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北京大中轴线北端的仰山之巅,向正南瞭望,由近及远依次为中轴路、宏恩观、钟楼、鼓楼和景山万春亭。</p> <p class="ql-block">从南向北看鼓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围墙的西边有福德庵。福德庵位于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号,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典型的家庙式小尼庵,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西城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福德庵</p><p class="ql-block">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刹海 后海之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 茶座咖啡</p> <p class="ql-block">因福德庵与鼓楼仅一墙一路之隔,故被视为北京中轴线的组成部分。西城区于2021年启动“福德庵文物修缮工程”,在坚持对文物建筑“最小干预”和“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的同时,福德庵历经两年修缮完毕,基本恢复了本来面貌。在小院内即可抬头仰望鼓楼。</p> <p class="ql-block">福德庵<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再次重修。</p><p class="ql-block">1931年,当时的北平研究院对福德庵调查并留下记录:"福德庵,鼓楼西大街门牌一号。山门南向,石额'古刹灵威福德庵'。山门前殿三间,为土地殿,内供土地二尊,坐高四尺,泥塑……后殿三间,为观音殿,木额'福海慈航'。道光戊申年菊月敬书。住持僧显募化重修……"</p> <p class="ql-block">福德双燕啭中轴</p><p class="ql-block">一条中轴线,一部文明史。</p><p class="ql-block">作为城市的"脊梁与灵魂",北京中轴线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赓续延绵,也见证了大国首都的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暮鼓晨钟,日月更替。钟鼓楼,无疑是中轴线上最美的"时间建筑"。今天,在鼓楼的脚下,中轴线上的重要文物建筑,拥有三百年历史的福德庵,也随着北京中轴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重获新生。</p><p class="ql-block">置身于此,举首相望。一碧万顷的天际间,红墙碧瓦的鼓楼旁,总有一群群"古都精灵"长相守。它们,是中轴线古建筑群上最早的"原住民"--北京雨燕。北京,是她们的家乡;中轴上的古建筑,是她们的家园;而这里的人民,就是她们的家人。</p><p class="ql-block">此刻,让我们跟随"福德双燕"的轻舞与诉说,一同去探寻北京雨燕与中轴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诗经·商颂·玄鸟》</p><p class="ql-block">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p><p class="ql-block">玄鸟,即燕子,古又称鴕。一说凤凰,可理解为被神圣化的燕子。《毛传》:"玄鸟,鸵也。春分,玄鸟降。"自古以来,玄鸟不仅是商人的图腾,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玄鸟纹常以雄浑、肃穆的形态出现,体现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尔雅翼》</p><p class="ql-block">胡燕比越燕而大,臆前白质黑章,其声亦大。巢悬于大屋两核间,其长有容匹素者,谓之蛇燕。</p><p class="ql-block">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道出燕子分为"越燕"与"胡燕"两种,并说明"胡燕"的特点。有鸟类专家指出,"胡燕"即雨燕。</p> <p class="ql-block">①元·乃賢《京城燕》</p><p class="ql-block">万里来从海外村,定巢时听语频頻</p><p class="ql-block">②元·乃賢《京城燕》</p><p class="ql-block">三月京城寒悄悄,燕子約来怯清晓</p><p class="ql-block">③元·杨维桢《燕子辞》</p><p class="ql-block">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p><p class="ql-block">④唐·韦庄《村居书事》</p><p class="ql-block">凤莺移树啭,雨燕入楼飞</p><p class="ql-block">⑤元·吴师道《燕子行》</p><p class="ql-block">清江朱楼相对开,去年燕子双归来</p> <p class="ql-block">①<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李宴《赠燕》</span></p><p class="ql-block">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p><p class="ql-block">②<span style="font-size:18px;">隋·虞世基《赋得戏燕俱宿诗》</span></p><p class="ql-block">大厦物构与云齐,归燕双入正衘泥</p><p class="ql-block">③<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陆游《假日书事》</span></p><p class="ql-block">雕栏近阳花弄发,画梁避雨燕双归</p><p class="ql-block">④宋·梅尧臣《雨燕》</p><p class="ql-block">雨燕去还来,衘虫为雏食</p><p class="ql-block">⑤元·乃贤《京城燕》</p><p class="ql-block">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p><p class="ql-block">玉树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p> <p class="ql-block">①艳歌行 汉·佚名</p><p class="ql-block">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p><p class="ql-block">②乌衣巷 唐·刘禹锡</p><p class="ql-block">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p><p class="ql-block">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③九九歌是中国传统农民歌谣。别名“数九”,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描述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共数八十一天,反映天气由冷转暖的过程。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大约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九二九”起到“九九加一九”止。其中多有“八九燕来”之句,反映出燕子物候对于农耕文明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④雨燕(学名:Apodidae)是雨燕目、雨燕科鸟类的通称,全球分布广泛,包含19属109种,以卓越的飞行能力和几乎终生不落地的独特习性著称。雨燕体型与燕子相似,体长9-23厘米,翅膀呈镰刀形,飞行时速可达110-353千米(褐雨燕为最快记录),被誉为鸟类中的飞行冠军。其羽色多为灰、褐或黑色,喉部或腹部偶有淡色斑纹;足部退化,仅能攀附垂直面,无法在地面行走或起飞。除高纬度地区和部分岛屿外,雨燕遍布全球,从沙漠绿洲到城市均可见其踪迹。燕子几乎终生在空中活动,仅在繁殖期短暂栖息于岩缝、建筑物缝隙或棕榈叶上。</p><p class="ql-block">⑤过去,中国人只知燕来燕往,吟诵慨叹,不知也无法知燕子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地。现代科技告诉我们,中国东部的候鸟燕子来自旅途约三万里之遥的南非高原。在每一个往返周期12个月中,北京雨燕以及其他类似科属种的燕子在南非要短暂性定居约110天,在北京更短暂性定居约80天,其余时间都处于蔚为壮观的飞行迁徙状态。燕子的这种生态,与中国东部人类的定居生态历史息息相关,至少有5000年了。</p><p class="ql-block">⑥南半球南非高原是非洲最大的高原,位于刚果盆地以南。西部与北部地势较低,部分区域海拔不足600米,过渡为低缓的盆地和洼地。这里是燕子的理想度夏栖息地。大洋和青藏高原是燕子迁徙无法逾越的地理屏障。</p> <p class="ql-block">茶座咖啡</p> <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现代化,城市古建筑也经历了拆除与再保护,使人们一度认为北京雨燕面临着生存危机,正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然而本项目调研发现,北京雨燕已然主动适应城市化,选择隐藏在现代城市的"仿古角落"。</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是普通雨燕北京亚种。</p><p class="ql-block">雨燕是夜鹰目属于攀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雨燕外貌特征</p><p class="ql-block">翅膀狭长 向后弯像两把镰刀,头和上体褐色,尾叉状,嘴短阔 扁平纯黑色,额、喉灰白色,胸 腹和尾下覆羽黑褐色、脚黑褐色四指朝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燕鸣常在</span></p><p class="ql-block">木构·探秘</p><p class="ql-block">大木作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是一种通过榫卯技术连接起不同构件、轻巧高效的框架式承重体系。木制构件依据位置与功能不同,主要有柱、梁、额、枋、檩、斗拱、椽、飞等。也正是这些精巧复杂的木构系统,为北京雨燕提供了完美的安家之所。</p><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最早修建于元朝九年(1272),初名"齐政楼"。现存鼓楼为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重新修建。鼓楼在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坐落在高达4米的楼基上,是一座红墙朱栏与兽脊飞檐的高楼。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歇山顶、灰筒瓦、绿瑞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p><p class="ql-block">②现代·新居</p><p class="ql-block">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北京雨燕开始逐渐适应北京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改变。原来一向喜欢在古建筑栖息的北京雨燕,如今开始在立交桥下的缝隙、现代建筑外侧等适合筑巢的犄角旮旯儿搭起巢窝,建起新的"生活圈"。</p><p class="ql-block">例如:天宁寺桥﹣西二环护城河沿线、椿树馆街桥、广安门桥等地,桥下有大量的缝隙孔洞,是雨燕们筑巢繁衍的理想之地。</p><p class="ql-block">图片(略) 北京天宁寺桥</p><p class="ql-block">③<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人 </span>和谐共生 守护生灵 科学·守护</p><p class="ql-block">为更好地了解北京雨燕的种群数量、分布情况以及繁殖习性、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联合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宣武青少年科技馆于2018年启动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至今已经持续7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共设立40处调查点,自4月﹣8月每周调查一次。志愿者采取样点法进行调查、利用望远镜观测和数码相机拍照的方式观察雨燕并计数,每年志愿者在指定地点、日落前1-2小时开始调查,持续到日落后15分钟。调查时,分别计数3次,记录每次的北京雨燕数量,3次中数量最多的1次,计数时,使用广角镜头连续拍照,分组拍照并计数。</p> <p class="ql-block">①代代相守 古都精灵</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中文正式名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英国鸟类学家罗伯特·斯祖侯于1870年在北京首次采集到这一亚种,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 Apus apus pekinensis,也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p><p class="ql-block">②多样·生境</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不仅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一张体现首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名片。近年来,北京雨燕的种群数量持续稳定上升,这与北京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密不可分。截至2024年,北京累计实地记录生态系统群系136种、物种6895种;处于全球"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有确切记录的野生鸟类达519种,超过全球的5%、全国的1/3。</p><p class="ql-block">在2024年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p><p class="ql-block">约》缔约方大会上,北京被评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p><p class="ql-block">③万里·归家</p><p class="ql-block">作为候鸟,北京雨燕大约每年7月底、8月初离开北京,踏上漫漫迁徙越冬之路。2014年,中国观鸟会组织志愿者,为栖息在颐和园廓如亭的北京雨燕佩戴光敏定位仪,以观测其迁徙路线。</p><p class="ql-block">数据显示,一只北京雨燕2014年7月末离开颐和园开始南迁,飞跃天山山脉和红海。2014年10月到达南非纳米比亚越冬。2015年2月启程返回故乡北京,并于2015年4月回到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及有关燕子属种飞往非洲越冬的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 Apus apus pekinensis )是北京特有的候鸟物种,每年都会进行惊人的长途迁徙,从北京飞往非洲南部越冬。这一迁徙行为背后有着深刻的生态学和生物学原因。</p><p class="ql-block">①北京雨燕的基本迁徙习性</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具有以下显著的迁徙特征:</p><p class="ql-block">1、迁徙距离惊人:每年7月中旬从北京出发,11月初到达南非高原越冬度夏,次年4月返回北京。单程迁徙距离约1.6万公里,全年迁徙总距离可达3万公里以上。</p><p class="ql-block">2、持续飞行能力:北京雨燕在迁徙过程中几乎不停歇,进食、喝水、睡觉甚至交配都在空中完成。</p><p class="ql-block">3、北京雨燕被称为"无脚鸟"。它们双脚退化,难以在地面站立,终生的行动方式主要是不停歇的飞行。</p><p class="ql-block">4、精确的导航能力和时间节点控制:每年都能在恰当的季节时机准确返回北京同一筑巢地点,显示出惊人的空间记忆和导航能力。</p><p class="ql-block">5、高速飞行:飞行速度极快,最高时速可达190公里,远超同等体型鸟类。</p><p class="ql-block">②非洲作为越冬度夏地的优势</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选择非洲南部,主要是刚果盆地以南之南非高原西北部作为越冬度夏地,基于以下生态优势:</p><p class="ql-block">1、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温暖适宜:非洲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气候温暖,适合雨燕生存。</p><p class="ql-block">*降水适中:南非高原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既不会过于干旱也不会过于潮湿。</p><p class="ql-block">2、食物资源</p><p class="ql-block">*昆虫丰富:非洲南部的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昆虫资源丰富,为雨燕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p><p class="ql-block">*食物可获得性:与亚洲北方冬季食物匮乏形成鲜明对比,非洲南部全年都有丰富的飞虫可供捕食。</p><p class="ql-block">3、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开阔空间:南非高原地区开阔,适合雨燕的高速飞行和空中捕食习性。</p><p class="ql-block">*安全越冬:该地区天敌相对较少,为雨燕提供了安全的越冬环境。</p><p class="ql-block">③迁徙路线与科学研究</p><p class="ql-block">通过现代追踪技术,科学家已精确绘制出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p><p class="ql-block">1、秋季迁徙路线:</p><p class="ql-block">*7月中旬从北京出发,向西北进入蒙古国</p><p class="ql-block">*经新疆北部进入中亚,8月中旬越过红海</p><p class="ql-block">*9月初到达非洲中部(刚果盆地附近)</p><p class="ql-block">*11月初最终到达南非高原</p><p class="ql-block">2、春季返回路线:</p><p class="ql-block">*次年2月中旬开始北迁</p><p class="ql-block">*经刚果盆地东部</p><p class="ql-block">*4月初离开非洲</p><p class="ql-block">*4月下旬返回北京</p><p class="ql-block">3、迁徙特点:</p><p class="ql-block">*全程经过37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秋季迁徙约111天,春季返回约64天</p><p class="ql-block">4、燕子生物习性年的四个生存阶段:</p><p class="ql-block">综上概述,北京雨燕从北京地区一带至南非高原西北部飞行迁徙111天 + 南非高原短暂性定居繁殖110天 + 南非高原至北京地区一带64天 + 北京地区一带更短暂性定居繁殖80天 ≈ 365天。</p><p class="ql-block">燕子在飞行迁徙途中会有短暂停歇,北京至南非迁徙期间可达2-6次。</p><p class="ql-block">④迁徙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选择非洲越冬/度夏的根本驱动力是食物资源:</p><p class="ql-block">1、亚洲北方冬季食物匮乏:北京及周边地区冬季昆虫数量急剧减少,无法满足雨燕的食物需求。</p><p class="ql-block">2、能量平衡:虽然迁徙消耗大量能量,但非洲丰富的食物资源能确保雨燕在越冬/度夏期间获得足够营养,维持生存和积蓄次年繁殖所需的能量储备。</p><p class="ql-block">3、进化适应:全新世最近的间冰期以来,伴随着东亚人类农耕文明的进展,燕子的这一迁徙路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竞天择,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种群生存和繁殖成功。</p><p class="ql-block">⑤保护与研究现状</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p><p class="ql-block">1、环志与追踪:自2014年起,科研团队使用光敏定位仪(仅0.65克)追踪雨燕迁徙路线,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p><p class="ql-block">2、栖息地保护:北京古建筑(如正阳门、颐和园)为雨燕提供了重要繁殖地,相关保护措施确保了这一栖息环境的可持续性。</p><p class="ql-block">3、国际合作:中国与瑞典、比利时、英国等多国专家合作研究雨燕生态,提高了保护工作的科学性。</p><p class="ql-block">4、公众参与: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机构组织公众参与雨燕普查和保护,提高了社会关注度。</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的迁徙奇迹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提醒我们保护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性。这一独特的生态现象将继续为科学家提供研究鸟类迁徙的宝贵案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的繁殖地在哪些地方?</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在非洲的越冬地有哪些?</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迁徙过程中有哪些停歇点?</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如何精确绘制?</p> <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下虚线,北京雨燕由南非纳米比亚至北京颐和园的迁徙路线,示意虚线。</p><p class="ql-block">上虚线,北京雨燕由北京颐和园至南非纳米比亚的迁徙路线,示意虚线。</p> <p class="ql-block">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沙燕儿风筝,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从服贸会吉祥物"福些",再到北京中轴线残遗的百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既是北京的一个"种殊生态符号",又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早已为北京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①不同属种燕子的寿命差异</p><p class="ql-block">1、家燕:最常见的燕子种类之一,平均寿命约11年,部分个体寿命可达15年。其寿命受捕食风险、迁徙能力和栖息环境稳定性共同影响。</p><p class="ql-block">2、金腰燕:寿命相对较长,平均15年左右。这类燕子适应性强,常选择人类居住环境筑巢,减少了天敌威胁。</p><p class="ql-block">3、雨燕包括北京雨燕:寿命最短的燕子种类,平均仅5.5年。其高强度的飞行捕食行为和经常性露天巢穴易受气候影响,是寿命较短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②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p><p class="ql-block">1、迁徙损耗:每年迁徙数千或数万公里消耗大量体能。</p><p class="ql-block">2、捕食压力:猛禽、蛇类等天敌威胁。</p><p class="ql-block">3、筑巢安全:人类建筑物巢穴比露天巢穴存活率高20%-30%。</p><p class="ql-block">4、食物供给:每只成年燕子日均需捕食500-1000只昆虫。</p> <p class="ql-block">雏燕在温暖的巢里相互依偎,享受着此生飞翔前片刻的宁静。</p><p class="ql-block">燕子在人类建筑物的适宜空间筑巢繁育,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天敌攻击。而人们通常认为燕子在自家屋檐下或高大堂屋上方筑巢是看得起我家好风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