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游记:峰林奇境,邂逅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图/文 胡炎

品味_胡炎

<p class="ql-block">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李白的这句诗,恰似一把神秘的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对天柱山无限遐想的大门。怀揣着这份憧憬,我踏上了前往天柱山的旅程。当高铁缓缓停靠在潜山站,午后的阳光正暖,一场充满惊喜与奇的山水之行,就此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原计划在高铁站附近落脚,然而新建车站周边宽阔马路的两侧,旅社与饭店的踪影难觅。正当我在广场上徘徊无措之时,一辆前往安徽天柱山景区的中巴车宛如救星般闯入我的视线。仅需 10 元的票价,不仅化解了无处落脚的困境,更似为我的旅程按下了 “惊喜加速键”,带我迅速驶向未知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  中巴车人满即发,车厢里瞬间溢满了年轻的谈笑声,如同欢快的乐章。同行的几位大学生朝气蓬勃,雀跃不已。他们刚从黄山 “转战” 而来,兴奋地分享着 “星期三抢到免费黄山门票” 的奇妙经历:“票量少到以为没希望,居然被我们‘捡漏’了!” 那言语中,满是抢到福利的幸运,更洋溢着对山水之旅炽热的热忱。很快,我便与他们相谈甚欢,一路听着他们畅谈黄山的云海、天柱山的奇峰,窗外的风景仿佛也被这份热情点燃,变得愈发热闹起来。原本因舟车劳顿而生的倦意,在这欢声笑语的海洋中,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这场在高铁站的意外相遇,让原本 “临时落脚” 的潜山之行,华丽转身为一场 “说走就走的登山前奏”。这十块钱的中巴车票,承载着我对未知风景的满心期待,更装载着旅途中不期而遇的温暖。此时我才领悟,最好的旅行,往往就隐匿在计划之外的转角,等待着我们去偶然发现。</p><p class="ql-block"> 中巴车在蜿蜒的道路上行驶了不到一个小时。当暮色如轻纱般笼罩大地,我们抵达了茶庄天柱山游客中心,时针已悄然指向 3:30。景区已过入园时间,然而这一 “错过”,却意外成全了我与山水的一场 “前夜之约”。环顾四周,民宿与餐馆的价格单上,透着皖西南特有的实在:百来元的房间干净敞亮,土菜馆菜单上的小炒大多在二三十元之间。一碗热气腾腾的山芋粉圆子烧肉端上桌,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那是乡野间最质朴的烟火气,每一口都能让人品尝到生活最本真的味道。潜山板栗、天柱山野笋等特色美食,更是为我的味蕾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盛宴,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从舌尖开始蔓延。</p><p class="ql-block"> 独自入住民宿后,一种久违的松弛感如潮水般将我淹没。轻轻推开窗,黛色的山峦轮廓映入眼帘,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晚风吹动竹林,沙沙作响,那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似乎在低声预告着明日的登山奇遇。没有同行者行程的牵绊,我得以慢悠悠地在周边晃荡。看当地阿婆在溪边仔细洗着刚摘野茶,听民宿老板绘声绘色地讲天柱峰 “一柱擎天” 的古老传说,甚至在暮色中独享了半块刚出炉的蒿子粑粑。此刻我才明白,一个人的旅行,并非孤单寞,而是将自己的感官完全交付给陌生而迷人的风景,去聆听、去感受、去发现。夜里,我枕着轻柔的山风入眠,在朦胧中忽然领悟了旅行的妙义:当周遭的喧嚣渐渐退去,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听见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它诉说着山外有山的广阔天地,诉说着路的尽头总有新的可能,更诉说着每个人都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不必等待他人同行,就能勇敢地飞向更辽阔的天地。此刻的天柱山在夜色里安然沉睡,而我已在这一个人的小天地中,提前深深爱上了这场与自己对话的独特旅程。</p> <p class="ql-block">  晨光微熹,天边泛起鱼肚白,我便怀揣着满心期待,揣着门票登上景区中巴。命运似乎在这一刻开了个有趣的玩笑,我竟又遇见了昨日那群活力四射的大学生。他们背着登山杖,朝气蓬勃,在天柱山南门意气风发地喊出 “徒步登顶” 的响亮口号。看着他们年轻的背影逐渐消失在石阶尽头,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羡慕之情,羡慕他们那能与山水尽情角力的充沛体力。而我则选择乘大龙窝索道上山,缆车缓缓启动,在云海中穿梭的瞬间,我仿佛一头扎进了水墨画那空灵的留白处。雾气氤氲,如梦如幻,连缆车玻璃上都凝着细碎的水珠,宛如大自然馈赠的晶莹珍珠。</p><p class="ql-block"> 索道终点振衣岗,果然名不虚传,古意盎然的牌坊隐匿在雾中,仿佛真的能让人在此 “振衣濯足”,抖落一身的凡尘与疲惫。然而现实却有些不尽如人意,白茫茫的雾气如同一张巨大的纱帐,将视线牢牢困在十步之内。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贴着岩壁,摸索着去辨认 “象鼻石” 那模糊的轮廓,听着 “皖公神像” 的传说,却只能望其名而不见其真容,远处那令人神往的天柱峰,更成了 “只闻其名,不见其形” 的遗憾。在雾中徘徊了两个多小时,我的心像被这潮湿的雾气浸透了一般,有些发凉。就在我悻悻下山时,竟又与刚折返的大学生们撞了个正着。</p> <p class="ql-block">  “不甘心啊!” 一个男生晃着手机里雾蒙蒙的照片,眼中满是不甘,“刚才云雾散了条缝,我瞥见主峰尖了!” 话音未落,山风像是听到了我们的心声,忽然卷走半边雾气,远处的山脊线竟真的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再上一次!” 不知谁喊了一声,几个人立刻一拍即合,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期待。这次我们有了经验,专挑云雾流动的山脊线前行,累了就靠在松树下,静静等风来。终于,当阳光如利剑般突然穿透云层,金辉洒在岩石的缝隙间,整座山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瞬间活了过来。云海在脚下翻涌,如万马奔腾,远处的山峰如利剑出鞘,直插云霄,连方才抱怨的雾气都成了这壮丽景色中流动的背景,如梦如幻,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姑娘喘着气,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刚才累到想放弃,现在觉得爬十次都值!” 是啊,旅行哪有绝对的 “值不值” 呢?不过是在与天气的博弈中,多了份 “再等一等” 的执着与坚持。当云雾散开的刹那,我忽然明白,山水的馈赠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我们怀揣耐心,带着一点赌徒般的孤勇,更需要在失望时勇敢转身,再攀一次的坚定勇气。幸运的是,我们几个人的体力都还算充足,足以支撑我们再次向着山顶进发。</p><p class="ql-block"> 重返山路时,天光从云层的裂隙中温柔地渗透下来,洒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行至青龙背,方才被雾气遮蔽的险峻景色若隐若现地显露出来。400 米长的山脊窄如刀刃,最窄处仅半米,青灰色岩壁被风蚀成锯齿状,两侧深渊隐在半散的云雾里,仿佛巨龙身上闪烁的鳞甲在光影中起伏。我攥紧崖壁上的铁链,小心翼翼地前行,山风卷着松涛从耳畔呼啸而过,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巨龙的脊背之上,心跳声与铁链晃动的脆响交织在一起,竟让我生出几分 “侠客走险峰” 的奇妙错觉。</p> <p class="ql-block">  转过青龙背,天池峰的观景台忽然被阳光照亮,如同被神谕唤醒。天柱峰如同一把巨剑,轰然撞入我的视野。1489.8 米的花岗岩巨柱从云海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宏,岩壁上的褶皱仿佛是上古神匠精心雕琢的凿痕,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峰顶 “孤立擎霄” 四个摩崖大字在阳光下苍劲有力,仿佛要挣脱石头的束缚,直抒胸臆。云雾时而如纱幔般轻轻覆盖,时而骤然退去,露出棱角分明的峰尖,真似一柄劈开混沌的神器,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俯瞰群山,我终于深刻理解了 “天柱一峰压众山” 的绝妙比喻。连绵的山峦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如同被主峰的气势所震慑,乖乖伏首的波浪,而翻涌的云涛更让整座山有了吞吐天地的磅礴气概,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李白曾赞其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白居易称其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此刻,这些千古名句在眼前的美景映衬下,有了更为生动、深刻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黑神话:悟空》里的天柱峰吗!” 同行的大学生忽然指着峰顶,兴奋地惊呼。顺着他的指向望去,岩壁的肌理与游戏场景里的 “南天门” 奇峰竟有几分神似,尤其是云雾漫过峰腰时,那份刺破苍穹的孤绝感,恰似游戏 CG 里从神话中走来的圣山,神秘而震撼。庆幸刚才在雾中我们没有放弃折返,若错过此刻的峰回路转,恐怕真要带着 “未见天柱” 的遗憾下山了。他们还兴致勃勃地把我拉到一个角落里,指着那座不起眼的小石亭,兴奋地聊起《黑神话:悟空》里的土地庙设计。原来,游戏中那些承载着东方神秘美学的建筑原型,竟藏在天柱山的这个小小角落里。我们还煞有介事地做了插香拜拜的动作,仿佛在与虚拟世界和现实的历史文化进行一场奇妙的对话。这座 “惜字亭” 虽朴素无华,却成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神奇纽带。青灰色石瓦、四角飞檐微翘,碑刻上模糊的 “敬惜字纸” 字样,默默诉说着古人对文字的敬畏,对文化的尊崇。当游戏里的像素光影与眼前的实体建筑重叠,我忽然意识到,中国风的 “高大上” 从来不是浮夸的堆砌,而是从千年文化土壤中自然生长出的细腻表达,是历史与现代、现实与想象的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  当阳光穿透最后一层云雾,神秘谷的入口在苍松掩映下若隐若现,仿佛在召唤着我们去探寻其中的奥秘。这座全长 500 米的天然石洞迷宫,原是亿万年前花岗岩崩塌形成的地质奇观,如今成了天柱山最富探险趣味的秘境。刚踏入洞口,凉气便从湿滑的石阶上缓缓漫上来,仿佛在提醒我们即将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抬头可见巨石叠压成 “洞上有洞” 的奇观,一线天光如银链般从裂隙漏下,在岩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梦如幻。</p><p class="ql-block"> “先过‘胖见愁’!” 大学生们的笑声在洞里回荡,充满了活力与期待。只见前方石缝窄如刀削,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胖些的游客需收腹吸气,费一番力气才能挤过,难怪得名 “胖见愁”。钻过石缝又遇 “乌龙洞”,洞口低矮得需猫腰前行,手脚并用地爬过湿滑的岩面,仿佛回到了原始时代的探险。忽然,眼前豁然开朗,一处天然石厅出现在眼前。钟乳石与苔藓在微光中泛着幽绿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洞顶竟有个圆形 “天窗”,阳光正从那里洒下,照得满地碎石像铺了层碎银,熠熠生辉。 </p><p class="ql-block"> 神秘谷最妙的当属 “三宫” 奇景。逍遥宫宽敞如殿,岩壁上的天然石凳仿佛是仙人休憩的座椅,让人不禁想象当年仙人在此论道的场景;迷宫曲径通幽,岔路纵横间需靠崖壁箭标辨路,稍不留神就会在石洞里绕圈,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游戏中;龙宫最为险峻,洞底暗河潺潺流淌,仿佛在演奏着一首神秘的乐曲,抬头可见巨石如巨龙盘踞,水珠从岩缝滴落,在深潭中激起清脆的回响。行至 “龙宫” 深处,千年苔藓在石壁上织成绿毯,指尖触到湿润的岩面,竟能感受到山脉细微的 “呼吸”—— 那是地下水渗透的凉意,也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留下的生命脉搏,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p><p class="ql-block"> 出得洞来,眼前忽然铺开一片奇松怪石的美丽画卷。崖壁上的 “探海松” 根系如铁爪般紧紧嵌入岩缝,枝叶却向深渊舒展,活脱脱就是郑板桥笔下 “咬定青山” 的生动写照;前方巨石堆叠如象鼻垂地,峰顶一块扁圆的 “飞来石” 形似斗笠,山风吹过竟轻轻晃动,引得众人惊呼着后退半步,却见它稳如磐石地搁在岩巅千年,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学生们举着手机拍个不停,笑称这石头该叫 “摇摇乐”,既惊叹于自然造化的神奇,又被天柱山 “险中藏稳” 的独特气质所折服。在神秘谷的石洞里钻行时,我忽然觉得这何止是一处地质奇观,分明是大自然精心设下的解谜游戏。在这里,我们需弯腰、需侧身、需在黑暗中努力寻光,却总能在转角遇见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像人生的岔路,看似困顿的窄缝后,或许藏着天光乍泄的豁然开朗。而此刻从石洞里走出的我们,头发上还沾着洞顶的水珠,眼里却闪着比阳光更亮的光,那是探险者独有的、征服自然迷宫后的喜悦与雀跃。</p> <p class="ql-block">  登上拜岳台时,山风正轻轻掀起云海的一角,仿佛在向我们展示它的神秘面纱。脚下是古南岳祭祀的残碑石阶,“南岳” 二字被千年风雨磨得模糊,却仍透着秦汉先民祭山时的庄重与虔诚。抬眼望去,天柱主峰如青铜古剑直插天穹,1489.8 米的岩峰在阳光下泛着冷峻的光芒,峰顶 “孤立擎霄” 的摩崖石刻像被风雕刻进石头里的誓言,坚定而有力。更远处,飞来峰与莲花峰在云涛中若隐若现,宛如水墨画中未干的墨痕,如梦如幻。尤其是飞来峰巅那块悬空巨石,山风吹过时竟似微微颔首,传说中太上老君的 “镇妖石”,此刻正以亿万年的平衡术,演绎着自然与神话的完美默契,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神秘。</p><p class="ql-block"> “快看!炼丹湖像块翡翠!” 大学生们趴在崖边,兴奋地惊呼。谷底的湖泊被群山环抱,碧绿的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环湖栈道上的游人小如蚁蛭,忽隐忽现在苍松之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忽然,我理解了李白为何写 “奇峰出奇云”。当云海在脚下翻涌成浪,天柱峰的岩壁便成了破浪的船头,那些被云雾缠绕的峰峦,时而化作蓬莱仙岛,如梦如幻;时而又现 “洞门千仞锁云雷” 的壮阔(白居易语),气势磅礴。最妙的是阳光穿透云层的刹那,金辉给飞来石镀上金边,连石缝里的千年苔藓都亮得像翡翠,方才在神秘谷摸到的山之 “呼吸”,此刻化作了可见的光影诗篇,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拜岳台的残碑旁,有块倾斜的花岗岩,石面上天然形成的纹路竟像幅缩略地图。同行的姑娘指着石纹,惊喜地说:“你看这像不像《黑神话》里的三界地图?” 众人凑过去端详,果然在沟壑间寻到几分虚拟场景的影子。原来,自然造化与人类想象,早已在天柱山的岩层里写下隐秘的共鸣,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想象力的无穷。</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对着飞来石感叹 “镇妖传说” 时,地质学家会说那是冰川漂砾的奇迹;当诗人用 “擎日月” 形容主峰时,物理学者在计算岩峰的抗风系数。但此刻站在山巅的我们,只需要张开双臂,让山风灌满衣襟,听云海在胸腔里发出回响,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去体验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回望拜岳台,云雾又渐渐漫上来,将古祭祀台笼罩成仙境。忽然想起方才在石刻前看到的游人留言:“山不会向我走来,但我可以走向山。” 天柱山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既是地理的制高点,也是文化的瞭望台。在这里,李白的诗、老君的传说、游戏的像素与现实的岩层,共同叠印成一本厚重的山水史诗。而每个登上绝顶的人,都在翻页时听见了自己心跳与山魂的和鸣,感受到了大自然与人类历史文化的深深交融。</p> <p class="ql-block">  转过拜岳台的山坳,百步云梯如一道刻在崖壁上的竖线,突然闯入视野。130 级石阶以近乎垂直的 80° 角贴山而筑,两侧绝壁如刀削斧劈,石缝里渗出的水珠在台阶上凝成青苔,让人望而生畏。唐代白居易笔下 “百步云梯通天阶” 的险峻,此刻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战栗。刚踏上第一级石阶,我便不由自主地攥紧了崖壁铁索。抬头是 “一线天” 般的狭缝天光,低头是深不见底的云雾深渊,每一步都像在山的肋骨上行走,充满了惊险与挑战。</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云梯本该是单行道,却因缆车站一小时的长队变成了 "双向战场"。南京来的背包客喘着气侧身让行,汉服姑娘的广袖在山风中翻飞成诗,青灰色岩壁与绯红裙裾相映成趣,竟似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插画中走出的场景。上行者紧贴岩壁如壁虎,下行者拽着铁索似悬猿,彼此交错时能听见胸腔里共鸣的心跳声。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石缝喊:"妈妈你看,这像不像《黑神话》里的机关!" 童声在山谷里回荡,让险峻的天梯多了几分童趣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常走户外的我反倒爱上这段 "通天阶" 的逼仄 —— 石阶转折处恰好框住飞来峰的侧影,铁索上被千万只手磨出的凹痕,成了最生动的岁月刻度。当手脚并用地攀上最后一级台阶,回望时才发现云梯如银链垂落苍翠间,方才打滑的惊险、与对向游客相视一笑的默契,都成了山水长卷里最鲜活的皴法。总关处突然涌来的人潮让人恍惚:清晨还只有二十余位朝圣者的山径,此刻已被各地口音填满。葛粉圆子的甜香混着汗味,导游旗在人丛中如舟帆起伏,天柱峰在云雾中孤傲伫立 —— 这奇妙的反差让我顿悟:百步云梯不仅是地理的险道,更是连接洪荒自然与人间烟火的脐带。</p> <p class="ql-block">  我乘上下山缆车刹那,1489.8 米的天柱峰如青铜剑刺破云海,阳光在花岗岩岩壁上流淌成金。山风裹着松脂香灌进轿厢,一日之内两攀天柱,竟似读罢两卷迥异的史诗:晨雾中的朦胧是宋词的婉约,晴空下的峥嵘是唐诗的豪迈,回望渐隐于云雾的主峰,它不仅是地质奇观的博物馆 —— 冰川漂砾的飞来石、崩塌形成的神秘谷,诉说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 —— 汉武帝封禅的磅礴、李白仗剑的豪情、禅宗三祖的禅意,皆在岩缝间生根。</p><p class="ql-block"> 若说黄山以奇松怪石闻名,天柱山则多了几分险峻与神秘,如深藏闺中的佳人,未施粉黛却风骨天成。它像一本立体史书,每块岩石都是章节,每条山径都是注解,而游人的足迹,正是续写其上的鲜活文字。当山风掠过耳畔,云雾漫过脚下,心中已烙下印记:此心安处,便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永恒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