设计师将岩石高地向下挖掘,教堂便嵌入其中,墙面保留着开凿时的天然纹理。顶部为圆形设计,由100条放射状红铜梁柱支撑,镶嵌透明玻璃,采光极佳。教堂中央一侧的圣坛简洁庄重,不仅是宗教仪式的场所,也常用于音乐会演出,其管风琴更是北欧最大。</p> <p class="ql-block">“木桶教堂”位于康比区,又称“静默教堂”,因其外形酷似一只巨大的木桶而得名。这座教堂建于2012年,是当年“设计之都”项目之一,展现了芬兰在木质结构建筑上的创新成果。教堂外观与内部均采用简约的北欧风格,宁静而安详。与岩石教堂一样,它外表低调,若非注意到墙上的十字架,很难想象这竟是一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乌斯别斯基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A.M.Gornostayev设计,建于1868年,是北欧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其金绿色圆顶与红砖外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展现出浓郁的俄罗斯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芬兰堡,坐落在赫尔辛基南部海湾的六座岛屿上,原为瑞典统治时期所建的海上军事要塞,始建于1748年,历时近四十年完工。1808年,该要塞成为俄国驻军地。如今,要塞中心的狼岛与库斯唐米埃岛上仍保留着复杂的防御工事,包括明垒、暗堡、炮台、大炮、石墙、兵营与庭院,成为芬兰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之一。1991年,芬兰堡因其独特的军事建筑风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这座城堡仿佛一艘静静停泊的巨轮,横卧于海面之上。</p> <p class="ql-block">城墙厚达两米,坚固异常,见证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p> <p class="ql-block">250年前,瑞典人在岛上修建的炮台至今保存完好。大炮仍指向芬兰湾,扼守着通往赫尔辛基的海上要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如今,这些古炮台已不再用于战争,取而代之的是蓝天、碧水、绿草与鲜花,成为游客驻足拍照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帝皇门是芬兰堡的象征,是堡垒的主入口,面朝大海,配有吊桥。建于1753年至1754年间,最初为阅兵而建。这里也是1752年瑞典国王奥古斯丁·厄伦施瓦德视察芬兰堡工程时乘船停靠之地。门上镌刻着他的一句格言:“后人们,凭你自己的实力站在这里,不要依靠外国人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芬兰堡已不再用于军事用途,部分区域被改造为咖啡吧,为游客提供休憩之所,也为这座古堡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海鸟在空中盘旋,游客在阳光下漫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成一幅温馨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海军教堂”位于芬兰堡之上,建于1852年,结构精美,乳白色外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堪称芬兰艺术史上的瑰宝。教堂顶端是淡绿色圆拱钟楼,高出海平面80多米,成为赫尔辛基的地标之一,也是芬兰最受欢迎的婚礼举办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大炮被用作围栏,可见堡垒中遗留的大炮数量之多,历史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的街头,宁静而有序,现代与古典交织,展现出北欧都市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街头一角,一座古色古香的立式体重秤引人驻足,仿佛将人带回了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从赫尔辛基驱车百余公里,我们来到图尔库——芬兰1812年前的首都。在这里,我们登上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游轮。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当图尔库大教堂唱诗班的圣童们用天籁之音祝福世人,街道归于宁静,家家户户点亮圣诞树上的星星灯火,那一刻,圣诞与平安夜才真正拉开帷幕。若有机会在此地过圣诞必然有不一样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在登游轮前还多出一些时间,我们去参观了图尔库大教堂,这是芬兰路德教的主教堂,也是芬兰最有名的中世纪大教堂。教堂始建于1229年,曾多次扩建,到14世纪末达到了规模。</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正厅,高大而狭长的大厅里整齐地排列着可容纳数百人的黑色木椅,供人们做礼拜或听音乐会使用。座位的前方是一个圣坛,圣坛的后面是一幅大型精美壁画。教堂内安葬有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其中最有名的是在芬兰通过度过晚年的瑞典国王埃里克。芬兰第一位主教的遗骸也保存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座Tallink Silja公司的游轮经过一夜在波罗的海无数岛屿之间穿梭航行,第二天一早来到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北端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是此行的第二站。</p><p class="ql-block">瑞典是北欧五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瑞典总人口为1064万。从11世纪初,形成统一的瑞典王国。现在的瑞典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诺贝尔奖举办地。2024年瑞典加入北约,放弃了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中立国地位。瑞典也是欧盟、申根国家,但不使用欧元。</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斯德哥尔摩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乡。从1901年开始,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隆重仪式,瑞典国王亲自给获诺贝尔奖者授奖,并在市政厅举行晚宴。</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斯德哥尔摩参观的第一站便是市政厅。市政厅位于梅拉伦湖畔,位置和环境非常优美,建筑外有修理整齐的草坪和喷泉、雕像,楼宇中间是石头铺就的小广场,晨练的市民、参观的游客穿梭其间。</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的钟楼顶端高达105米的塔尖上的三个金色王冠,是斯德哥尔摩的象征,也是象征着丹麦、瑞典、挪威三国曾经的卡尔马联盟,是市政厅最常为人提及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的拱廊很漂亮,墙上嵌着许多具有历史故事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墙角边的小金人雕塑</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伴着的梅拉伦湖,是瑞典的第三大湖,水域面积1140平方公里,水深达64米,流向波罗的海。</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最经典的三大景点是王宫、老城和瓦萨沉船博物馆,三者分别代表了瑞典王室文化、中世纪城市风貌和北欧航海史奇迹。</p> <p class="ql-block">瑞典王宫 建于公元17世纪,为一座方形小城堡。拥有六百多间房间,是欧洲最大的王室住所之一。王宫正面大门前,两只张牙舞爪的石狮子分立两旁,门口站着数名头戴一尺多高的红缨军帽、身穿中世纪军服的卫兵,显得威严逼人。时值中午时分,我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起观看了卫兵们举行隆重的换岗仪式。</p> <p class="ql-block">王宫前的雕像是纪念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称其为祖国之父,永恒的奥古斯都(神圣君主)。</p> <p class="ql-block">游客购票进入王宫内,参观金碧辉煌的厅堂和历代瑞典国王遗存的金银珠宝及各种精美的器皿,观赏宫内琳琅满目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把镶饰着金银的国王宝座</p> <p class="ql-block">王宫的另一个“正门”</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始建于13世纪中世纪时期,是斯德哥尔摩老城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瑞典砖砌哥特式建筑的重要例证。教堂毗邻斯德哥尔摩王宫,地理区位特殊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自15世纪起成为瑞典国王加冕典礼场所,2010年瑞典维多利亚公主婚礼在此举行。其建筑融合哥特式主体结构与巴洛克风格塔楼,内部陈列包括圣乔治屠龙木雕、银祭坛等被称为"教堂七宝"的珍贵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王宫内的厕所不对参观者开放,但是参观者可领一张用厕券在王宫外广场边的一个不小的厕所内扫码用厕。这也是第一次见到的举措。</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老城,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区之一,鹅卵石街道与彩色联排建筑构成童话般的景观。</p><p class="ql-block">大广场 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广场,围绕着红、黄、橙色彩色房屋,曾是中世纪的交易市场与政治集会中心。广场四周保留了17世纪的商人公馆立面,红房子是打卡地标。</p> <p class="ql-block">诺贝尔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沉船博物馆 也称瓦萨博物馆,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景点之一。为了展示一艘从海底打捞上来的17世纪古战船—— 瓦萨号而建立的博物馆。瓦萨号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亲自指挥设计建造的,建造时间为1625年至1628年。这艘战船在1628年首次航行时仅航行了1300米,就因遇到大风浪和重心不稳而沉没,可见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人去做。过了333年,直到1961年才被瑞典政府打捞上来并进行修复。</p> <p class="ql-block">瓦萨号在当时被认为是技术和艺术的杰作。船上装饰豪华,雕刻精美,尤其是船头的雕像象征着瑞典的王权。船上装备了64门火炮(据说还没固定住),是当时最强大的舰船。</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示了瓦萨号的原貌,包括船上的700多件精美的雕塑原品和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各种物品,如风帆、火炮、水手服、工具、金币等。此外,博物馆还通过场景还原和影像资料以及瓦萨号的模型,生动地再现了瓦萨号的历史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回17世纪。</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的洞穴地铁站引人入胜,有多种风格主题,彩虹、涂鸦、花园等等,丰富多彩,充满艺术。我们参观了一座彩虹地铁站。车站展示了在岩石中凿出的车站和隧道,并大面积绘制彩虹,给人以震撼和美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