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读后感

Miss Fang

<p class="ql-block">《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p><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备课篇</p><p class="ql-block">主题一:研读课标</p><p class="ql-block">怎样研读课程标准呢?我们可以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点:</p><p class="ql-block"> 1. 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p><p class="ql-block">2. 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p><p class="ql-block">3. 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p><p class="ql-block">4.读“附录”,和孩子一起成长。</p><p class="ql-block"> 用一生备课</p><p class="ql-block">“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p><p class="ql-block">中学教师如何用一生备课才能游刃有余地用15分钟时间现场准备一节课呢?</p><p class="ql-block">首先,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在“一标多本”的形势下,教师仅仅吃透一本教材,掌握所教教材的知识是不够的。教材只是开展教学活动为师生、生生互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产生新知识提供的一种范例和素材。其次,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掌握必要的教学知识。再次,教师要将教学知识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不断发展教学智慧。</p><p class="ql-block">“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从生命的高度来看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时光。其实,教育的全部也就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全部,教育的情境就是生命的时空。”</p><p class="ql-block">主题二:钻研教材</p><p class="ql-block">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精神来驾驭教材。第一,必须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教科书与其他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第二,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p><p class="ql-block">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但是,由于教材的相对固定性,我们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自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新教材。“年年岁岁‘课’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p><p class="ql-block">1.研读教材: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p><p class="ql-block">一、理清脉络,用好教材资源</p><p class="ql-block">二、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p><p class="ql-block">三、联系实际,活用教材资源</p><p class="ql-block">四、合理重组,优化教材资源</p><p class="ql-block">五、适度开发,创生教材资源</p><p class="ql-block">2.备课: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p><p class="ql-block">一、用儿童(学生)的眼光来解读教材</p><p class="ql-block">二、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p><p class="ql-block">三、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p><p class="ql-block">主题三:了解学生</p><p class="ql-block">“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它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琴弹得非常出色。一天,他带着琴出外游玩,看见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河边的景色很美,还不时传来牧童的笛声,他非常兴奋,就对着这头牛弹起琴来。琴声非常动听,可那头牛依旧埋头吃草,根本不理,就像没听见一样。公明仪看到这种情景非常生气,怪牛愚顽笨拙。</p><p class="ql-block">其实不是牛“愚顽笨拙”,而是琴师不了解牛,牛需要的是嫩嫩的青草和拴在鼻子上粗粗的绳子,你弹什么琴呢?说话做事不看对象,不了解对象还自以为是,当然没有效益了。</p><p class="ql-block">主题六:集体备课</p><p class="ql-block">集体备课怎样操作,背完如何用?</p><p class="ql-block">1.建设“新的教研文化”</p><p class="ql-block">2.个人备课,张扬个性</p><p class="ql-block">3.集体研讨,和而不同</p><p class="ql-block">4.实践反思,完善丰富</p><p class="ql-block">上课篇</p><p class="ql-block">主题一:讲授的技能</p><p class="ql-block">1.教师要有出众的口才</p><p class="ql-block">2.教师的讲授不同与“话语霸权”</p><p class="ql-block">3.“讲”得科学,“讲”得艺术。</p><p class="ql-block">主题二:提问的技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听课篇</p><p class="ql-block"> 听课如同阅读一本活动的教育教学书。</p><p class="ql-block">怎样读书呢?</p><p class="ql-block">一是要多读,博览群书。书读得多了,收获自然就大。</p><p class="ql-block">二是要多想,用心读书。读书仅仅多还远远不够,俗话说“贪多嚼不烂”,还要思考。只有用心地读、思考地读,才能洞察到“书”背后的理论、思想,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影响行动。</p><p class="ql-block">三是要多记,动笔墨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就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 主题一 为师,从听课开始</p><p class="ql-block"> 主题二 准备,带着思想进课堂</p><p class="ql-block"> 有备而来,才能满载而归。教师要想从听课中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有心人。</p><p class="ql-block">主题三 视角,因听课者不同而不同</p><p class="ql-block"> 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听课,既引领了他人也成长了自己;</p><p class="ql-block">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听课,既鼓舞了伙伴也累积了经验;</p><p class="ql-block">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听课,既增长了见识也点化了智慧;</p><p class="ql-block">站在评析者的角度去听课,既撞击了心智也融入了思想;</p><p class="ql-block">站在思考者的角度去听课,既创造了文化也丰盈了生命。</p><p class="ql-block">四:评课篇</p> <p class="ql-block">以教学之窗,探成长之路——《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2018年开始接触这本书,这次已是我第四次读这本书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专业教学成长的窗,书中对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各环节的深度剖析,每读一遍就让我对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认知,收获诸多启发。</p><p class="ql-block"> 备课是教学的基石,书中强调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集体备课的重要性。研读课标需把握基本理念、目标、实施建议与附录,这让我明白课标是教学的“指南针”,指引着教学方向。钻研教材要创造性使用,让教材成为师生互动生成知识的载体,而非僵化的“教条”。了解学生如同“对牛弹琴”故事所警示的,需贴合学生需求,否则教学将事倍功半。集体备课则是集众人智慧,从个人备课的个性张扬,到集体研讨的和而不同,再到实践反思后的完善,构建起新教研文化,让备课更具活力与实效 。这启示我,备课不是孤立的“闭门造车”,而是要扎根课标、吃透教材、贴近学生、协同共进,为课堂筑牢根基。</p><p class="ql-block"> 上课环节聚焦讲授与提问技能。出众口才是教师讲授的“利器”,但讲授绝非“话语霸权”,要科学又艺术,让知识传递既精准又生动。提问技能也需精心打磨,好的提问能激活课堂思维。这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明白上课不仅是知识输出,更是师生思维互动的过程,要以恰当的讲授与提问,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让课堂成为知识生长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听课是宝贵的学习契机。把听课比作阅读“活动的教育教学书”,需多读、多想、多记。不同视角的听课,如研究者、欣赏者、学习者、评析者、思考者视角,带来各异收获。这让我意识到,听课不是被动的“看课”,而是主动的学习与思考,要带着思想进课堂,从不同维度去挖掘课堂中的教学智慧,无论是学习他人长处,还是审视教学问题,都能助力自身成长,让每一次听课都成为专业提升的阶梯。</p><p class="ql-block"> 评课是对教学各环节的专业审视与交流。它基于备课、上课、听课的积累,能促进教学经验的分享与教学问题的解决,推动教学共同体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读完此书,我深知教学是一场需要精心筹备、智慧实施、持续学习与深度反思的旅程。备课的扎实、上课的灵动、听课的用心、评课的专业,环环相扣,共同指向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未来教学中,我将把书中所学融入实践,以更科学的备课、更灵动的上课、更专注的听课、更专业的评课,雕琢每一堂课,在教学之路上稳步前行,努力成为更优秀的教育者,让学生在优质教学中收获知识与成长,也让自己在教学探索中实现专业价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