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烽火岁月录

心旅画游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洛宁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民族尊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从洛河的呜咽到星火的燎原,从铁血的抗争到血色的丰碑,再到后方的星火与精神的永铸,洛宁人民的抗战故事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缩影。80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和平的土地上回望那段历史,心中满是敬意与感恩。正是因为先辈们的英勇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洛河呜咽</b></p><p class="ql-block"> 洛河蜿蜒东去,在豫西大地刻下一道温柔的弧线。当1937年的炮火震碎华北的宁静,这条河流忽然化作燃烧的琴弦,奏响中华民族最悲壮的乐章。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洛宁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经历了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这里发生的故事,如同一幅壮丽的英雄史诗,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的壮烈牺牲与不屈精神。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却为了同一个目标——保卫家乡、驱逐侵略者而并肩作战。 </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划破了中华大地的宁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蔓延至中原大地,洛宁也未能幸免于难。日寇的铁蹄践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日寇的暴行如同一场噩梦,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然而,洛宁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挺起了脊梁,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家园。 </p><p class="ql-block"> 早在1939年,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洛宁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一些开明士绅和知识分子投身抗日洪流,以笔为武器、以课堂为阵地,传播抗日思想,培养了大批爱国青年,用知识与思想的力量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同时,地下党员也以学校为阵地,深入课堂宣传抗日主张。那年秋日,寒意比阳光更早抵达。中共洛宁县委派遣李宗白、李洪潮等教师前往上高村办学,张学礼则赴故县小学任教,他们如同播撒火种的农人,在课桌间埋下抗日的信念。 李宗白、李洪潮踩着泥泞踏入上高村学堂时,孩子们懵懂的眼神映着老师布满血丝的眼眶。教室里,黑板上的算术题旁,“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李宗白握着粉笔的手微微颤抖,身后糊着土纸的窗户,挡不住窗外日益逼近的硝烟。孩子们或许尚不理解“民族危亡”的沉重,却牢牢记住了老师讲述“岳母刺字”时泛红的眼眶,记住了课本空白处偷偷画下的大刀长矛。 </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张学礼在故县小学的讲台上,将算术、诗词与沉甸甸的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这些话语如同种子,悄然埋进孩子们心底。白天,教师们为学生讲授救国道理;夜晚,他们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就这样,抗日的火种在洛宁的乡野熊熊燃烧。谁能想到,这小小的课堂,竟成为点燃整片土地抗日烽火的前哨? </p><p class="ql-block"> 战争的脚步,比预期的更快。日军的铁蹄践踏而来,上戈庙一带林木森然的山谷里,回荡着刺耳的兽吼。侵略者在此烧杀抢掠,杀害13人,烧毁房屋23间,屠杀耕牛百余头,抢夺粮食120吨,犯下滔天罪行。日军的暴行,给这片土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那是怎样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是母亲失去孩子的哭号,是老人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毁的绝望。苦难,以一种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砸在每一个洛宁人的心头。然而,洛宁人没有屈服。这种隐秘的播种,在1944年长成了燎原之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星火燎原</b></p><p class="ql-block"> 1944年,豫西沦陷,洛宁人民忍无可忍,纷纷拿起武器,自发组织抗日武装。4月,在党组织的帮助下,进步人士贺澍三毁家纾难,在家乡组织起一支七八百人的抗日自卫武装,号称“洛宁支队”(后改称洛卢人民自卫军第五支队)。这支队伍活跃于洛宁西部山区,打击日伪据点,保护乡亲安全,并在之后几个月内扩大影响力。最初不过是七八百杆杂色的土枪,却在洛卢交界的山坳里喊出“保家卫国”的誓言。 </p><p class="ql-block"> 当贺澍三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将七八百张愤怒的脸孔和紧握的枪杆汇聚成洛宁支队时,当李桂梧从溃军中集结起被称作“豫西狂飚”的抗日游击队时,沉寂的大地开始震颤。那不是绝望的痉挛,而是愤怒的呐喊,是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他们的枪口,对准了侵略者,也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火种。 </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另一支由李桂梧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在洛宁北部迅速崛起。李桂梧带着国民党溃兵组成的游击队更像一群草莽英雄——他们在双岩坡用土炮轰击日军卡车。李桂梧原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军官,日军入侵时他收拢国民党溃散的士兵,组建起抗日游击队。他作战勇猛,所率部队屡建奇功,被誉为“豫西狂飙”。1944年11月,李桂梧毅然率部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党的领导下,洛宁各地的抗日武装如星火燎原,逐渐形成了洛北和洛南两大抗日根据地。 </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在豫西洛宁县旧县村的土坯房里,昏黄油灯下,中共洛宁县委员会和洛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这一天,对于豫西抗日斗争而言意义非凡,它们将在此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当写有机构名称的木牌郑重挂上门框时,屋外站岗的游击队员身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警惕注视着四周。那时的他们或许未曾料到,这个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村庄,正悄然成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枢纽。 </p><p class="ql-block"> 村口老槐树上,减租减息的布告迎风招展,被晨霜打湿的纸页上,“耕者有其田”的庄严承诺,如同一束光,照进佃农们困苦的生活,让他们眼眶湿润,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农会主席杨玉贞逐家逐户征收公粮时,总能发现老大娘偷偷在粮袋底部多垫上几把小麦,这些粮食是她们从牙缝里节省下来,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革命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铁血抗争</b></p><p class="ql-block"> 然而,侵略者的脚步并未因此停歇。官岭阻击战不仅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更是一场智慧的博弈。官岭的山风,曾见证一场智勇双全的阻击。桂梧旅的战士们,早已洞悉日伪军八百余人奔袭的意图。他们悄无声息地撤离,又在两侧山岭设下天罗地网。当敌人气焰嚣张地冲来,三次冲锋都撞在战士们视死如归的枪口上,最终狼狈而归,留下满地狼藉与惊恐。这场胜利,不靠人多势众,靠的是对土地的熟悉、对敌人的蔑视,以及一颗颗滚烫的爱国心。 </p><p class="ql-block"> 洛宁的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日伪军不断进行“扫荡”和反扑,洛宁军民同仇敌忾,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1945年1月24日,不甘失败的日军与日伪治安军调集800余人,妄图摧毁桂梧旅。但他们并不知道,桂梧旅早已提前转移,并在官岭两边山上设伏。当日伪军突然奔袭驻洛宁北部的桂梧旅驻地时,在上官岭遭遇伏击。当敌人进入伏击圈,伏兵居高临下猛烈射击,打得日伪军措手不及。 </p><p class="ql-block"> 桂梧旅的战士们行动如夜行的猫般敏捷,还轮流在东仇、崖地、坞西等路段设伏。当时,中共河南军区刘子久、韩钧率领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晋绥六支队,会同刘聚奎的18团、59团,进驻洛宁河底、旧县一带,扎根建立抗日根据地,并联合李桂梧部共同抗日。刘聚奎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他冷静指挥、巧妙布局。 </p><p class="ql-block"> 战斗中,游击队员还对乔明礼的“反共民军”和张天民的“游击纵队”发起攻势。当乔明礼的“反共民军”踏入伏击圈,游击队员从枯草堆里跃起,晨光正好刺破云层。黑暗中,一辆日军军车被炸毁燃起大火,一名日军军官倒在血泊之中。每一次成功的夜袭,都是对敌人运输线的有效打击,也是对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无情嘲弄。 </p><p class="ql-block"> 一位幸存老战士回忆,那场战斗枪声像炒豆子般密集。他缴获的日军刺刀上刻着制造者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把刀曾刺穿他同乡的胸膛。战场清扫时,有人在死人堆里发现一个蜷缩的日本兵,他怀里紧紧抱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的樱花在东京的春天里绽放。 </p><p class="ql-block"> 日军连续发起三次冲锋,均被击退,伤亡惨重。双方激战整整一日,最终,“反共民军”死伤过半,乔明礼率残部仓皇北逃,“游击纵队”副司令张天民被生擒,仅有20余人狼狈遁走。这场胜利是刘聚奎无数次日夜策划的结果,也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热爱的体现。 </p><p class="ql-block"> 官岭伏击战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企图,大大鼓舞了洛宁军民的士气。这场胜利意义重大,扫清了洛宁抗日道路上的障碍,使得洛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此后,中共豫西二地委、二专署、二分区等领导机构相继在洛宁北部成立,为洛宁抗日民主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1月中旬,中共洛宁县委和洛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洛北旧县村正式成立,实现了对全县抗日斗争的统一领导。 </p><p class="ql-block"> 然而,1945年发生的豫西事变致使部分革命干部叛变,给根据地带来严重危机。但通过及时调回主力部队进行反击,局势得以重新稳定。1945年3月,在曲书城等人的领导下,洛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开始筹备组建。同年4月,中共洛南工委、洛南抗日办事处和洛南抗日支队正式成立,进一步壮大和巩固了当地的抗日力量。 </p><p class="ql-block"> 随着春天的脚步渐近,泰山庙伏击战带着冷兵器时代的决绝与现代战争的智慧,充满戏剧性。1945年3月12日,泰山庙一带再次响起枪声。日军纠集伪军治安队千余人,气势汹汹地向洛宁西部的三龙庙一带进犯。洛宁抗日独立大队副大队长杨华轩临危受命,率领300多名游击队员像幽灵般潜伏在泰山庙附近路旁设下防线。队员们趴在麦田里,看着日军装甲车的履带碾碎刚刚返青的麦苗,严阵以待。 </p><p class="ql-block"> 日军装甲车轰鸣而来,步兵趾高气扬。当日军装甲车隆隆驶入阵地,步兵紧随其后时,游击队员们沉着应战,率先引爆地雷并集中火力射击。随着一声巨响,一辆日军装甲车被炸毁,十余名日军士兵当场毙命。杨华轩一声令下,枪声骤起,一枚精准的炮弹击中一辆装甲车,让这辆不可一世的铁甲车瞬间瘫软。十余名日军倒在血泊中,而游击队员们又悄然隐入山林,只留下敌人茫然的怒吼。这是弱者在强敌面前以巧破敌,是智慧与勇气的完美结合。 </p><p class="ql-block"> 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打得晕头转向,阵脚大乱。杨华轩趁机指挥部队,待装甲车开到三十步远才果断下令“打”。战士们举起驳壳枪,稳如磐石地射击,随后发起反冲锋,将日军击退。激战中,一枚火箭筒击中装甲,金属扭曲的尖啸刺穿山谷,有个战士被气浪掀翻,醒来时发现自己趴在一丛被震落的杏花上。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在装甲车残骸里找到一本日记,上面用蹩脚的中文写着:“妈妈,我想回家种樱花。”泰山庙伏击战以少胜多,再次重创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那一刻,战场上硝烟弥漫,也飘荡着胜利的欢呼。 </p><p class="ql-block"> 进入夏季后,洛宁抗日武装战斗力愈发强劲,频繁主动出击,对日军展开袭扰。洛潼公路作为日军运输补给的“生命线”,成为抗日军民重点打击目标。抗日军民持续在公路沿线设伏,对日军车队发动突袭,使这条公路即便在夜幕笼罩下,也不再是日军安全的运输通道。 </p><p class="ql-block"> 夏日夜晚,洛潼公路上日军运输车辆往来频繁,车灯闪烁如流萤。1945年6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李桂梧部第一团各连轮流潜伏在东仇、崖地、坞西等公路沿线村庄。当日军车辆经过时,游击队员果断发动夜袭。在一次行动中,他们成功击毁一辆日军军车,击毙一名日军军官,并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这些看似规模不大的战斗,却如钢刀直插日寇心脏,极大地扰乱了日军的运输补给线,令敌人日夜不得安宁。 </p><p class="ql-block"> 而刀环寨的攻坚战,则是一场硬碰硬的浴血奋战。1945年6月5日,夜色如墨,洛宁抗日根据地迎来一场至关重要的硬仗——刀环寨攻坚战爆发。中共豫西二地委集中优势兵力,调集八路军18团、59团和特务团主力,如汹涌潮水般向盘踞着日伪据点的刀环寨发起总攻。​ </p><p class="ql-block">日伪治安大队构筑的据点固若金汤,日军凭借坚固工事严密防守,想要攻破绝非易事。程文兴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后,迅速投入战斗。程文兴亲自率领突击队冲锋在前,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和过人的胆识,突破敌人防线,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战斗中,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战士们的鲜血。​ </p><p class="ql-block"> 经过彻夜激战,抗日健儿们成功攻克刀环寨,全歼守敌伪治安大队,击毙日军指挥官以下50余人,将日军驻守的整个中队尽数歼灭。紧接着,部队乘胜追击,于次日在李庄寨歼灭叛变投敌的上官子平部一个营,并在观音堂一举围歼伪军秦生福部500余人。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每一寸土地的解放,都浸透着烈士的鲜血。​ </p><p class="ql-block"> 刀环寨攻坚战及其后续战斗的一系列胜利,沉重打击了豫西地区的日伪势力,使洛宁北部大片土地重新回到人民手中,为抗日斗争的最终胜利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血色丰碑</b></p><p class="ql-block"> 在洛宁的抗日斗争中,军民同仇敌忾,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八路军、游击队浴血奋战,国民党爱国官兵也投身其中。每一场胜利都凝结着无数中华儿女的热血与生命,而最惨烈的记忆,永远镌刻在袁家圪塔。​ </p><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洛南地区,国民党38军17师一个连向盘踞在长明沟袁家圪塔据点的日军发起强攻。袁家圪塔地势险要,日军居高临下,凭借凶猛火力构筑起铜墙铁壁。我军战士不畏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冲锋,却因地形易守难攻,多次进攻受阻。国民党军飞机对日军据点进行轮番扫射,一架战机不幸被击伤,险些坠落于大许河滩。​ </p><p class="ql-block"> 陡峭崖壁上,机枪子弹如骤雨倾泻,不断有人惨叫着摔下山崖。高连长带领最后三名战士冲到碉堡下,在以身体顶住爆破筒的瞬间,他目睹战友肠子流出,却仍挥舞着空枪向敌人冲锋。这场恶战终因地形复杂而付出惨痛代价——除高连长被当地百姓救起外,其余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奄奄一息的高连长反复念叨着“守住了……”,人们在他浸透鲜血的衣袋里,发现出发前老乡塞给他的半块硬如磐石的锅盔。​ </p><p class="ql-block"> 这场几乎全军覆没的战斗,彰显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绝不向侵略者低头的决心。尽管许多战士未能留下姓名,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他们的事迹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那是一种什么精神?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烈,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绝。 </p><p class="ql-block"> 1945年5月,在长水龙头山突袭激战中,长水回民抗日游击中队与国民党军队密切配合,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当时,国民党38军35师派舒明礼率独立六团300余人,计划奇袭驻扎在长水镇丰衣口村的日军指挥部。​ </p><p class="ql-block"> 一日凌晨,团长舒明礼率领突击队突袭日军据守的龙头山阵地。日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狼狈向山下逃窜。而长水镇抗日游击队早已在山下设伏,其机枪连趁机猛烈扫射,将逃敌团团围住。​ </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战斗中,国共两军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歼灭日军50余人,成功拔掉了长水镇附近的一个重要敌据点。此次胜利,不仅彰显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也体现了国共合作在抗击外敌中的强大力量。 </p><p class="ql-block"> 在洛宁的抗日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他们中有运筹帷幄的指挥员,也有舍生忘死的战斗英雄;有冲锋陷阵的热血男儿,也有默默奉献的巾帼英雄。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中华儿女,构筑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游击队员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将敌人引入了预先设下的埋伏圈。子弹在耳边呼啸,爆炸声震耳欲聋,但游击队员们毫不退缩。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结束后,虽然游击队员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成功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卫了家乡的安全。 </p><p class="ql-block"> 在一线战场上,无数普通战士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英雄篇章。那些无名的士兵们同样令人敬佩:有的在冲锋时中弹倒下,有的在肉搏战中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中许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洛宁人民的心中。正如史料所记载的:“他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记于心”。 </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洛宁人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田间地头,他们辛勤劳作,努力生产,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了一次次难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后方星火</b></p><p class="ql-block"> 除了前线的将士,洛宁的后方群众也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战,涌现出众多平民英雄。妇女们组织起妇女救国会,为战士们做军鞋、缝补衣裳、看护伤员,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后方重担。老人和少年也没有闲着,许多村庄成立了自卫队、儿童团,担负起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的任务。 </p><p class="ql-block"> 在洛宁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还领导群众开展了各项建设,巩固和发展了抗日力量。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产和抗战积极性。同时,根据地内开展了反贪污、反恶霸斗争,清除了暗藏的汉奸和地方恶势力,使根据地更加巩固。政权建设方面,民主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洛宁抗日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边战斗一边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正是由于根据地建设卓有成效,洛宁抗日武装才能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尖刀。 </p><p class="ql-block"> 当然,战争不只是枪林弹雨。在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让佃农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反贪污反恶霸让乡村风气为之一新。李宗白、李洪潮用教育播撒希望的种子,吴世昌作为河底乡河底村的村长,在艰难时期依然坚持领导村民进行自卫斗争;杨玉贞则以农会主席的身份动员群众支持抗战,为前线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他们带领乡亲们守护家园,缝制衣裳,传递情报。在后方,洛宁的人民也积极行动起来。妇女们组织起来,为前线的战士们缝制衣物、准备干粮。她们用一针一线,传递着对战士们的关爱与支持。老人们则在村里组织民兵,守护着村庄的安全。他们日夜巡逻,警惕着敌人的侵袭。孩子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帮忙传递情报、照顾伤员,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支撑着前线的战士,也支撑着整个民族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洛宁的山山水水都成为了抗日的战场。山林间,游击队员们穿梭其间,与敌人周旋。他们熟悉地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每一次战斗,都是对生命的考验,但他们毫不畏惧。他们中有年轻的战士,也有年迈的长者;有热血的男儿,也有坚毅的妇女。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一心,奋勇向前。 </p><p class="ql-block"> 洛宁的山河为证,民族的精神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把生命化作星火,在黑暗里彼此照亮的勇气。就像洛河终将奔流入海,这种精神也必将在时光的淬炼中,成为我们血脉里永远奔腾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精神永铸</b></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洛宁城乡一片欢腾,人们奔走相告,热泪盈眶。然而,他们并没有忘记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不忘过去。 </p><p class="ql-block"> 洛宁的抗日烽火持续了整整八年。在这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洛宁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洛宁全县有上千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许多村庄被战火夷为平地。然而,洛宁人民没有被苦难压倒,反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就像洛河终将奔流入海,这种精神也必将在时光的淬炼中,成为我们血脉里永远奔腾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硝烟散尽。今天的洛宁大地早已是一派繁荣安宁的景象。今天,当我们站在和平的土地上回首那段历史时,心中充满了敬意与感恩。因为正是有了先辈们的英勇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p><p class="ql-block"> 让那段烽火中的回响,永远在洛宁,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激荡回旋,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历史不能遗忘,先烈应予铭记,也激励我们,以同样的勇气和智慧,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或许就是对那段历史,对那些英雄儿女,最好的纪念。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那份不屈的精神。<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篇资料来源于《洛宁县志》&lt;1991年版&gt;)</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