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医巫闾山 揽千年胜境

塞北森林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摄影创作: 塞北森林</p><p class="ql-block"> 美篇序号: 2696536</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 医巫闾山</p><p class="ql-block"> 拍摄器材:华为Pura70Ultra</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的盛名早有耳闻,它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与义县交界处,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辽西大地。作为中国北方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它不仅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重要地理坐标,更是承载千年文明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古称“无虑山”“医无闾”,自古被誉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历代帝王、文人、宗教信徒在此留下深刻印记。其人文历史可追溯至上古,兴盛于辽金,鼎盛于明清,是一座融合政治、宗教、文学与民俗的“活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的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被舜封为幽州镇山,后被隋文帝封为北方镇山,唐至清历代加封;辽代6位皇帝40余次来此狩猎、祭祀,清代5位皇帝十余次祭祀揽胜,留下50余首御制诗文,耶律楚材曾在此读书,明代众多文人隐居于此,承载深厚人文底蕴。</p><p class="ql-block"> 五月十九日的国家旅游日,我怀着满心期待,跟随着家乡旅行团,踏上了前往医巫闾山的旅程,旅行大巴车一路奔驰,两个小时后,我们的大巴车抵达了锦州北镇市。还未抵达目的地,远远便感受到了这场旅游盛会的火热氛围。</p> <p class="ql-block">  北镇市的主要公路上,车流如蜿蜒的长龙,闪烁的车灯连成璀璨的星河;导航里不断传来景区周边拥堵的提示,反而更勾起我一探胜境的兴致。临近北镇市,街道两旁挂满了欢迎游客的彩旗,空气中飘着地方美食的香气和叫卖声,连路边的摊位都摆满了印着“镇山”字样的文创纪念品,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摩肩接踵,热闹得场面如同过年一般。</p> <p class="ql-block">  北镇市的大街小巷,早已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大小车辆塞得满满当当。主路拥堵不畅,心急的游客们另辟蹊径,纷纷选择从农田陌路穿行。一时间,乡间农田道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汽车引擎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别样壮观的北镇旅游日盛大图画。</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来到医巫闾山景区大门,眼前更是热闹非凡。锣鼓喧天,欢快的节奏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身着艳丽服饰的秧歌队,踩着鼓点,尽情扭动身姿,脸上洋溢着热情与喜悦,那灵动的舞步仿佛在向八方游客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好客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扩音机里播放的音乐,欢快激昂,与锣鼓声相互呼应,让整个景区入口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景区工作人员和民警们严阵以待,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他们神情专注,有条不紊地疏导着交通,用扩音器喇叭时刻提醒着游人注意脚下安全。在他们的努力下,尽管人潮汹涌,但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  走进医巫闾山,才真正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这座山,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早在4000多年前,舜帝便将其封为幽州镇山,自此开启了它作为华夏名山的辉煌篇章。岁月流转,朝代更迭,隋文帝封它为北方镇山,此后,唐、辽、金、元、明、清等历代帝王,皆对它青睐有加,或诏封,或祭祀,赋予了它至高无上的地位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有着丰富的自然奇观:</p><p class="ql-block"> 奇峰怪石:山上怪石如林、山峰耸立,有许多奇特的石头造型和山峰,如望海石等,犹如地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清泉飞瀑:有飞龙瀑,落差62.5米,宽5米,是辽西地区落差最大的瀑布,还有玉泉、龙潭泉、桃花洞泉等众多泉水。</p><p class="ql-block"> 苍松翠柏:山间有大量的苍松翠柏,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四季景色各异,夏天松柏翠黛千重,秋季硕果盈枝飘香。医巫闾山的万年松号称“万年”,但实际树龄约1000多年。</p><p class="ql-block"> 据传,万年松是契丹东丹王耶律倍与他的爱妃高云云共同栽植。清乾隆皇帝赐名“云巢松”。它位于医巫闾山大观音阁景区,高约20米,树围5至6米,枝叶参天,傲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  这是医巫闾山的“望海寺”,望海寺是清乾隆皇帝登临赐名 ,它最初功能与瞭望相关。望海寺其实不是一处寺庙,而是一处军事嘹望台。望海寺的历史溯源:望海寺所在位置最早可追溯到辽代,是辽太子耶律倍所建瞭望台,用于警戒桃花洞、读书堂等区域 。</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代,这里被改建为墩台(白云关 ),成为明代边墙防御体系一环,凭借险要地势,发挥军事关隘作用 。清代乾隆皇帝巡游医巫闾山时,登临此处,见能远眺渤海,水天一线、云雾缭绕,遂赐名“望海寺”,让其从军事设施逐步融入宗教文化与游览功能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建筑与景观:它建在医巫闾山望海峰等区域,建筑依托山势,有古朴风貌 。洞前平台是特色,站在此处,天气晴好时可清晰远望渤海,山海风光尽收眼底,这也是“望海”之名的直观体现 。周边还有耶律楚材读书堂等古迹,共同营造出历史文化氛围,展现医巫闾山的历史底蕴与自然景观融合之美 。</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承载着多朝代历史记忆,从辽代瞭望警戒、明代军事防御,到清代文化赋予,是研究医巫闾山历史变迁、古代军事与帝王巡游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作为知名景点,吸引游客感受历史厚重与自然壮丽,传承和传播着地域文化 。</p> <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的人文景观以“宗教为魂、历史为骨、自然为体”,将千年历史浓缩于山水之间,既是东北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探寻古代文明的鲜活载体。</p><p class="ql-block"> 宗教为魂:从辽代观音阁的佛音缭绕,到五路财神殿的烟火兴旺,再到胡仙堂的民俗信仰,佛、道、民间仙神信仰在此共生,连乾隆都曾为观音阁题诗,让宗教文化成了山间的精神脉络。</p><p class="ql-block">​ 历史为骨:辽太子耶律倍的读书堂、明代白云关的军事遗址、乾隆赐名的望海寺……不同朝代的印记刻在石头上、藏在传说里,比如望海峰上的瞭望台,从辽代警戒哨变成清代御赐寺庙,每一块残碑都在讲光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自然为体:当你登上望海峰远眺渤海,或是在“圣水盆”旁看泉水滴落,会发现摩崖碑刻嵌在悬崖间,古刹藏在松林里——乾隆说的“云巢松”至今还在观音阁旁扎根,千年古树与古建互为背景,让人文景观有了自然的呼吸感。</p> <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其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这里山形奇特,奇峰怪石林立,有的如利剑直插云霄,有的似巨兽蹲伏山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茂密的森林覆盖着山体,树木郁郁葱葱,枝叶间,阳光洒落,形成斑驳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漫步于医巫闾山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欢唱,感受着微风的轻抚,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时而形成飞瀑,水流倾泻而下,激起白色的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水雾弥漫间,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  在医巫闾山攀爬登山的人流队伍中,我时而驻足欣赏古老的建筑,品味历史的韵味;时而漫步林间,与自然亲密接触;时而登上高处,俯瞰群山连绵,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每一处风景,都让我流连忘返;每一次邂逅,都让我心醉神迷。</p> <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这座雄踞辽西的千年圣山,不仅是东北与中原之间的地理锁链,更是一部镌刻着契丹兴衰、帝王祭祀与民间传说的厚重史书。自舜帝封其为幽州镇山起,它便成为历代王朝敕封的“北镇”,承载着“岳镇海渎”的至高礼遇。</p><p class="ql-block"> 辽代时,医巫闾山与契丹皇族命运交织——东丹王耶律倍在此筑“望海书堂”,藏书万卷,却因政治倾轧被迫浮海投唐,留下“小山压大山”的悲怆诗篇;其九世孙耶律楚材更在闾山脚下苦读成才,最终成为辅佐成吉思汗父子三朝的元朝开国宰相。</p><p class="ql-block"> 明清帝王登基必至北镇庙遥祭,乾隆两游闾山,钦点“圣水盆”“云巢松”等八景,而民间则流传着太子出家、仙鹿引路的玄奇传说。从秦始皇赶山鞭的神话,到广宁斩恶龙的英雄史诗,再到八百余座庙宇香火中升腾的祈福文化,医巫闾山早已超越自然之躯,化作一座融合帝王勋业、文人风骨与百姓信仰的人文丰碑。</p> <p class="ql-block">  自上古至秦汉,镇山祭祀之始: 舜封幽州,周列五岳:相传舜帝划分九州时,封医巫闾山为幽州镇山;《周礼》记载其为“五岳五镇”之一,与泰山、华山并列,成为国家祭祀体系的核心。 </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赶山鞭”传说。民间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挥鞭驱山,闾山因神灵护佑岿然不动,鞭痕化作山间沟壑(今大石棚景区仍有“鞭打痕迹”)。汉代“无虑县”设治:西汉在闾山南麓设无虑县(今北镇),成为东北重要行政中心,“无虑”即山名谐音,可见其影响力。 </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佛道初兴: 北燕冯跋祭山:五胡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跋登山祈福,开帝王亲祭先河。 寺庙肇建:北魏孝文帝时期,闾山始建佛寺(如青岩寺前身),道教亦传入,形成“山巅供佛、山腰修道”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辽金时期:契丹皇族的“精神故园”: 耶律倍的“望海堂”。辽太祖长子耶律倍(东丹王)痴迷汉文化,在闾山绝顶建“望海堂”,藏书万卷,并刻《尧舜禹汤》儒家经典于石壁,后因弟弟耶律德光夺位,被迫流亡后唐,临终作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暗喻政治悲剧。 </p><p class="ql-block"> 辽代皇家陵寝:辽景宗、萧太后之女耶律观音奴葬于闾山,现存“乾陵”遗址,陪葬品中汉、契丹文物并存,反映民族融合。金代文人咏叹:金元好问登闾山赋诗“五岳平看无寸山”,赞其雄浑;全真教丘处机弟子在此建道观,推动道教发展。</p> <p class="ql-block">  元明时期:文化融合与军事要塞。耶律楚材的“闾山启蒙”:元朝名相耶律楚材(耶律倍九世孙)幼年居闾山,苦读于“翠云书院”,后辅佐成吉思汗,其诗“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归心夜夜飞”道尽乡愁。 </p><p class="ql-block"> 明代北镇庙鼎盛:明太祖朱元璋封医巫闾山为“北镇”,设北镇庙(现存规模最大的山神庙),帝王遣使祭祀达46次,庙内现存元、明、清碑刻72通,详载祭山典仪。 </p><p class="ql-block"> 军事重地: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在闾山修筑烽火台,山巅“大朝阳”景区仍存长城遗址,见证抗倭名将戚继光巡防辽东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清代:帝王巡幸与民俗定型。康熙、乾隆御题:康熙东巡亲题“幽州重镇”;乾隆两次登临,钦定“闾山八景”(圣水盆、旷观亭等),并赋诗“一石一木皆入画,当年曾向画中看”。 </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传入:清廷扶持喇嘛教,闾山增建“观音阁”藏式佛殿,形成汉、藏佛教共存的独特景观。 </p><p class="ql-block"> 民间信仰成熟:广宁城(今北镇)流传“医巫闾山斩恶龙”传说,百姓奉山神为护佑农耕、祛病消灾之神,每年农历四月十八“闾山庙会”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近现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张学良题刻**:1929年,张学良游闾山,于“大石棚”题“医巫闾山”四字,今存摩崖石刻。 </p><p class="ql-block"> 当代保护:2014年“北镇庙祭山仪式”入选国家级非遗,闾山现存辽塔、明清碑林、古刹等遗迹120余处,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成为东北人文旅游的金名片。 </p><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的历史,实则是半部东北开发史——从上古祭坛到契丹书堂,从明代烽燧到乾隆诗碑,层叠的文化堆积,让它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  图片里的“游目天表”石刻,是明代辽海分守道张邦土的真迹。明嘉靖四十年(辛酉年,1561年)秋,张邦土在广宁为官,为当地医巫闾山留下了“医闾佳胜”和“游目天表”两处摩崖石刻,落款为“大明嘉靖辛酉之秋蒲坂张邦土书”。</p><p class="ql-block"> 第二幅图片的题刻“闾山第一石”的落款是明朝镇守辽东总兵官马永。马永在明朝嘉靖年间任职,他题写的“闾山第一石”“壁立万仞”,刻于医巫闾山的旋螺峰上的“飞来石”上。这些题字是医巫闾山重要的文化遗迹之一,展现了当时的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以下两幅图片是医巫闾山的大石棚,又称道隐谷,是医巫闾山著名景观。大石棚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洞穴奇观,原是断层岩体,经漫长岁月的风雨侵蚀与洗礼演变而成。它长达45米,上宽20米,下宽10米,高20米,宽阔的内部空间可容纳五六百人。 </p><p class="ql-block"> 自然景观:冰蚀湖的泉水经桃花洞暗沟流入石棚岩顶天然石臼,再从前檐潺潺流下,四季不干。丰水期时,泉水汇聚成瀑布,气势磅礴,如银河自九天倾泻而下,被称为“北方的水帘洞”。冬季,冰石湖的泉水凝结成形态各异的冰柱与冰挂,阳光洒落时,光芒耀眼,山谷宛如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石棚是名人隐居之处:曾为耶律倍隐居读书之地。辽太祖阿保机驾崩后,太子耶律倍失意皇位,受猜忌而隐居于医巫闾山,在望海峰建万卷读书堂,道隐谷即为他与爱妾汉女高元元隐居、读书之所。 </p><p class="ql-block"> 满清入关后,皇太极遵照父亲努尔哈赤的遗愿,将胡仙供奉在医巫闾山道隐谷内,建堂立祠,并亲笔御封为“天下第一仙堂”。清朝多位皇帝先后数次来闾山祭祖巡游,使此地宗教文化氛围更浓。</p><p class="ql-block"> 大石棚周围有众多摩崖碑刻,如明嘉靖年间辽东分守道张邦土所书的“医闾佳胜”四字,笔力刚劲;棚顶“天然幽谷”匾额,是乾隆四年广宁知县钱学洙的墨宝,字迹苍劲古朴;还有明熹宗年间举人梁永年所书的“水石奇观”等。</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第二幅图片远眺拍摄的大石棚,位于山腰部位。其上方就是医巫闾山颠的“望海寺”,望海寺不是一处寺庙,而是一处军事嘹望台。</p> <p class="ql-block">  我相信,这次与医巫闾山的相遇,将会成为我记忆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无论是晨曦中云雾缭绕的奇峰,还是暮色里洒满金辉的古寺,都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当繁华都市的喧嚣再度袭来,那些藏在山径深处的清幽、镌刻在石壁上的古韵,都将化作温柔的慰藉,抚平生活的褶皱。而医巫闾山的魅力,恰似一坛愈陈愈香的美酒,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醇厚,在心底静静酝酿,等待着下一次重逢时,续写新的传奇篇章。</p> <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恰似一部镌刻着岁月纹理的立体史书,层峦叠嶂是它厚重的书页,古刹碑刻是它隽永的文字,四时流转间皆是等待游人探寻的千年密码。沿着蜿蜒山道拾级而上,指尖抚过“闾山第一石”上斑驳的摩崖石刻,仿佛触摸到明代总兵马永挥毫时的豪迈;驻足大石棚前,听飞瀑流泉叮咚作响,恍若穿越千年,窥见耶律倍在此隐居读书的风雅身影。山间的每一缕清风,都裹挟着历史的絮语;每一片流云,都倒映着岁月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夕阳将医巫闾山的轮廓晕染成流动的金边,归途的脚步每一步都似与山峦惜别。这片承载着千年岁月的土地,以层峦叠嶂的雄浑勾勒出自然的鬼斧神工,用摩崖石刻的文字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回响,从耶律倍隐居的望海堂到文人墨客挥毫的摩崖碑刻,从气势磅礴的大石棚到蜿蜒流转的山间清泉,每一处景致都藏着时光的故事。此次游历,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p><p class="ql-block"> 当暮色渐浓,我带着满目的锦绣与满心的震撼离开医巫闾山景区,而医巫闾山的钟灵毓秀,早已化作心底永不褪色的诗意,在往后岁月里,时时唤起对这片神奇土地的眷恋与神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