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力提升,赋能启航--义乌市90学时培训

清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教育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成长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为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师对游戏的组织、观察、解读、分析和指导能力,于6月25日开展义乌市幼儿教师游戏观察与支持能力提升90学时培训活动,该培训让老师们有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学习。今日在义乌市北苑街道中心幼儿园开展第一天的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进园区,第一眼便被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室内布置所吸引。墙面挂满了手绘作品,色彩斑斓、童趣十足,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讲述着孩子们心中的故事。角落里摆放的向日葵和绿植,让整个空间多了一份自然的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一、从“看不见”到“看见”:学会聚焦真实的儿童</p><p class="ql-block"> 培训伊始,“自主讲故事——白描记录” 环节直击痛点:以往观察幼儿游戏时,要么被细节淹没,要么因主观解读干扰,记录往往失真。而 “日常练习→现场找茬→视频练手→要素学习” 的进阶路径,让我明白 “看见”的前提是“放下预设” ——像摄影师抓拍瞬间般,聚焦幼儿的动作、语言、互动,而非急着评判“该不该这样做”。当屏幕展示教师原始记录与修改后的对比,我突然意识到:那些被忽略的 “蹲下身的眼神”“重复堆叠的动作” ,或许正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密码。白描不是简单记录,而是理解儿童的第一扇窗。</p> <p class="ql-block">培训反复强调的 “义童游戏”理念 更令我触动:游戏是幼儿的“操作学习方式”,教师是“观察解读的支持者”。这不仅是理念更新,更是行动指引——今后设计、观察、支持游戏,都要以 “儿童如何学习”为核心 ,而非让游戏服务于“教学任务”。</p> <p class="ql-block">二、掌握观察之法:六大技术打开专业视角</p><p class="ql-block"> 培训里的 “观察技术工具箱” ,给了我突破误区的路径:</p><p class="ql-block">1. 客观详实:跳出“想当然”</p><p class="ql-block"> “看三遍=典型错误”这句话振聋发聩——以前总以为“看一眼就懂”,实则漏掉大量细节。现在明白,观察要像摄像机,先忠实记录“幼儿的动作、语言、互动”,再用“眼(看)、耳(听)、心(感受)”捕捉关键信息。比如记录幼儿游戏时,同步标注“他皱眉了(动作)→‘这个怎么站不稳?’(语言)→尝试换底座(行为)”,为后续分析留足线索。</p><p class="ql-block"> 2. 感同身受:站在儿童视角</p><p class="ql-block"> “五个关键词”练习(如“专注、试错、合作、创造、情绪”),帮我把“成人评判”换成“儿童视角”。当看到孩子反复推倒积木,不再定义为“调皮”,而是思考“他在探索平衡?还是想尝试新结构?”——感同身受,让观察更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p> <p class="ql-block">3. 持续观察:追踪成长轨迹</p><p class="ql-block">“定区域观察(一小时游戏/一个月怎么玩)”“定人观察”的方法,破解了“碎片化观察”的弊端。比如跟踪一个孩子的“积木游戏”:第一周只会叠高,第二周尝试搭桥,第三周设计“城门”并邀请同伴合作——持续观察,才能看见“量变到质变”的成长脉络。</p><p class="ql-block"> 4. 定向观察:精准捕捉焦点</p><p class="ql-block"> “定区域、定材料、定人”的策略,让观察从“漫天撒网”转向“精准捕鱼”:</p><p class="ql-block">定区域:聚焦建构区,观察幼儿如何利用空间、材料互动;</p><p class="ql-block">定材料:追踪“黏土”的玩法演变(从捏造型到做场景);</p><p class="ql-block">定人:跟踪某个幼儿的游戏行为变化,分析其学习风格。</p> <p class="ql-block">教师要树立“游戏是以幼儿为主”‘的核心思想,甘愿退后。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前后位置互换,还是教师观察和指导游戏行为背后的一种理念体现。但是,理念的更新往往最害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里的“放手”与退后绝不代表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在确保游戏中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追随幼儿脚步,适时介入,有效回应,以推动游戏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次培训,如同给教育者的眼睛装上显微镜,既让我们看见儿童成长的细微脉络,也明晰自身专业成长路径。让我更期待之后的培训学习了!未来,愿带着这份“进阶思维”,在观察儿童的路上,走得更稳、更细、更贴近童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