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五十年代任华中工学院院长时期的查谦</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1><b style="font-size:22px;">到1974年,我已在武汉拖拉机厂生活了10年,从半工半读学生变成了工人,从学徒变成了师傅,</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还是机修车间一个电工班的班长。</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一天下午,也许是因为对于正在开展的批儒运动不解,一位家住武汉大学的新工人,在我的工作台旁,点评起武汉大学的儒家知识分子。老校长李达已斗死八年了,大右派曾昭抡死了也有六年,历史系的某某是自杀的,中文系的某某是上吊死的…… 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从耳边滑过,她讲起了她的邻居,八十岁的查谦(注1)最近也中风了。</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查谦?是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的院长查谦吗?”我问,“他怎么到武汉大学去了呢?”</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经她解释才知道,查谦的老伴不久前过世,老态龙钟的查谦生活已不能自理,经革委会批准,他已退掉在华中工学院的住房,搬到武汉大学,和他一个在化学系当教授的儿子同住。</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听到查谦的名字,勾起我的一段心思。1966年,我借大串联之便,到杭州看望祖父,祖父曾提到查谦是他的老朋友,而在那次谈话后不久,祖父就在乱世中死于非命(注3)。多年来,祖父的音容笑貌常在我的脑海中映现。</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多年的工厂生活,我也早就是言必称革命,往来皆白丁。然而,心底里,我还是常常留恋过去那些充满真诚和友爱的时光,暗中怀念那些知书达理、循循善诱的师长。</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突然生出一个要拜访查谦的念头,我想通过拜访一个祖父的朋友,寄托我对祖父的思念。</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是从许多不同的渠道知道查谦的。据说,早年的查谦是一个有相当成就的物理学家,国际物理界甚至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查谦定理。</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也听说查谦是一个完全与我们革命时代不相协调的学究,据说文革前,这位查院长在大会上发言,一开口还是女士们,先生们……</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在华中工学院上学的同学曾告诉我他亲眼目睹的一幕:在一次文革初期的批斗会上 ,台下学生中不明事理的好事者,不断瞄准台上低头示众的查谦扔小石子,直到一块小石子击中他的前额,鲜血顺着面颊往下淌,一滴一滴落在他的衬衣上……</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上午,我按计划过江来到珞珈山,找到那位家住武汉大学的同事,请她把我带到化学系查教授的家门前。</b></p><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待她离开后,我开始轻轻地敲门,好一会,门开了一条缝,有人在门背后问我找谁。“请问化学系的查老师住在这里吗?”我问。</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门开大了一点,我终于看清了一张中年人的脸,他当然不认识我,问,“你找谁?”我说,“我想找华中工学院的查院长。”</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一丝警觉的神情在他脸上掠过,“这里没有查院长,有事请去华中工学院。”</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找查院长不是公事,”接着又赶忙解释说,“是这样的,我的祖父和查院长是过去的同事。”</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他现在身体不好,不能会客。”他把住门,不为所动。</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顿了一下,不甘心筹划了几个星期的访问就此结束,又说,“能不能请你先转告一声,我祖父的名字叫王琎,也叫王季梁。”</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出乎我意料之外,没等中年人回答我,他的背后,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王琎?王季梁?请进,请进来。”</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这句话落音,中年人把门开大了,屋里亮了不少。我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就在中年人的身后,紧立着一位白发的老人。</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中年人让到了一边,我猜测这位中年人可能就是查教授(注2),但我没问,因为我的注意力已转到这位老人身上。</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正对老人,定睛一看,大吃一惊。这不是我能想象的任何形象的老人,简直就是一个聊斋中的鬼影! </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老人穿着一身病房中那种常见的睡衣睡裤,脸色和他的头发一样白,不知什么缘故,他的双颊通红,他的眼睛直勾勾。我不能肯定他是在望着我身后的什么地方,还是双目失明,他的两腿显然不能活动自如,只是机械式地前后缓慢移动。</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请进,请进”,老人不停地说着,一面往屋里移步。我突然后悔起来,也许我根本就不应该来打搅一位重病中的老人。他看我站在门外没有动,又连着说,“请进来,快请进来。”</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感受到那一连串请进声中,有一种很难在当年一般人身上发现的热情和真诚,我跨过了门槛,走进了查教授的家。</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和当时一般大学教师的家一样,查教授的家也非常简单,进门的客厅杂乱地放着饭桌、书桌和几张凳子,这已占据了一半的地方。我不知所措地站在门边。经过片刻的犹豫,查教授也开始收拾起厅里的杂物。</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老人没有停脚,还在往里面缓行,口里说,“里面请,里面请。”</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他的举动出乎我和查教授两人的意外:再往里走,可就要走进老人的卧室了。查教授对他父亲说,在客厅坐吧,可老人坚持说,“里面好,里面好。”</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查教授和我只好随他走进了他的卧室,卧室更简单,除了一张常见的双人棕绳床,没有任何家具,连一张椅子也没有。老人坚持要我坐在床边,而他自己就在查教授从客厅搬来的一张凳子上坐下。</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经过这一番折腾,我和查谦老人终于都坐了下来。查教授送上了茶,屋里静了好一会。</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终于,查谦用非常缓慢的语调开始说,“令尊祖父季梁先生是我的老学长。”</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他的开场白听得我一楞:这一句话,他竟然用了“令尊”、“先生”、“老学长”三个不合革命时尚的词!</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二十年代,我们在南京一起共事,” 他接着说,“季梁先生比我年长,我大学毕业后到南京高师当助教,他已是留学回国多年的教授了。”</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他思路清晰,侃侃而谈。“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一所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大学。南京高师师资力量强,基础好,又有一批经历和你祖父相似的留学回来的教授,大家热情都很高,都想用学到的知识,为国家建立一所大学,东南大学能很快就建成,靠的就是当年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接着又说,“季梁先生是化学系的主任,在东南大学的建立过程中,他是起了重要作用的。”</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1923年,我留学回来,先后在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其间,季梁先生曾任理学院院长,我与季梁先生又共事了几年。” </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老人露出一丝微笑,从笑容中,我发现一种久违的真情。这位老人没有城府,丝毫不隐藏他的感情,尽管他的瞳孔有点异样,我注意到他的眼神能随着谈话变化,心想,他大概没有失明。</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查谦接着说,“当年我们大部分学自然科学的留学生,包括你祖父和我,思想都很单纯,一心想走科学兴国的道路。</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团体,叫中国科学社,季梁先生不仅是一个热心的参与者,还是一个积极的组织人和领导者。大家经常在晚上一起开会,讨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各种问题。科学社几乎每月都会组织活动,把我们这些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社员联系在一起。</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科学社还办有我们自己的杂志,叫《科学》。季梁先生是学自然科学的,但他的中文和英文的根底都很深,人又严谨认真,因而,他在很多年里都是《科学》杂志的主编。</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做所有这些工作,大家都是尽义务,都是在业余时间里做的。季梁先生为这些事付出过大量的心血和努力,这也是我们大家都非常敬重季梁先生的缘故。”</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倾听着老人的回忆,想象力也随他的思绪翱翔:我们仿佛来到了二十年代的南京,走进了东南大学的校园,那里没有政治运动,没有阶级斗争,那是一个人人都努力工作,又能和睦相处的天堂……</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五十年代,我在北京人大开会时碰见过季梁先生一次,他提到过他有一个儿子在武汉......”</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说完这句话,他停顿了一会,接着又问,“你父亲的名字应该是王启东吧?”</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不是,王启东(注4)是我叔叔,”我回答,心中却暗自吃惊。多少年了,他居然还记得王琎儿子的名字!</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王启东是东南大学建校那一年出生的,所以你祖父给他起名启东。王启东三四岁时,长得胖嘟嘟,很可爱,你祖父经常把他带到我们的办公室来,他在实验室走廊的地板上跑来跑去,我们就会唱,‘启东,起咚,起咚咚’。”</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启东,起咚,起咚咚”,我几乎不能相信我的耳朵,一位八十老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暴的风吹雨打,居然在一个陌生年轻人的面前,笑着唱起一段呀呀学语的童谣。</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牛鬼蛇神臭老九,他是属于那种没有权利欢笑的人,笑,也是要有勇气的。</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想,谈话一定触动了深藏在他心底的一片珍贵的记忆,因为我注意到,就在他唱起起咚咚的时候,他的双眼折射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光芒。</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那光芒显示着这神情呆滞的老人实在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对二十年代的南京有一片深情,他对他亲手参加创建的东南大学有一片深情,他对在科学兴国的道路上共同奋斗过的同志和朋友有一片深情。</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问查谦老人是否知道我祖父去世的消息。他点点头说,我们前几年就知道了,大家都很震惊(注3)。</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查老问起,季梁先生有几个子女?有几个孙辈?我告诉老人,祖父有三个子女,八个孙儿孙女。话到这里,我忍不住加了一句,我对查老说,“我祖父有八个孙儿孙女,只有我姐姐一人上过大学。” </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或许是查老从我的话音中听出了我的伤感,或许是这句话把老人从往事的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世界,或许两者兼有,他突然大声说,你们现在好啊,你们现在好啊。在我们过去那个时代,我们只有一条路走,那就是惟有读书高。你们今天可以选择的路很多,行行出状元啊。</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记得当时我一直以为这是查老一句言不由衷的话,直到四年后,我以同等学力工人的身份考上了文革后华中工学院的第一届研究生,才开始学会换一种方式思维,体会他说那句话的苦心:他知道伤感和生不逢时的心理对我毫无用处,他以他那一代人的眼光提醒我,无须怨天尤人,要自强不息!</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结束了和查老的谈话,他送我从房里出来,碰上在客厅里等候的查教授。查老对他儿子说,你应该记得季梁先生吧?那年你大学毕业时,我还叫你写信去请教过季梁先生的,查教授摇摇头,表示记不起来了。</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一旁暗想,这位老人实在天真,这是什么年代?要是真把他的儿子也扯进这些陈年旧事里,不知会给查教授带来多少麻烦和脱不了的干系!</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 * *</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几个月后的一天,我那位家住武汉大学的同事走过我的车间,特地绕到我的电工房,告诉我,查谦死了。</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春天里,查老感染了肺炎。以前每次打过青霉素就会好。这次送到医院,医院说,青霉素用完了,他在医院躺了两天,就死了。”她说。 </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没有说话,心想,死对查老或许也是一种解脱。</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又想,查老的灵魂一定去了东南大学,那里有他的青春激情,有他科学兴国的理想,有他的中国科学社,有那弥漫着人性的校园,有那充满人情味的实验室走廊......</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祖父在天国里又多了一位老朋友。</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至于我,人生的路还要奋力向前,查老不是说过,行行出状元!</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 - (全文完)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注1】:查谦(1896-1975),字啸仙,安徽当涂人,养父查秉钧为晚清翰林。191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助教,1920年留学美国,1923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南大学物理系教授,1927年后,先后任教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曾任中央大学教务长,1932年参加创办武汉大学物理系,任物理系系主任兼理学院院长,1949年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3年与朱九思等参加创办华中工学院,由查谦任华中工学院院长直至1975年。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译有《向量分析》、《理论物理》。二三十年代,查谦是王琎在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工作时的同志和好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注2】查教授即查谦之子査全性,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在1977年邓小平召集的科学教育座谈会上,査全性被誉为是倡议恢复高考的第一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注3】王琎(1888-1966),浙江黄岩人。我国第一批庚款留美生,1915年毕业于理海大学化学系,回国后曾任教湖南高工、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为我国分析化学学科、中国化学史学科开创人。曾任《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社总干事、社长,协助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为第一任化学所所长,为中国化学会主要发起人。抗战开始后,任西迁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代校长。去世前为杭州大学化学系一级教授,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文革开始受冲击,1966年12月,被一窜入家中抢掠钱物的农大红卫兵打死。</b></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注4】王启东(1921—2019),浙江黄岩人。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7年公派留美,1951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浙江大学教授、副校长、浙江省人大副主任、民盟浙江省主委、浙江省科协副主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