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四国(尾篇)

清风絮语

<p class="ql-block">从武汉坐飞机落地北京是下午两点多,离去维也纳的飞机过安检时间还有约12小时。在北京游什么呢?在领队昆仑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去景山公园。从首都机场地铁站内两次转乘后到景山公园附近的北海北站很方便,下车两三百米远就是北海公园。</p> <p class="ql-block">白塔绿柳在北海边,长长的红墙青瓦给北海又添了一道在别的城市见不到的庄严气派,路旁古松散发出的松香一路伴随,好喜欢这个在别处闻不到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出北海公园西门绕红墙走了约1.6公里就到了景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下令拆除元代皇宫,并在其基址之上营建紫禁城,将拆除旧宫的废砖、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在紫禁城的北面堆成一座土山,命名为“万岁山”,又称“镇山”,有“镇压元代之王气”之意。</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二年(1655年),“万岁山”改名为“景山”,名称来自于《诗经》里《商颂·殷武》中的诗句:“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p> <p class="ql-block">上山途中见到的白皮松,平生第一次见到枝节这么蓬勃、有力,向外不断伸展、张扬!</p> <p class="ql-block">在景山公园登顶可见北京中轴线,一边可俯瞰故宫全貌,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一边可以看到中南海、天坛等。</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便是亭子,楼梯处均被堵着,上不得,人流分散在亭子四周。远处,气势宏大壮观的红墙黄顶建筑群——故宫在一众现代古典建筑中特别打眼,没人不抢着以它们为背景拍照留影。我们也见缝插针,抢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京中轴线标识,因为太多人来此打卡,能清晰地拍到它,不容易咧。</p> <p class="ql-block">另一边远处的水在阳光下晶亮亮的闪,像一条银链,因为看到水边的白塔,以为是北海,后来,坐上黄包车听讲解才知,那是中南海。中南海、什刹海、北海都连在一条线上。</p> <p class="ql-block">出景山公园西门,正对着的便是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游长城、逛胡同才是真正到了老北京。看同伴喜欢,我们一起坐上了黄包车,听六十来岁的师傅一边脚蹬电动黄包车,一边讲解:这是五四路,这是东厂,这是……</p><p class="ql-block">他指导我们看门楣,分辨哪是武官哪是文官的家,哪是官阶大的,哪是官阶小的,哪是有钱人住的四合院,哪是老百姓住的大杂院。说实话,在各个胡同里穿行,没觉着古,有韵味,就觉着乱,古今混杂,像武汉过去的城中村,但仍旧觉得坐黄包车逛胡同,值。因在这方寸之地,似跨越百年。</p> <p class="ql-block">蹬车的老人家赶时间,我们没能下车拍下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所幸,我们下黄包车的地点在皇城根遗址公园旁。</p> <p class="ql-block">飞机飞行近十个小时到达维也纳。这次中欧游的四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一战前,是一个国家——奥匈帝国。</p> <p class="ql-block">从维也纳到布达佩斯,到多瑙河三镇,到布拉迪斯拉法,到布拉格,到南波西米亚的克鲁姆洛夫,到阿尔卑斯山脉的哈尔施塔特,最后回到维也纳,行程一两千公里,坐在车上看窗外,多瑙河穿流而过的这四个国家,被滋润出土地肥沃广阔的平原,如一幅幅非常养眼的长长的油画卷 。</p> <p class="ql-block">在四个国家的首都和小镇行走,宫(宫殿)、堡(城堡)、基(基督教教堂)、厅(市政厅、国会厅)建筑的外观和内饰无一不镌刻着往昔的奢华与精致,但皆是前人留下,仿佛被时光凝固,恰似一件件陈列于天地间的巨型古董,诉说着辉煌却不再生长的故事。这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不出国,你就不知道中国有多好。”我非常认同这句话。</p><p class="ql-block">在维也纳机场的候机厅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拥挤着几百个人,</span>却仅有寥寥几十个座位可供休憩。不禁让我想起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时的宽敞与闲适——偌大的候机大厅内,人们或坐或躺,从容自在 。</p><p class="ql-block">漫步于中国大地,我总能随性将背包背在身后,安心游赏。然而,当置身欧洲各国,导游给我们上传历次各个团队游欧洲有团员被抢被盗视频,并逐一讲解,意在要我们提高警惕,避免这类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家人让我戴好贴身包,不把钱放一个包里。所以,在欧洲游玩,我只得把神经崩紧。</p><p class="ql-block">没来欧洲,觉得欧洲人的教育观科学,适合人性发展。来了欧洲,不管在布达佩斯的街头还是在维也纳、布拉格的街头,都能看到举止疯癫、神经质怪叫的人;在布拉格广场,一个小男孩屡次冲向悠闲踱着步的一群鸽子,在鸽子的惊飞中兴奋的男孩没有受到父母的劝阻</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也让欧洲人对来欧洲旅游的中国人的态度有了转变:</p><p class="ql-block">在维也纳的一个修道院学校放学时,一个漂亮的女学生主动跟我们用中文打招呼“你好!”当我们夸她会“Chinese”时,她点点头,冲同伴自豪地笑着,惹得同伴一脸羡慕。</p><p class="ql-block">在布拉迪斯拉法广场,美女同伴在欣赏画作,画作的主人在得知她来自中国后,边竖着大拇哥边蹩脚地用中文说着“中国,好!”并热情地告诉她,他的画作里画有中国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与十年前我去西欧,在欧洲人脸上看到的疏离和冷漠神情迥然不同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崛起,悄然改写了世界看待我们的目光,让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能骄傲地挺直脊梁。生在中国,是上帝最温柔的偏爱!感恩!</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