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南京博物院考古部罗宗真的有关明祖陵的调查报告中,关于后续的一段话: 我由明祖陵所在地安排好工作后,连夜赶回南京,并向省文化局汇报。省里认为此事重要,必须向国家文物局汇报,然后我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到了中央文化部,整个大楼贴满了大字报,几乎没人办公。然后我就径直来到文物局办公室,并向值班的副局长详细汇报了明祖陵被破坏的情况,请示文物局尽快拿出解决办法。由于当时正处文革时期,他表示要先向造反派领导汇报,估计不可能马上解决,并同意我们对明祖陵采取的暂时保护方案。建议我先回去,一旦有什么决定,立刻会与江苏省文化局联系。</p><p class="ql-block"> 时间一晃到了文革后期拨乱反正的1976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同意拨款,对明祖陵进行保护发掘维修,并将整个陵园从洪泽湖畔筑堤抽水,分段逐步使其重建天日。施工人员群策群力,土法上马,把水中的大型石刻一一吊出,扶正,修复。这项巨大的工程继续由南京博物院考古部的同志负责承担,并请来了南京市文管会的金琦同志,负责文物石刻的修复拓片保存工作。整个陵园占地530亩,修筑防水护堤2767米。陵园内修复的神道长250米,扶正并修复石刻21对,还修复了棂星门和围墙。接着对整个园区进行了植树绿化,使之成为一座风景优美的明祖陵遗址公园。在这里还要一提的是,对陵寝墓室仍保持原状,不予发掘。国务院将整个园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走进明祖陵,看上去整个陵园建筑群,虽无上下宫设计,但其中轴线还是延伸到尽头。周边城墙的四面,建有壁门。两边的神道石刻博采了历代石刻艺术之精华,又揉进了明初陵墓设计之技艺,开创了明清帝王陵墓石刻之先河。明祖陵因其在古代陵墓发展历程中处在“承上启下”的地位,以及在明代陵墓中独特的设计,成为后人明史,尤其是明初的历史,民俗,石刻,服饰,建筑以及陵寝等方面研究的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明祖陵的神道石刻群,是明代仪卫制度,服饰制度,陵墓制度的启始,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家们精湛技艺的结晶。纵观明祖陵神道石刻群的组合结构,排列形式,既有对唐宋石刻艺术的继承,亦蕴含着那个时代的创新成果。在神道石刻的配置顺序和数量上,体现了明王朝恪守祖先为上,子孙拜敬的孝道礼仪规范。</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看到的明祖陵遗址公园,得益于南京博物院老一辈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奉献精神,才将这个淹没于洪泽湖水下达三百年之久的明祖陵整修恢复,重见天日。使得明代王朝的帝陵体系更加完备,并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义加以保护。这里,没有一座陵墓像“清陵”那样,遭受毁灭性的人为破坏。从而为我们全面地系统性地研究明代帝陵和明代石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资料和依据。在此,要感谢我们的父辈们,南京博物院的腾飞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艰苦创业和贡献。</p><p class="ql-block">作词一首献给我们的父辈们:</p><p class="ql-block">临江仙-夏寻明祖陵</p><p class="ql-block">千里洪泽吟古韵,</p><p class="ql-block">夏寻明祖园陵。</p><p class="ql-block">百年水漫浸泥淫。</p><p class="ql-block">退波石刻立,</p><p class="ql-block">神道忆曾经。</p><p class="ql-block">斗拱画梁辉帝寢,</p><p class="ql-block">皇家千古留铭。</p><p class="ql-block">往昔父辈探踪情。</p><p class="ql-block">水中沉睡醒,</p><p class="ql-block">重建见天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