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于连生活在王朝复辟时期,这个时期对于自由派的言论管控得严格,有点像明朝的八股文。也和老舍先生的《茶馆》很像,就像茶馆里从始至终都张贴着“莫谈国事”的标语以免惹火上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连最重要经历是在德拉摩尔的生活,这里都是所谓的“贵族”,这些人注重礼节,这就是所谓的身份体现。正是这种贵族习惯减少了与于连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保全了他的自尊。但是于连也清楚,这只是表面功夫,背地里仍然会被揶揄。贵族认为底层人民是卑贱的蝼蚁,不在乎。对权力和利益趋之若鹜,认为贵族是玩弄权术的上层人。这种无时无刻的精神压力是让于连崩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于连迎来了与玛蒂尔德的“爱情火花”,而玛蒂尔德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新鲜感”,她厌倦和厌倦了贵族阶级的“模式”,想体验不一样的经历,就像她看贵族所厌恶的伏尔泰的书籍一样。而于连呢,还是为了“自尊”,因为能得到一个贵族的青睐,尤其是在与另外一些贵族公子竞争下脱颖而出,使他得到极大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连总在个人情感和阶级对立之间挣扎,每次他要顺从自己的情感都会被强烈的自尊——在我看来是阶级对立下,平民被压抑、自由派被边缘化的产物,拉回到令自身特别别扭的“理智现实”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连一直在自己讨厌的社会里,顺着社会规则往上爬,隐藏自己对社会状态和社会人群的厌恶,但也会时不时按捺不住流露出轻蔑,在虚伪和掩饰中甚至感觉于连的人格挣扎分裂成两个——最后于连甚至希望成为另一个自己——想象中贵族上流社会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最后德雷纳夫人的信的刺激下做出冲动的行为,被关进监狱,认为自己生命走到了尽头,反而看清了自己,承认了自己,并且接受命运成为社会的殉道者。于连一半红一半黑,最终被撕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