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如何科学照顾精神心理疾病患者

栾医生的心理健康之家

<h3>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到很多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都说精神病人苦,其实他的家人更苦。真的只有亲历者才会懂这份苦。<br><br>有个年轻人患精神分裂症已十年整,这十年他的父母不知领他去了多少三甲医院,西药、中药没少吃,也做了脑定位手术,但是孩子的状况依旧无明显好转。有个双相障碍的病人也得病多年,由于经常有太多太多让人崩溃的事情发生,家属都说这么多年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家属又患了很严重的抑郁症,这一家再次被卷进精神疾病的漩涡之中,家属形容自己每天就像生活在炼狱里一般,经常想带着病人离开人世......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br><br>出于多种原因,我们无法抛弃和放弃我们的精神病家人,但我们作为照料者,真的不能把自己的日子过成无期徒刑。面对很多时刻的身心疲惫,我们要有智慧地与这种疾病斗争到底。因此,我总结出几条经验,供广大几近崩溃的家属参考:<br><br>一、照料者一定要学会自我关怀<br><br>1.及时暴露自己的脆弱:当感到被“抽干”时,我们家属直接对病人说“我现在很累,需要躺一会儿,10分钟就好”,用平静语气展示真实状态,适当让自己柔软下来,避免硬撑引发情绪风暴,对病人和对自己都造成伤害。<br><br>2.用休息做示范:通过“躺平睡觉”的行为,让病人直观看到“人需要照顾自己”,他会有样学样,这样比单纯说教更易引发他对自身状态的觉察。<br><br>3.明确角色的边界:可偶尔对他说“今天陪你聊天我有点吃力,我们少聊半小时好吗”,让病人明白你不是永远能量满格的“照顾机器”。病人是有病了,又不是傻,他能听懂这句话。<br><br>二、掌握与病人相处的核心原则<br><br>1.把精神心理疾病的“不正常”当常态:<br><br>像对待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一样,默认他的神经和他的血糖血压心脏同样需要终身呵护,接纳“一旦得了精神病,头脑、神经就再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从前”的现实,所以聊天时避开刺激话题(如工作竞争、人际冲突),用“我们慢慢来”替代“你该懂事了”。多表达情感关怀,少说教。<br><br>2.用“淤泥哲学”重构认知:<br><br>当感到疲惫时,试着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份陪伴正在让我学会更柔软地生活”;“荷花美丽正是从污泥中汲取营养,所以苦难不是摧毁我们,而是成就我们的土壤”;“这于我来说是一场修心之旅,取经之路不在远方,就在脚下。”把照顾病人的过程看作修行的道场。<br><br>3.建立家庭支持系统:<br><br>每周固定1到2天让其他亲友接手照顾,自己松口气,去做按摩、看电影,记住“暂时离场”不是自私,而是为了持续提供高质量陪伴。要知道,精神病人不是一无所知、毫无情感,病人不希望看到家属疲惫不支难以为继的样子,他会感到更内疚更恐惧。家属学会适当放松,寻求支援,病人才会感觉更放松,更安全。<br><br>三、升级我们家属们的关键认知:精神疾病的照料本身是“双向共同成长”:家属要展示如何接纳疾病,病人要学习如何管理症状;家属要学会设置边界,病人才能逐步建立对自己的责任感。就像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要家人监督饮食和运动一样,精神疾病的康复也需要家属“有弹性的守护”,在保护与放手之间找到平衡——这不是无期徒刑,而是一场需要双方共同修炼的生命课题。<br><br>总结一句话:对待精神心理疾病,速战是不能速胜的,这是一场持久战!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和这种疾病斗争到底,我们才不会越照料越崩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