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特色地方名解读

土豆

<p class="ql-block"><b>坨、疃、堡、坬、塬、里、峪、崮、屯、屲、弄、圩、厝、畈、岙、滘、郢、浜、峒、邛、嘴、溇、堰、围、墩、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北方地名用语</b></p><p class="ql-block">1、<b>坨</b>:多用于北方地名,指陆地上的高地或地块;举例:大连有王家坨、盐场坨,河北有唐家坨、葛家坨,山东有王家坨、董家坨等。</p><p class="ql-block">2、<b>疃</b>(tuǎn):在北方方言中,常用来指代外来人所建的村庄或屯落,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相对偏远的村落。举例:山东的柳疃、河北的贾家疃、北京海淀的白家疃。</p><p class="ql-block">3、<b>堡</b>(bǔ),有城墙的的村镇,北方使用居多。此字还有其它两读音,这里不讲。</p><p class="ql-block">举例:瓦窑堡、陕西榆林吴堡、河北怀安柴沟堡、何家堡。</p><p class="ql-block">4、<b>坬</b>(wā):黄土高原地形的方言词,指有坡度、成片的地形。举例:陕北的杨家坬、王家坬、绥德的武家坬。</p><p class="ql-block">5、<b>塬</b>(yuán):黄土高原上因雨水冲刷而形成的四边陡、顶上平的高地。举例:甘肃董志塬、陕西洛川塬、陇东董志塬。</p><p class="ql-block">6、<b>里</b>:古代特定行政区划名称,表示居民区。多用于北方。尤其是北京。举例:北京和平里、桃源里、平安里等。</p><p class="ql-block">7、<b>峪</b>:本义为山谷,特指两山之间的狭长低洼地带。这种地形在北方山区尤为常见。峪道内的水源和肥沃土地,也使其成为古代聚落选址的理想之地。</p><p class="ql-block">举例:慕田峪(因植被茂密、水源丰富的山谷环境而命名)、秦岭七十二峪(子午峪、太平峪)、沂水县峪字村庄(崔家峪、武将峪、耿家王峪)等。</p><p class="ql-block">8、<b>崮</b>(gù):通常与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相关。在山东沂蒙山区广泛分布。举例:山东孟良崮、抱犊崮、纪王崮、锥子崮。</p><p class="ql-block">9、<b>屯</b>:最初指军dui驻扎地,后因屯田制度演变为无地农民垦荒形成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举例:何家屯、海户屯、三里屯、皇姑屯。</p><p class="ql-block">10、<b>屲</b>(wā):在低洼地或山坡地所在的地区,出现了许多以“屲”为名的地名。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如甘肃、宁夏、陕西等地。举例:甘肃贾家屲村(贾姓家族聚居的山坡地)、马屲村、宁夏耙子屲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南方地名用语</b></p><p class="ql-block">1、<b>弄</b>:常见于南方,特指小巷或胡同。上海和广西的弄很多。</p><p class="ql-block">2、<b>圩</b>(wéi):本义为防水护田的堤岸。也用来指代村落,尤其是那些位于圩区或靠近堤岸的村落。主要用于南方。举例:江苏前圩村、后圩村、新圩村。</p><p class="ql-block">3、<b>厝</b>(cuò):在闽南语中,指房子或家,是闽南地区常见的地名用字。举例:厦门黄厝、泉州肖厝、莆田石厝、福州陈厝。</p><p class="ql-block">4、<b>畈</b>(fàn):指山区成片的上等良田,多用于村镇地名。主要在中国南方地区使用,尤其是湖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等省份。举例:河南信阳八里畈镇、湖北武汉八里畈村等。</p><p class="ql-block">5、<b>岙</b>(ào):指山间平地或山势较低而形状较平缓的地方,常见于浙江、福建等地。举例:浙江岙山岛、岙东岛、舟山岙底村。</p><p class="ql-block">6、<b>滘</b>(jiào):河道分支或会合的地方,多用于广东地区地名。举例:广东道滘(下辖13个村和1个社区)、沙滘(拥有陈氏大宗祠)、佛山叠滘。</p><p class="ql-block">7、<b>郢</b>(yǐng):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的名称,后成为地名用字,主要分布在楚国故地及其周边地区,如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p><p class="ql-block">举例:湖北郢中、郢城,安徽王大郢、李大郢等。</p><p class="ql-block">8、<b>浜</b>(bāng):较小的小河沟或河汊,多指水流较细、分支较多的水道。常见于江南地区。举例:肇嘉浜(今上海肇嘉浜路)、洋泾浜(今上海延安东路一带)、沙家浜。</p><p class="ql-block">9、<b>峒</b>(dòng):通常与山区、峡谷或洞穴等地理形态相关。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少数民族居住地。</p><p class="ql-block">举例:贵州峒、广西计峒等。</p><p class="ql-block">10、<b>邛</b>(qióng):在历史上,“邛”曾指代特定的地域。如“邛州”、“邛都”。“邛”字地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省境内。举例:四川邛崃市、邛崃山。</p><p class="ql-block">11、<b>嘴</b>:通常指陆地凸出进入水域的部分,如平地向水域的凸出或山坡向河流的凸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水网密集地区。</p><p class="ql-block">举例:武汉“集家嘴”,重庆“山嘴”、“沙嘴”,上海陆家嘴,江西白石嘴等。</p><p class="ql-block">12、<b>溇</b>(lǒu):河道分支或人工水渠,在古代文献中,“溇”常用于描述江南水乡地区复杂的水系网络。</p><p class="ql-block">举例:浙江沙家溇(以太湖流域水道命名)、浙江湖州溇港水(古代水利工程遗迹)。</p><p class="ql-block">13、<b>堰</b>:本义是指一种挡水的低坝,用于抬高水位、调节水流或灌溉农田。在南方堰坝所在的地区,出现了许多以“堰”为名的地名,如“都江堰”、“通济堰”、十堰、它山堰等。</p><p class="ql-block">14、<b>围</b>:通常与围垦、围田、围寨等人类活动或防御性聚落相关。主要用于沿海或沿江地区。举例:深圳高岭围、塘仔围、塘仔围,赣州孙屋围、黄泥塘围。</p><p class="ql-block">15、<b>墩</b>:通常与土堆、高地或防御工事有关。用于地名时,多与墩的形态相关。常出现在南方。举例:南通马家墩、武汉吴家墩等。</p><p class="ql-block">16、<b>氿</b>:多音字。读guǐ时,是指泉水从旁边流出,读jiǔ时常用于江南地区湖泊。举例:东(西)氿(jiǔ)、团氿(jiǔ)、宜兴氿(jiǔ)滨公园、湖州氿(guǐ)里(因村旁有泉眼“氿泉”得名)。</p> <p class="ql-block"><b>湾、沟、洼、河、浜、潭、渠、津、浦、港、渚、沚、浩、泾、沙、滩、泊、洲</b></p> <p class="ql-block">1、<b>湾</b>:本义是水流因地形或作用形成的弯曲处,如河流的拐弯(河湾)或海岸线向陆地凹入形成的半封闭水域(海湾)。在湖泊或河流伸入陆地形成的三面包围状水域,也称为“湾”。</p><p class="ql-block">举例:台湾、渤海湾、北京百子湾。海湾</p><p class="ql-block">2、<b>沟</b>:在古代地名中,“沟”主要指流水道,包括自然形成的水道和人工开凿的水道,常与排水、灌溉等水利活动相关。</p><p class="ql-block">举例:邗溟沟(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运河)、北京二里沟、北京车道沟(车道沟地处西直门外,是古代去往京西的车马必经之路。日久天长,原本平坦的大道被车轱辘压出一道一丈多宽的深沟,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3、<b>洼</b>:指低凹的地方,如洼地、水洼。举例:北京泥洼、大洼、东(西南北)洼。</p><p class="ql-block">4、<b>河</b>:指天然的大水道,如大河、江河。举例:黄河、斡难河、北京十里河、北京清河,相信你们自己的家乡也有不少用河命名的地方。河</p><p class="ql-block">5、<b>浜</b>(bāng):较小的小河沟或河汊,多指水流较细、分支较多的水道。多见于江南地区。举例:肇嘉浜(今上海肇嘉浜路)、洋泾浜(今上海延安东路一带)、沙家浜(去过这个地方,很美)。沙家浜</p><p class="ql-block">6、<b>潭</b>:深水池或湖泊,常用来形容水深而清的池潭或湖泊。</p><p class="ql-block">举例:桃花潭(今安徽泾县,李白曾作《赠汪伦》诗于此)、三潭印月(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北京积水潭(据说东汉以后,水流改道,故道积存的高梁河水逐渐形成湖泊。因地势低洼,地下水不断汇集,最终成潭,故称“积水潭”)、台湾日月潭等。</p><p class="ql-block">7、<b>渠</b>:指人工开凿的水道,用于灌溉或排水。举例:广渠门(北京古城门之一)、红旗渠(强烈建议大家去了解一下红旗渠的历史,世界奇迹)、西门豹渠(战国时期西门豹开凿的引漳水渠)、北京黄渠。</p><p class="ql-block">8、<b>津</b>:指渡口或港口,是船只停泊和人员往来的地方。举例:天津(意为“天子渡口”)、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古代黄河重要渡口)。天津</p><p class="ql-block">9、<b>浦</b>:指水滨或河流入海口。举例:黄浦(今上海黄浦江)、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古代为珍珠产地)、吴淞浦(现叫吴淞口)、三浦、上海青浦。</p><p class="ql-block">10、<b>洲</b>:指江河湖海中四面环水的陆地,小者称“沙洲”,大者称“岛屿”。举例:橘子洲(在长沙必去的地方)、蓬莱洲、世界七大洲。</p><p class="ql-block">11、<b>港</b>:指港口或河湾,是船只停泊和装卸货物的地方。举例:香港(因产香料而得名)、防城港(今广西防城港市,重要港口城市)、大连港、唐山港等。港口码头</p><p class="ql-block">12、<b>渚</b>(zhǔ):指水中的小块陆地,如沙洲、小岛。举例:洞庭渚(洞庭湖中的小岛)、太湖渚(太湖中的沙洲)、赤壁渚。</p><p class="ql-block">13、<b>沚</b>(zhǐ):指江河中的小洲、沙洲。举例:浙江台州葭沚(地处椒江入海口南岸,由椒江冲积形成的水中洲渚)。</p><p class="ql-block">14、<b>泊</b>:本义为湖泽,亦指船只停靠的港汊。其水域深阔,多与河流、湖泊相连,是天然的避风港。举例:罗布泊(四大无人区之一,水已干涸)、梁山泊、洞庭泊等。罗布泊</p><p class="ql-block">15、<b>浩</b>:在古代南方的语言中,指小港或支流。举例:龙门浩(今重庆南岸区,巴渝十二景之一)、苏家浩(今重庆木洞)、麻浩(今四川乐山,因发现汉代崖墓而闻名)。</p><p class="ql-block">16、<b>泾</b>:在古代地名中主要指河流,尤其是人工河道或小型天然河流。举例:泾川(今甘肃泾川县)、锦泾(今江苏苏州,古代运河的一段)、苏州“山塘泾”、嘉兴“长水泾”、上海吴泾等。</p><p class="ql-block">17、<b>沙</b>:指水边的沙地或沙洲。举例:南海东沙群岛、长沙(它名字的来历有多种版本,和沙地也是有一定关系的)。</p><p class="ql-block">18、<b>滩</b>:指河、海、湖边水深时淹没、水浅时露出的浅水沙滩,多由水流冲刷沉积形成,地形平坦,沙石裸露。举例:上海外滩、瓜洲滩(长江沿岸)、风陵滩(黄河畔)。上海外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