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雕塑公园

xin

<b>住在广州十多年,一直想去广州雕塑公园看看,前几天终于成行,连续去了三次,以尝夙愿。</b> <b>广州雕塑公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下塘西路545号,与越秀山南北相望,面积4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公园。</b><div><b><br>华夏柱位于公园正门,由五根花岗岩巨柱组成,柱上镌刻的文字符号和图案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些巨柱不仅是公园的标志性雕塑,也是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b></div> <b>雕塑公园有别于一般公园将雕塑作为点缀,公园内雕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集历史、文化和社会于一体,是全国最大的主题式公园。</b> <div><b>广州雕塑公园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96年为庆祝广州建城2210年建造的雕塑主题专类公园,隶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区现收藏了155件雕塑作品,汇聚了30余位岭南艺术大家的智慧结晶。雕塑公园被誉为广州的一部“绿色史书”和“户外艺术博物馆”,通过雕塑艺术记载了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其中不乏反映广州及岭南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辉煌》组雕和《南洲风采》红砂岩石雕,还有体现广州西关民俗风情的《广州风情街》组雕,以及抗¨非典¨纪念雕塑碑记《保卫生命》等作品。它们都是活的历史,是这座城市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人们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看到这座城市最深处的记忆,品味到这座城市特有的时代内涵。 2020年建成开放的“广州云道”,串联起中心城区的8个公园,打造出一条可游可赏可玩的无障碍步道,实现了“八公里云道,青山全入城”的美好设想。这条云道穿梭着雕塑景区约两公里的旅游主线,成为了广大市民游客的旅游打卡新点。</b></div><div><b><br> 雕塑无声,云道有情。广州雕塑公园把雕塑文化艺术与园林、山水、人文等各种造景元素巧妙结合,打造出抒情写意的灵动艺术空间,成为了展现岭南雕塑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进一步提升了广州文化软实力,成为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载体。</b><br></div><b><div><b><br></b></div>广州雕塑公园有《华夏柱》、雕塑喷泉广场、《羊城史雕塑》、《平衡小广场》儿童题材雕塑作品、《中华史雕区》、《雕塑大观园》、《唐大禧雕塑园》以及《抗非典纪念雕塑》等众多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游客了解广州历史文化和欣赏艺术佳作的好去处。</b> <b>雕塑广场是一个半月弯形广场,广场上矗立着多座形神具备、生动活泼的雕塑,包括《珠江岸边》、《欧阳海》、《海天》、《自我完善》、《崛起》、《吹风》、《艰苦岁月》、《烛光》、《香蕉女》、《挑战》、《民族魂》、《解放广州纪念像》等,每幅作品都有着其深刻的含义。</b> <b>《解放广州纪念像》青铜 </b><div><b> 尹积昌 创作 </b></div><div><b> 1958年创作 </b></div><div><b> 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该作品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广州解放于1959年塑造的纪念雕像。雕像主体是一个解放军战士,右手持步枪,左手抱着鲜花,昂首挺胸。塑像下的满地鲜花,象征着花城的解放,解放军战士的飒爽英姿则是对人民军队丰功伟绩的歌颂。</b></div> <b>《民族魂》青铜 </b><div><b> 林杨 创作 </b></div><div><b> 罗锡煌 捐建</b></div><div><b> 1984年创作 </b></div><div><b> 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作品反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英雄气魄和伟大的民族精神。</b></div> <b>《珠江崖边》花岗石 </b><div><b> 李汉仪 创作 </b></div><div><b> 关超然 捐建 </b></div><div><b> 1964年创作 </b></div><div><b> 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作品以两位少女形象象征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刻画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的恋乡之情。</b></div> <b>《欧阳海》青铜 </b><div><b>唐大禧 创作 </b></div><div><b>吴立胜 捐建 </b></div><div><b>1964年创作 </b></div><div><b>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作品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解放军战士欧阳海在一次行军途中,为保护列车和旅客的安全奋不顾身地把在铁轨上受惊的战马推开,而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生命的情景。</b></div> <b>《海天》青铜 </b><div><b>梁明诚 创作 </b></div><div><b>梁耀华 捐建 </b></div><div><b>1990年创作 </b></div><div><b>1996年12月立 </b></div><div><b>海天雕塑是广州雕塑公园的标志性雕塑之一,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海洋与天空的融合,象征着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雕塑以抽象的形式表现了海与天的交融,形态上既有海的波澜壮阔,又有天的辽阔无边,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心灵震撼。</b></div> <b>《自我完善》大理石 </b><div><b>潘鹤 创作 </b></div><div><b>林文恩 捐建 </b></div><div><b>1982-1996年创作 </b></div><div><b>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作品反映的是宇宙万物,凡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在自我完善中求得生存,永远不完善却永远追求完善,这就是生存与发展的真谛。</b></div> <b>《崛起》不锈钢 </b><div><b>黎明 创作 </b></div><div><b>1990年创作 </b></div><div><b>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作品通过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登山运动员团结一心登上珠穆朗玛峰振臂庆贺的一瞬,反映了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b></div> <b>大多数雕塑介绍里还附有二维码,供游客扫描观看中英文说明。</b> <b>《吹风》青铜 </b><div><b>曾新泉 创作 </b></div><div><b>1956年创作 </b></div><div><b>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作品表现的是一位钢铁工人在紧张的劳动后小憩吹风的情景。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工人在吹风时表情与神态的自豪与从容,表现工人阶级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钢铁工业自强不息、自信满怀的民族精神。</b></div> <b>《坚苦岁月》青铜 </b><div><b>潘鹤 创作 </b></div><div><b>梁安琪捐建 </b></div><div><b>1956-1996年创作 </b></div><div><b>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作品以动人的形象,体现了最能在观者心灵中激起共鸣的主题。在艰苦岁月里,老战士仍然吹起快乐的笛子,嘴角微溢着笑意,小战士托腮倾听,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b></div> <b>《烛光》大理石 </b><div><b>李仕儒 创作 </b></div><div><b>杨永德、杨张瑞贞 捐建 </b></div><div><b>1991年创作 </b></div><div><b>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作品塑造了一个手举蜡烛的年轻女性形象,以明亮的烛光来喻指教师的高尚情操,教育者的境界和追求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b></div> <b>《香蕉女》花岗石 </b><div><b>关伟显 创作 </b></div><div><b>廖泽云 捐建 </b></div><div><b>1979年创作 </b></div><div><b>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作品塑造了一位珠江三角洲的少女,她背着丰收后的沉甸甸的香蕉,满怀喜悦。人物的塑造朴素、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b></div> <b>《挑战》青铜 </b><div><b>俞畅 创作 </b></div><div><b>澳门羊城集团(有限)公司 捐建 </b></div><div><b>1989年创作 </b></div><div><b>1996年12月立 </b></div><div><b> 作品《挑战》塑造了一位身残志坚的勇士,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向命运宣战,捍卫了人的尊严的感人形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向主观世界发起无数的"挑战",从而不断迈向新的理想,在痛苦的搏斗中达到胜利的欢乐。《挑战》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质奖,并获首届"刘开渠雕塑艺术奖",广东省建国40周年优秀文艺一等奖,第四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一等奖,广东省美协50年50件经典作品奖。</b></div> <div><b>《九天九夜》 作者:许鸿飞</b></div><div><b><br></b></div><div><b>醒着时他们是一堵墙,守卫生命,<br>睡着时他们是一座山,震撼心灵。<br>在2008年1月26日——2月4日那场“非常春运”中,大量旅客滞留在2.3平方公里的广州火车站地区,最高峰时竞达60多万人,每平方米几乎挤了9个滞留旅客!4个奋战39小时后刚刚从执勤一线轮换下来的战士居然就这样站着睡着了。<br>记者和雕刻家定格了这幅动人画面,震撼了大江南北,打动了亿万心灵!<br>请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不仅仅是这4个可爱的战士,更是9天9夜里为了人民生命和安全而努力奋战的人们!<br> 广州日报社<br> 广州市越秀区</b></div><br> <b>广州雕塑公园设置了若干景区,如:以“华厦柱”为主题的雕塑喷泉广场,以“古城辉煌”为主题的山顶雕塑景区;以反映古老商城风貌为主题的摩崖石刻;以羊城水乡为主题的山水景区和以“羊城风物”为主题的绿雕区。所有的景区通过园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形成和谐统一的、流动的景观空间,构成了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公园。</b> <b>《古城辉煌》这座雕塑坐落于公园东北角的山顶平台之上,它以广州古城的历史为叙事背景,通过雕塑展现广州古城的辉煌历史。该作品由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精心创作,以1983年出土的西汉南越王墓文物为灵感,于1996年问世。</b><div><b><br></b><div><b>《古城辉煌》雕塑群雕以秦将任嚣与赵佗设立南海郡为起点,展开了广州建城的辉煌历史。</b></div></div> <b>整组群雕以《设郡建城》为起点,细腻描绘了公元前214年那段历史。那时,秦将任嚣与赵佗携手统领岭南,在番禺(即今日的广州古城)设立南海郡,并与当地民众共同努力筑城,从而揭开了南越国辉煌历史的序幕。</b> <b>《古城辉煌》 </b><div><b> 古城辉煌的群雕反映了秦统一岭南后,南越王赵佗在广州设郡建城时之盛世,主要素材来源于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 </b></div><div><b> 古城上四武士肩负金印,系南越王当时的政治和权利;城池下四组花岗岩石雕表现了农业、手工业、渔业、商业,显示了南越时期的经济面貌,城外边沿的雕塑文物,则体现了当年军事强盛和文化的繁荣。 </b></div><div><b> 这组雕塑像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折射了两千多年前古城之辉煌。</b></div> <b>作品是时任广州美术学院现副院长黎明等新的一代雕塑家于1996年创作的,它反映了秦统一岭南,广州建城时之盛世,再现各族人们共同开发、建设岭南,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式和发展情景。古城上四武士肩负金印,象征当时的威严封建统治政治。城门洞四组雕塑分别为农业、手工业、商业、渔业,象征着当时的经济繁荣。古城广场四周的二十件雕塑均以出土文物造型为基础进行创作,象征当时的岭南文化与军事。</b><br> <b>涡纹璜</b> <b>镂空佩</b> <b>兽首衙壁饰</b> <b>军事与生活类雕塑</b> <b>兽面当</b> <b>脚杯</b> <b>双面兽首</b> <b>东舞人</b> <b>西舞人</b> <b>《古城辉煌》群雕以雕塑艺术为载体,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展现,生动再现了2000多年前广州古城的辉煌盛景。这一组群雕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更让我们在欣赏今日广州繁华景色的同时,也能品味到2000多年前广州古城那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b><div><b><br></b></div><div><b>《古城辉煌》雕塑展示古代广州的经济活力,强调该地在海丝之路中的重要性。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玺印多达23颗,这一发现创下了国内汉墓的新纪录。这些玺印极有可能是南越国自己精心铸刻的,为研究南越国的历史、礼仪制度,以及我国汉代的玺印制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雕塑《金印》以出土的“文帝行玺”为蓝本,通过象征手法,展现了古南越政权的建立历程。它不仅追溯了羊城的历史,更颂扬了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励着后人。这件雕塑以奔放有力的艺术语言,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而古城上四武士肩扛金印的场景,更是象征着当时封建统治的威严与荣耀。</b></div> <b>保卫生命:抗非典纪念碑</b><div><b><br></b><div><b>《保卫生命》雕塑创作方案由潘鹤、梁明诚、唐大禧、黎明、俞畅、钟志源六位著名雕塑家集体完成。整座群雕分三个层面:5个白衣天使的典型头像造型,均匀分布于雕塑的外环。雕塑中间一把中国宝剑直插SARS4个字母,剑穗是鲜红的中国结。</b></div></div> <b>抗非典纪念雕塑碑记<br>公元2003年春,广东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全省人民奋起抗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引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尊重科学,靠前指挥,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反应敏捷,措施得当,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医学专家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救死扶伤,无私奉献,驻粤部队全力支援,积极配合,广大人民群众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坦然面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经受了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铸就了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及至夏初,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抗击非典型肺炎取得了重大胜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铭记全省人民在这场斗争中建立的丰功伟绩,为缅怀在斗争中英勇献身的邓练贤、陈洪光、叶欣、范信德等烈士,为弘扬感天动地的伟大抗非典精神,垂范千秋,激励后人,特立此碑,以志永久。 <br>中共广东省委<br>广东省人民政府 <br>2004年6月19日</b><br> <div><b>外侧以壁画形式将这段抗击非典的历史的片段定格</b></div> <div><b>唐大禧雕塑园</b></div><div><br></div><div><b>唐大禧1936年4月生于汕头市,一级美术师。1953年移居广州, 1985年任广州雕塑院院长。1998年任名誉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艺术博物院艺术顾问。历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化联合会委员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b></div> <b>唐大禧 园匾 </b><div><b>小时候,祖母对我说:“如呀(潮语对小孩的爱称),你十指皆脶,天生聪明,但要勤勉,才能成器。”我牢记了祖母的箴言和教诲。 长大了,我对生活有所认知,对时代有所感悟,对艺术有所探求,在人生的年轮里,用心刻画着艺术的轨迹。我手捧赤诚的心,感恩热土。 </b></div><div><b> 大禧手书</b></div> <b>唐大禧是当今享誉国内外的颇有成就的著名雕塑家。他热爱创造,他喜欢动手,他善于思考,总是希望在作品中容纳自己对人、对世界的想法。他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是:“艺术必须要让老百姓看懂才有价值”,他的雕塑作品以融坚实的写实造型功力与富有诗意的浪漫情趣于一身,既擅长于大纪念碑,又在情节性雕塑领域成就卓越。</b> <b>《周文雍与陈铁军》青铜</b><div><b>唐大禧 2008年创作</b></div><div><br></div> <b>1928年2月6日,周文雍与陈铁军烈士牺牲在广州红花岗。就义前,他们在刑场上宣布举行婚礼,这是革命者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在揣摩他们的心,并模拟他们设计了心语:<br>“面对死亡,无畏惧,让我们安然入睡吧!”<br>“亲爱的,睡吧!醒来的时候,已是黎明了!”<br>注释:原作立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b> <b>人民艺术家陈波儿<br> 《陈波儿》是唐大禧先生应原省委书记吴南生先生之嘱,于1994年创作的一件汉白玉雕塑作品,现摆放在唐大禧雕塑园区内。</b><br> <b>陈波儿,1910年出生,原名陈舜华、陈佐芬,广东潮州市潮安人,演员,人民电影事业的组织和领导人。代表作品有《马门教授》《新木马计》《俄罗斯人》《赵一曼》《白毛女》《中华女儿》《民主东北》等。</b><div><b><br></b></div><div><b>1938年11月,共产党员陈波儿接到党组织命令奔赴延安,与她不约而同奔赴延安的是和她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老搭档袁牧之。她奔赴延安,创下了几个第一:她领导拍摄了纪录片《保卫延安》,成为我国第一位女编导;她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任该厂的中共总支部书记;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木偶剧《皇帝梦》;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新中国成立后,她领导拍摄了《赵一曼》《白毛女》《中华儿女》等。倡导并创办中央电影学院(即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成绩斐然。</b></div><div><b>1951年11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去世。</b></div> <b>《启明》花岗石<br>唐大禧 1983年创作<br>黎明前地平线上有颗明亮的星,人们把它叫做启明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市雕塑兴起,“中华母亲”崇高的命题,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热点。涵大爱、怀理想、尚科学,我把这些理念和“启明”糅合在一起,创造了雕塑《启明》。<br>注释:原作(高53米)立于原汕头市图书馆<br>荣获:<br>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br>广州市首届文学艺术红棉奖一等奖</b> <b>花农 (黄铜)</b><div><b>1992年唐大禧创作 </b></div><div><b>雕塑家手记 :</b></div><div><b>1992年,我要创作一座代表工作迎宾使者形象的雕塑。 花城、花海、种花是我的创作意念。 广州的芳村、花地、萝岗、石马,昔日传统的种花女已无迹可寻,种花已经工厂化,甚至不用泥土,花农的穿着打扮也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分。 我最终凭着没得宗旨,以青春活力演绎现代花农的风姿。</b></div> <b>《丰收之夜》</b> <b>《群山欢笑》(青铜)<br>1973年唐大禧创作<br>雕塑家手记 :<br>每个人度有自己绚丽的青春光彩。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在“改天换地”中磨砺,我在峰峦翠叠的群山当中,捕捉到一幅青春群像的画卷,并镌刻了那一代人的青春亮点,至今令人感怀追忆。 </b><div><b> 注释:原作广东美术馆收藏</b></div> <b>《关汉卿》(青铜)<br>2007年唐大禧创作</b><br> <b>雕塑家手记 :<br>元代戏曲家,著有杂剧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十余种。其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对封建社会的女性,寄予人道主义的关怀。<br>注释:原作立于北京中华世纪坛</b> <b>《艺之门》(花岗石、青铜)</b><div><b>1992年唐大禧创作</b></div><div><b>雕塑家手记 :战国时楚人屈原在《九歌》中创造了被称作东方女神的“山鬼”。历代文学艺术因袭这个题材创作不断。“美女与野兽”蕴涵以柔制刚与刚柔相济的哲思和美学,使后来者思若涌泉,心慕手追。《艺之门》亦可说是艺之道的解读吧。</b></div> <b>《月亮》</b><div><b> 1997年创作 </b></div><div><b>每个人的心头,总有最为牵挂的亲人。 戍边军人心中,总是有个“明月”在照耀。</b></div> <b>《人类的朋友——马》</b> <b>《虎》</b> <b>《托起明天》(花岗石)<br>1995年唐大禧创作<br>雕塑家手记 :</b><div><b>手的温馨传递爱的温暖,这种温暖烘托着明天的“太阳”。明天的太阳,是我们的希望所在。</b></div> <b>《妃子笑》</b> <b>《白云故乡》</b> <b>《荔枝女》</b> <b>《龙的解构》(花岗石)<br>1986年唐大禧创作<br>雕塑家手记 :在一次组装“龙”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被分解的“龙”四散倒置,完全变成了另一件不同的东西,而原本的元素却没变。我想,用此种方式来解释“解构”的概念,是最好不过了,同样借以理解建筑语言,不无启发。 人们在寻找新的装饰与造型的概念。</b> <b>《呼晨》(花岗石)<br>1990年唐大禧创作<br>雕塑家手记 :20世纪50年代,每当天气晴朗的早晨,广播电台都会播放一首悠扬的《呼晨曲》,预告天清气爽、阳光和熙。这样的记忆久久留在我的心中。我把这段青春的记忆凝固在这座雕塑中。<br>注释:原作立于香港荃湾</b> <b>《碑》</b><div><b>1987年创作</b></div> <b>《龙》(花岗石)<br>1986年唐大禧创作<br>雕塑家手记 :</b><div><b>“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多次出现在我的创作中,1986年为汕头龙湖宾馆雕《龙》作装饰。当时风水先生判定龙喷水有“破财”的忌讳,必须拆除。后据理力争,方保存下来。 二十几年来龙湖宾馆兴旺发达,无稽之谈可以休矣。</b></div> <b>《门》</b> <b>《思想者》雕塑</b> <b>《思想者》</b> <b>《鲁迅与许广平》</b> <b>《观音》</b> <b>离开唐大禧雕塑馆,一路走来,路边的小草丛中都冒出可爱的雕塑造型。</b> <b>来到平衡小广场,首先就被大型锻铜雕塑《牛顶熊》吸引住眼球。</b><div><br></div><div><b>大型锻铜雕塑《牛顶熊》把人们对股票市场的期待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展现了股票市场的活力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期望。雕塑《牛顶熊》极具感染力,引人深思与回味。</b></div><div><div><br></div></div> <b>《向左走向右走》铸铜 </b><div><b> 作者:许鸿飞 </b></div><div><b> 创作于2003年 </b><br><b><br>作品塑造了健硕丰腴的女人和一位高挑纤瘦的摩登女郎擦肩而过,但她的气场却一点也不亚于对方,丰腴女人昂首挺胸、步伐稳健,各种小情怀,女性的活力美、母性美、自信美都在许鸿飞的雕琢下展露出来,并且这种自信的豁达甚至体现在随她散步的小胖狗身上,这些快乐的情绪不仅感染着观众也寓教于乐地告诉大家幸福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同时在雕塑语言上,胖和瘦的搭配形成对比,人和狗也相互照应,自然形成一种张力,散发着艺术的气息和生活的美。</b></div> <b>《清风》</b><div><b>作者:钟志源 </b></div><div><b>2005年8月立</b></div> <b>《朝阳》铸铜 </b><div><b>作者:俞畅 </b></div><div><b>2007年5月立</b></div> <b>《同一首歌》 铸铜<br><br>作者:杨学军</b><div><b>2007年5月立<br><br>作品塑造了三个天真烂漫的同龄女孩,不同的肤色表示她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无论是黄种人、黑种人或是白种人,她们都是一群正在欢度童年的孩童。作品以写意的手法在似与不似之间,刻画出那种纯净、执着、乐观,像小鸟一般的童心天国,她们张口昂天高歌就像三只可爱的小鸟,正通过歌唱表达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期待。同时作者将儿童比喻为小鸟,突出三个孩子唱歌时夸张的嘴巴上,借此强调孩童心中的梦想和纯真的童年。作品2006年荣获第四届韩国釜山国际环境艺术大展铜奖,获邀参加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并被永久收藏。<br></b><br><b>广州美术学院杨学军教授的代表作品《同一首歌》2米铜像,又是一件续2008年北京国家大剧院和2010年美国麻州波士顿市政厅收藏后的户外永久性展示作品。</b></div> <b>《落雨大》青铜<br>作者:杨学军<br>2015年7月立<br><br>作品根据一首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广州童遥“落雨大、水浸街”有感而创作的,表达回归岭南本土地域的文化情怀,彰显岭南人那种与自然共生、处事淡定、睿智达观的人生态度。</b> <b><br></b><br> <b>《儿子》 花岗石 </b><div><b> 曹国昌创作 </b></div><div><b> 梁洁华捐建 </b></div><div><b>1994年创作 </b></div><div><b>1998年立 </b></div><div><b> 长于羊城的曹国昌,美术学院科班出身,先后在湖北、海南工作多年,年近不惑才调回广州。他对“儿子”的概念较淡漠,甚至带些麻木。但当酣睡的儿子裹着襁褓出现在他眼前时才猛然感觉:呀,有儿子真好,当父亲真有趣!</b></div> <b>《新花》铜 </b><div><b> 林毓豪创作 </b></div><div><b> 梁洁华捐建 </b></div><div><b>1979年创作 </b></div><div><b>1997年12月立 </b></div> <b>《平衡》大理石 </b><div><b> 杨小桦创作 </b></div><div><b> 梁洁华捐建 </b></div><div><b> </b></div><div><b> 两只宽大的手,左右环抱,在圆形的小广场中央保持着平衡,《平衡》寓意广泛,它寄寓了心态平衡、生理平衡、阴阳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平衡,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b></div> <b>《独生女》大理石 </b><div><b>梁洁华捐建 </b></div><div><b>1987年创作 </b></div><div><b> 1997年立</b></div> <b>《志》青铜 </b><div><b> 俞畅创作 </b></div><div><b> 梁洁华捐建 </b></div><div><b> 1986年创作 </b></div><div><b> 1996年12月立</b></div> <b>《二妹子》大理石 </b><div><b> 林彬创作 </b></div><div><b> 梁洁华捐建 </b></div><div><b> 1983年创作 </b></div><div><b> 1996年12月立</b></div> <b>《矿工的儿子》青铜 </b><div><b> 蔡修齐创作 </b></div><div><b>梁洁华捐建 </b></div><div><b>1974年创作 </b></div><div><b> 1996年12月立</b></div> <div><b>《撒野》铸铜</b></div><div><b>作者:陈亦君</b></div><div><b>2003年</b></div><b>儿童的纯真总让人欣喜,儿童的顽劣也总能博得人的理解,因为年少,一切的粗野似乎总可以被原谅,作品中小朋友撒野的动作让人会心一笑,也让人怀想起自己那纯真、纯粹的儿童时代。</b> <b>《清澈的小河》铸铜</b><div><b>作者:陆增康</b></div><div><b>创作于2003年<br><br>雕塑家以心塑形,神与物游,将心中思维想象的“河”与客体物象“跳水少女”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神奇功能,超越时空限制,呈现一湾清泉。一位少女双手高举准备一跃而入水中的姿态,让人想象出河水的清澈明净,而少女身上的青春气息本身也似河水般清澈宜人。</b></div> <b>《造屋》铸铜<br>作者:冯国豪<br>创作年份:2014年</b> <b>《一家之主》</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 廖陵思配诗 </b></div><div><b> 2001年12月立</b></div> <b>广州风情街<br>“广州风情”街是一组雕塑作品,是广东民间艺术家万兆泉先生的力作。作品把民间艺术和雕塑艺术融化为一体,是十九世纪初期南粤羊城荔湾人衣、食、住、行的生活写照。作品“戏无益”、“勤用功”、“扇中情”、“箍盆”、“甩背带”、“吮田螺”、“量衣”、“书在肚里”、“荔枝”、“一家之主”、“水仙开得好”、“鸡公榄”、“近邻”、“后生可畏”、“晒腊肉”、“心中有数”、“将军”、“知音”等,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西关人昔日的风情习俗。</b><br> <b>《吮田螺》铸铜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 廖陵思配诗 </b></div><div><b> 2001年元月20日立</b></div> <b>《心中有数》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 廖陵思配诗 </b></div><div><b> 2001年9月</b></div> <b>《扇中情》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 廖陵思配诗 </b></div><div><b> 2001年9月立</b></div> <b>《能医不自医》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 廖陵思配诗 </b></div><div><b> 2000年12月</b></div> <b>《今年水仙开得好》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 廖陵思配诗 </b></div><div><b> 2001年12月</b></div> <b>《后生可畏》 </b><div><b>“烧炮仗” </b></div><div><b>万兆泉创作 </b></div><div><b>廖陵思配诗 </b></div><div><b>2002年3月</b></div> <b>《东江儿女》 </b><div><b> 王卫宁创作 </b></div><div><b> 2005年8月 </b></div><div><b>捐赠者:建滔化工公司 张广军</b></div> <b> 雕塑《梦断家园》 </b><div><b> 作者:杨学军 </b></div><div><b> 2006年1月18日 </b></div><div><b> 用手去捂住伤痕,捂住灵魂,捂住残留的梦想。我们渴望着爱与幸福、自由与解放。作品以虚实、残缺、幻影手法,来表达那种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灾难、梦断的呻吟。</b></div> <b> 雕塑《铁军》 </b><div><b> 作者:俞畅 张永齐 </b></div><div><b> 创作年份:2004年9月</b> </div> <b>《铸造辉煌》 </b><div><b> 捐建: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b></div><div><b> 作者:叶军 </b></div><div><b> 日期:2004年5月1日 </b></div><div><b> 作品表现了当年广州炼钢工人敬业、勤奋的工作形象。该作品获当年美术奖银质奖。</b></div> <b>《大道》 </b><div><b> 作品以抽象的雕塑语言塑造了五位迈步向前的农民形象,寓意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建设迅速奔向民富国强的康庄大道。</b></div> <b>大草坪<br>雕塑公园内有近万平方米的大草坪,草坪大而有起伏,绿绿的草平整又软,草坪上繁花似锦,呈现给人们一片情趣盎然、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在这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很是惬意。 <br></b><div><b>草坪中部,一群奔马雕塑姿态各异,似在尽情地奔驰。</b></div> <b>草坪远处,一组学骑自行车的雕塑,把人物的兴奋、紧张刻画得栩栩如生。</b> <b>《一统》 </b><div><b>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b></div><div><b> 创作者:周炳基 </b></div><div><b> 捐建者:广州市政协委员黄 </b></div><div><b> 创作时间:2003年11月28日</b></div> <b>广州雕塑公园西门</b> <b>《大刀进行曲》 </b><div><b> 作者:潘鹤、梁明诚基 </b></div><div><b> 2005年8月 </b></div><div><b> 捐建者:黄铁城、傅金珠、黄俊康、梁少贞、李业顺、孔繁年、李建中、郑国粱、陈维端、彭徐美云</b></div> <b>雕塑展览馆位于风景秀丽的云液湖畔,馆内陈列着雕塑家的作品及其艺术精品。展馆内不定期地展出广州雕塑界人士的优秀作品和广州美术院、广州雕塑院师生的作品以及书画家的优秀书画作品。展品从不同角度通过艺术造型反映我们生活的人物型像。</b><div><b>可惜我去时遇展览馆闭馆。</b></div> <b>《智慧东方——儒》 </b><div><b> 作者:潘放 </b></div><div><b> 2012年8月</b></div> <b>《盎特莱蓬号》青铜 </b><div><b> 作者:王亚宁 </b></div><div><b> 2000年10月 </b></div><div><b> 作品是青年时期的邓小平站在“盎特莱蓬号”船边,瞩目远方,静思着中国革命的前途,表现了邓小平同志为寻求革命真理,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旅途中的情景。</b></div> <b>森林区位于雕塑公园的南面,雕塑公园因地制宜,在保持原有的山林植被基础上,把雕塑、园林、建筑等各种造景要素有机地结合,通过园林山水景物丰富园区的景观,创造出抒情写意的园林空间。</b><div><b>由于时间紧凑,没有再往前走,漏掉了欣赏前面的雕塑。</b></div> <b>《大地》大理石 </b><div><b> 董永浩创作 </b></div><div><b> 1997年立</b></div> <b>廖冰兄(1915—2006)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原名廖东生,祖籍广西象州,生于广州,以讽刺漫画和社会批判作品闻名,代表作包括《猫国春秋》《自嘲》《抗战必胜连环图》等。?他早年投身抗日宣传,晚年致力于扶贫助学,艺术风格融合中西画法,形成独特个性。</b> <b>《大爱之树》</b><div><b> 对口帮扶广州北部山区开发纪念碑 </b></div><div><b> 作者:俞畅、蒙复旦 </b></div><div><b> 创作日期:2013年 </b></div><div><b>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b></div> <b>《公仔书》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 廖陵思配诗 </b></div><div><b> 2001年3月立</b></div> <b>《鸡公榄》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廖陵思配诗 </b></div><div><b>2001年7月立</b></div> <b>《近邻》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廖陵思配诗 </b></div><div><b>2001年12月</b></div> <b>《晒腊肉》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廖陵思配诗 </b></div><div><b>2002年2月</b></div> <b>《知音》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廖陵思配诗 </b></div><div><b>2001年12月</b></div> <b>《箍盆》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廖陵思配诗 </b></div><div><b>2001年12月</b></div> <b>《将军》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廖陵思配诗 </b></div><div><b>2001年9月</b></div> <b>《荔枝》 铸铜</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容律慰捐赠 </b></div><div><b>廖陵思配诗 </b></div><div><b>2000年12月</b></div> <b>《量衣》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容律慰捐赠 </b></div><div><b>廖陵思配诗 </b></div><div><b>2004年9月</b></div> <b>《书在肚里》 </b> <b>《戏无益》<br>万兆泉创作 <br>廖陵思配诗 <br>2004年9月</b> <b>《勤有功》 </b><div><b> 万兆泉创作 </b></div><div><b>容律慰捐赠 </b></div><div><b>廖陵思配诗 </b></div><div><b>2000年9月</b></div> <b>《山沟沟》 </b><div><b> 杨学军创作 </b></div><div><b> 2007年5月 </b></div><div><b> 路遥遥,山沟沟,哥哥我大胆地显身手,这里只有天,这里只有地,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比,我们要跳,我们的志气比天高……作品以浪漫主义手法,似与不似,一气呵成,把山里小顽童那种“冠军梦”淋漓致尽地表现出来。</b></div> <b>《挂钥匙的孩子》 </b><div><b> 作者:俞畅 </b></div><div><b>创作年份:2004年9月 </b></div><div><b> 这是一组描写儿童的作品,三个小朋友每个人胸前都挂有一把大大钥匙,钥匙里既有父母的关心和疼爱,也有时代生活的写照。</b></div> <b>《当我长大的时候》大理石 </b><div><b> 潘鹤 创作 </b></div><div><b>梁洁华 捐建 </b></div><div><b>创作年份:1951年 </b></div><div><b>1998年5月立 </b></div><div><b> 雕塑内容是:这个小男孩对这个小女孩说长大以后要做科学家,要建大水坝要改造农村,小女孩听得很入迷,老师心想——虽然误会我是阶级敌人,但孩子们早已接受了我的教育,诞生了理想。</b></div> <b>《福娃梦》 </b><div><b> 作者:俞畅 </b></div><div><b> 2007年5月 </b></div><div><b> 中国人申奥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福娃梦中的情景,代表中国人的曾经赤诚的追求、期待和愿望。</b></div> <b>《微笑的马克思》扁钢雕塑 </b><div><b> 作者:潘放 </b></div><div><b> 2021年7月立 </b></div><div><b> 捐赠单位:广州市蓝田万国商业有限公司 </b></div><div><b> 奋斗百年路,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的苦难辉煌。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理长存,马克思欣慰地笑了!</b></div> <b>《走过千家万户》 </b><div><b> 作者:杨学军 </b></div><div><b> 2005年8月</b> </div> <b>每一尊雕塑都是一个故事,也同时凝聚着雕塑创作者的心血</b>。 <b>广州雕塑公园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浓缩了广州市2000多年的文化与辉煌。文化品味高,寓知识于娱乐休闲之中,融艺术与历史、雕塑与园林于一体。</b> <b>华夏柱位于雕塑公园正门旁,作品创作于1996年,设计者是唐大禧,五根花岗岩巨柱上镌刻的文字符号和图案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右边一块重五十吨的花岗岩巨石上刻着“广州雕塑公园”字样,连同五根巨柱在宽阔的广场背景和花草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恢宏壮观的图画,寓意华夏庄严雄伟,坚不可摧,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子子孙孙永保享用。</b> <b>虽然连续去了三天,但因为从家里去雕塑公园要先乘公交再换乘三次地铁,还要早点赶回来,实际参观的时间有限,没法欣赏到更多的雕塑。</b><div><b>但所看到的尊尊塑像、丝丝神韵,令我大开眼界,受用良多!</b></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2025年6月于广州</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