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上的老吴桥和天津桥、林森桥

孟令武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从洛阳桥过时看到天津桥在施工,在公交车上拍了这张“天津桥开建”的照片,今天去洛阳美术馆看画展,正好去看看进展如何。</p><p class="ql-block">今天说的“老吴桥”和“天津桥”都曾横跨洛河南北,它们在古都洛阳历史上的一页辉煌和辛酸并存。</p><p class="ql-block">2025.6.25</p> <p class="ql-block">洛阳美术馆紧临滨河北路,过路就是洛浦公园,进了洛浦公园就到了“老吴桥”,在老吴断桥上拍老吴桥桥墩遗址。</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洛阳西工兵营</b></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河南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 立</p><p class="ql-block"><b>立在老吴桥处的标志碑。</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模一样的标志碑在中州中路解放路交叉口东南角的“西工地”院门口和凯旋路解放路口的“吴佩孚阅兵台”各有一块。</b></p> <p class="ql-block">洛阳西工兵营位于洛阳市西工区。始建于1914年,由袁世凯修建、吴佩孚扩建。现存有司令部旧址、阅兵台、营房、机库、老吴桥等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吴桥</b></p><p class="ql-block">洛阳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零零七年十月 公布</p><p class="ql-block">二零一零年七月 立</p><p class="ql-block"><b>沿西工区美术馆路一直往南,进入洛浦公园便可看到一块写有“老吴桥”的石碑。石碑正对着的洛河河堤上伸出一段断桥,便是老吴桥。</b></p><p class="ql-block"><b>拍于2015.5.19,现在将这块碑换成前面“洛阳西工兵营”那块了,升格了,市级变为国家级,这块碑志在洛河边站岗的任务已经完成,退役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吴桥”遗址简介</b></p><p class="ql-block">老吴桥原名“天津桥”,始建于1922年,是洛阳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p><p class="ql-block">1921年,驻扎洛阳的直鲁豫巡阅副使、两湖巡阅使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号召来洛的实业家张謇(jiǎn)组织上海北方工赈协会等捐资,在吴佩孚司令部正南的洛河上兴建桥梁。该桥全长206米,桥宽6.1米,桥孔23个。因位于隋唐时期天津桥遗址附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史载,1922年6月,吴佩孚上桥巡视,恰逢洛水暴涨,桥被冲毁。次年,吴佩孚又组织重修,后因吴兵败而告终。现存断桥数米,桥墩遗迹若干,洛阳民间俗称其“老吴桥”。 </p> <p class="ql-block">老吴桥遗址简介</p> <p class="ql-block">以前曾立在这里的牌子似昙花一现,也早就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老吴桥桥面</p> <p class="ql-block">来到老吴桥下,图片中可看到广播电视塔,或称中原明珠,那里就是城市阳台,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解放路在洛河上的桥是牡丹大桥,它的东边是定鼎路上的洛阳桥,它们中间历史上曾横跨洛水南北的两座桥现在只有遗迹存在,西边是老吴桥,东边是天津桥。</p> <p class="ql-block"><b>洛阳有个“老吴桥”断臂南指,坐卧洛河已百年,见证沧桑岁月</b></p><p class="ql-block">1937年,洛河下游修建了林森桥后,该桥遂废弃,遗留废桥20孔。1980年7月,为了顺利泄洪,两端9孔残桥被炸毁,残存中间的11孔。1997年由于沿洛河修建洛浦公园,又再拆除,只留下今天可怜巴巴的3孔断桥在呻吟。</p> <p class="ql-block">桥墩遗迹</p> <p class="ql-block">几声叹息,几多回忆</p> <p class="ql-block">喜鹊落桥墩</p> <p class="ql-block">前图截取</p> <p class="ql-block">水质好👌🏻,鸟才多𓅛🐦。</p> <p class="ql-block">当年老吴桥 (网图)</p> <p class="ql-block">淹毁前的老吴桥原貌 (网上下载)</p><p class="ql-block">这里距洛阳桥也就1000米,天津桥在两者之间,离洛阳桥400米,我要从老吴桥走到天津桥是多远呢?打开手机计算机算一下。</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天津桥还在施工</p> <p class="ql-block">施工重地 请勿靠近</p> <p class="ql-block">危险区域 禁止停留</p><p class="ql-block"><b>走河滩也无法靠近</b></p> <p class="ql-block">施工现场</p><p class="ql-block">224根桩基月底全部浇筑完毕</p> <p class="ql-block">清凉驿站 中国交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运河河南段</b></p><p class="ql-block">安全第一,珍爱生命,请勿靠近河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津桥遗址</b></p><p class="ql-block">洛阳市文物局</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 立</p> <p class="ql-block">天津桥遗址</p><p class="ql-block">天津桥是隋唐洛阳城洛河上的重要桥粱,位于隋唐洛阳城皇城以南,连接洛河南北,是隋唐洛阳城轴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洛阳城城市格局的重要地标。天津桥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原为浮桥,唐代改建为柱梁石桥,历经多次被冲毁并重建,宋以后逐渐废弃。近年的考古工作陆续发现了天津桥遗址的重要遗迹,确定了天律桥的准确位置和建筑形制,实证了从隋代至北宋时期持续沿用和多次大规模建没修葺的历史史实。</p> <p class="ql-block">中交二公司四公司新天津桥项目部</p><p class="ql-block">交融天下 建者无疆</p><p class="ql-block">固基修道 履方致远</p> <p class="ql-block">洛阳市建设工程规划公示牌</p><p class="ql-block">建设项目:<b style="font-size:20px;">新天津桥</b>项目</p><p class="ql-block">建设规模:新天津桥项目上跨洛河,桥方向为南北走向。桥长约700米,宽18-24米, 跨径约47-77米。水中四楼间桥梁标准宽度为24m,局部加宽到39m, 水中对起四楼,桥头两侧设置广场。 </p><p class="ql-block">主要功能:<b>跨河景观人行桥</b></p><p class="ql-block">建设位置:洛龙区与西工区交界处,洛阳桥西约400米。 </p> <p class="ql-block"><b>天津桥是隋唐洛阳城第一座跨洛河大桥</b></p><p class="ql-block">隋唐历史中轴线“七天建筑”序列自南向北依次为: </p><p class="ql-block">天阙 (伊阙,今龙门石窟) </p><p class="ql-block">天街 (定鼎门大街,南北主干道) </p><p class="ql-block"><b>天津桥 (洛河上的标志性桥梁) </b></p><p class="ql-block">天枢 (武则天时期建造的纪功柱) </p><p class="ql-block">天门 (应天门,宫城正南门) </p><p class="ql-block">天宫 (明堂,武则天理政之所) </p><p class="ql-block">天堂 (礼佛建筑)</p> <p class="ql-block">东边大桥是洛阳南北公路大动脉“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河南岸拍</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国花园中部北边园外,也是洛河南岸洛浦公园,将来这里就是天津桥南头,国花园里的天街施工也有两年了,若不是将中国国花园一劈两半,就得架高架或钻地道,不通汽车。</p> <p class="ql-block">在洛阳历史上有一座桥,横跨洛水之上,是连接定鼎门遗址和应天门的一座重要桥梁,也是洛阳的交通枢纽和一条靓丽的风景线,这就是洛阳八大景之一“天津晓月”中的天津桥。</p><p class="ql-block">天津桥的前世今生可谓跌宕起伏,作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天津晓月”的核心景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古都洛阳的兴衰变迁。</p> <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晓月遗址之天津桥</p><p class="ql-block">该图2016年下载到QQ</p> <p class="ql-block">天津桥始建于隋,废于元代。初为浮桥,后为石桥。隋唐时,天津桥横跨于穿城而过的洛河上,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正西是神都苑, 苑东洛河北岸有上阳宫。桥正北是皇城(太微城)和宫城(紫微城),殿阁巍峨,桥南为里坊区,十分繁华。 </p> <p class="ql-block">这两图是2019年我从百度下载到QQ里的天津桥</p> <p class="ql-block">天津桥遗址目前看不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网图)</span>。</p><p class="ql-block">新天津桥以唐代风貌为基础,桥面铺设仿古石板,设置步行观景廊道,并<u>复原“天津晓月”景观。桥墩遗址将进行保护展示。</u></p><p class="ql-block">天津桥虽已隐于历史,但“天津晓月”作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被传诵至今。“天津晓月”有多美?据说,每逢皓月当空,于黎明前登桥临亭,举头可见一轮明月垂挂天幕,俯首可见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波光粼粼,偶尔还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扬钟声。</p><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堪称举世无双,也难怪骆宾王、李白、白居易、刘希夷、孟郊、李商隐等众多诗词“达人”都曾在此触景生情,留下千古诗句。</p> <p class="ql-block">洛阳新天津桥新面貌,改拱桥为平桥,总投资3.5亿。(网上下载规划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中轴线贯通工程新天津桥项目开工仪式</p><p class="ql-block">中国· 洛阳 2025.4.20</p> <p class="ql-block">洛阳天津桥,一桥望千年!</p> <p class="ql-block">天津桥名的由来充满了浪漫的神话色彩与精妙的设计理念。古人将洛水视作“天汉”,即天河(银河),而洛阳被认为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宇文恺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规划设计隋唐洛阳城时,把架设在洛河上的这座桥看作是通往天帝居所的渡口,于是得名“天津桥”,“津”即渡口之意。(网图)</p> <p class="ql-block">天津桥上有四角亭,桥头有酒楼。唐代曾将天津桥地段的洛河分作三股,分设三桥,天津桥居中,其北是黄道桥,其南为星津桥。命名依据的是天文学名词。因此,“灼灼临黄道”是说天枢立于洛河旁黄道桥北,在日色辉映下光彩闪射。</p><p class="ql-block">著名的“天津晓月”为洛阳古“八大景”之一。该遗址已经考古发现,在今洛阳桥附近。天津桥畔,万国舟帆,南北两市胡人商旅充肆,抬头北望既是煌煌万象神宫,当年神都之盛,着实难以想象。皇帝后妃、王公贵族、 文人墨客等, 每至春夏, 亦多从游其上。李白的“忆昔洛阳董糟丘, 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的诗句,说明李白曾在桥南董家酒楼饮酒。白居易则有“津桥东北斗亭西, 到此令人诗思迷” 的诗句。李益更有“何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的咏赞。</p><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三维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的和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宇文恺果断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方式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汉银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宫”,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p><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三维复原图)</p> 十年前拍摄: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所立的天津桥纪念碑位于洛河南岸,洛阳桥南头东侧。</p> <p class="ql-block">碑亭之碑刻东南西北四面均有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桥梁上的丝绸之路图案及桥下垂钓人</p> <p class="ql-block">林森桥紧邻洛阳桥的东面,南端现残存有桥架、桥墩</p> <p class="ql-block">林森桥和老吴桥都是近代修建的,现在都是断桥。两座桥的名字与两个著名人物有关。建桥时,林森是国民政府主席,老吴 (吴佩孚) 是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林森桥1944年被洛阳守军炸掉以阻止日军攻城,老吴桥1922年夏被大水冲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森桥</span></p><p class="ql-block">从前的市级,现在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1932年初,日军突袭上海,威逼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把洛阳作为战时首都——行都,决定成立洛阳行政设备委员会、负责洛阳建设和管理。</p><p class="ql-block">5月,国民党中央在洛阳召开会议,通过中央还都南京之后繁荣行都之计划,决定成立行都建设委员会,计划修建伊、洛河大桥。</p><p class="ql-block">该桥于1936年2月动工兴建,次年8月峻工。桥长380 米、桥宽6.9米.桥孔9个。由河南省公路局豫西桥梁工程处督办,私商复元公司承建。因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名字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史载,1940年夏,该桥北段被洪水冲毁,同年10月修复。1944年5月,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所属工兵十三团为阻止日军进攻,将其炸毁。现存残桥数米、桥墩遗迹若干。</p> 过了三天,洛阳晚报报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天津桥项目圆满完成桩基施工</b></p><p class="ql-block"><b>建成后,将呈现隋唐时期“中轴立城、洛水贯都”的宏大格局</b></p><p class="ql-block"><u>报道不似公示牌,少用“约”,数据精确:</u></p><p class="ql-block">25日,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融合浓厚唐风唐韵、展示隋唐洛阳城中轴线魅力的新天津桥项目,圆满完成桩基施工。</p><p class="ql-block"><i>(我“考察”天津桥并发表美篇的当天)</i></p><p class="ql-block">建设中的新天津桥,位于洛阳桥以西400米,跨洛河连接宫城区和里坊区,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贯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新天津桥桥体长约666米,桥面宽18米,局部宽24米,沿桥身两侧设计4座唐代风格的阙楼。这4座阙楼两两对称设计, 其中桥面以上部分高22.22米,桥面以下16 米,恢宏大气,充分展示盛唐气象。 </p><p class="ql-block">新天津桥将强化景观功能,对桥墩等遗址进行保护展示,在桥南北两岸建设桥头广场、绿化景观等,突出唐风唐韵,与定鼎门、天街、应天门、玄武门形成连贯性历史轴线,成为彰显隋唐洛阳城格局的特色文化符号和新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2025.6.28</p> 7月7日洛阳晚报: <p class="ql-block">静说河洛</p><p class="ql-block"><b>诗人走过天津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桥的“简历”您瞧瞧</b></p><p class="ql-block">口洛报融媒記者 杨文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隋代:初建天津浮桥</b></p><p class="ql-block">起初,天津桥是一座浮桥。 </p><p class="ql-block">那是1400多年前,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作大匠宇文恺奉命营建东京(四年后改称东都)洛阳。 </p><p class="ql-block">宇文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建筑学家,史书赞其“巧思绝伦”。他引洛水穿城而过,以洛水象征银河,又在河上架起浮桥,取名“天津”。 </p><p class="ql-block">唐人杜宝在《大业杂记》中这样描述天津桥一带的布局:皇宫正南门为端门,端门向南二十里,正对龙门。出端门向南百步,先是黄道渠,渠阔二十步,上有黄道桥三道。过黄道渠再向南二百步是洛水,洛水上有天津浮桥,跨水长一百三十步;桥南北有重楼四所,各高百余尺。由此继续向南二百步,又疏洛水为重津渠,渠阔四十步,上有浮桥。重津渠再往南百余步是大堤,堤南就是里坊区。</p> <p class="ql-block">步是古代长度单位,周以八尺为一步,秦以六尺为一步,后统一以五尺为一步。隋唐时期一尺约合今30厘米,一步即1.5米,可知隋代天津浮桥跨水长约200米。 </p><p class="ql-block">关于天津桥,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介绍得更为详细:“天津桥,在(河南)县北四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李吉甫还引《尔雅》 解释天津桥得名缘由乃“箕、斗之间为天汉之津”,天汉就是河。 </p><p class="ql-block">不过,12年后,这座浮桥就毁于战火。据《隋书》记载,公元617年,瓦岗军首领李密遣大将裴仁基、孟让等率兵袭回洛仓,镇守洛阳的隋将王世充落败,天津桥被烧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代:浮桥换成石桥</b></p><p class="ql-block">即便没有战火,天津桥也不太平,洛水泛滥常冲毁浮桥。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 年),为增强桥梁的稳固性,官府组织石工用方石砌成桥墩,将天津桥改建为石桥。 </p><p class="ql-block">公元692年,武则天营建神都洛阳,洛水上的石桥经年累月受水流冲击,负责修缮的人苦不堪言,宰相李昭德出了个主意:“累石代柱,锐其前,厮杀暴涛,水不能怒。”即将柱形桥墩变形,使迎水面呈尖角吓分散水流带来的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据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中介绍,唐代端门之南,洛水仍分三股,其上分设三桥,“南枝曰星(一作皇)津桥,中枝曰天津桥,北枝曰黄道桥”。公元732年,唐玄宗下令“改造天津桥,毁星津桥,合为一桥”,加大桥墩间距以削弱水势。 </p><p class="ql-block">天津桥一次次重修,又一次次毁于大水,据《新唐书》记载,公元655年,洛州大水,毁天津桥;公元682年,东都连日暴雨,洛水溢,坏天津桥;公元699年,神都大雨,洛水坏天津桥;公元706年,洛水坏天津桥;公元741年,伊、洛及支川皆溢,毁天津桥...... </p><p class="ql-block">放下唐史,翻开《旧五代史》,公元925年,七月“洛水泛涨,坏天津桥”,洛河上每天都有船只覆没,官员渡河上朝,要冒生命危险。八月,后唐庄宗李存勖下诏,令“文武百官,三日一趋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代:桥墩嵌上铁细腰</b></p><p class="ql-block">到了北宋,因洛水暴涨,漂坏桥梁,公元961年,西京留守向拱“重修天津桥成”。他与李昭德采用相似技术,以巨石为桥墩,“高数丈, 锐其前以疏水势”,只不过略加升级,“石纵缝以铁鼓络之”,用铁细腰将巨石连为一体。 </p><p class="ql-block">因此,向拱受宋太祖赵匡胤“降诏褒美”。 但遇到巨大的洪水,天津桥仍不能幸免。据《邵氏闻见录》载,公元1084年夏,“洛中大雨,伊、 洛涨,坏天津桥,波浪与上阳宫墙齐”。 </p><p class="ql-block">公元1114年秋,京西路计度都转运使宋升给宋徽宗上奏章,申请“依仿赵州石桥修砌”天津桥,同时呈上三份设计图。宋徽宗对第二份设计图表示满意,并派“高级工程师”孟昌龄与宋升共同负责建桥。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天津桥了。</p> <p class="ql-block">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桥西不远处的洛河北岸河滩内,发现四组石头建筑遗存,判断为唐代天津桥桥墩。桥墩呈龟背形,迎水面砌成尖角,桥墩下垫枕木,上铺方石,石块间镶嵌铁细腰。两岸还有青石堰延绵,达数干米。 </p> <p class="ql-block">如果您去参观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展馆一楼出口外不远,就能看到草丛里有两排巨石,它们曾经守护过古代洛河大堤。如果石头会说话,就能给咱讲讲它们见过的天津桥是啥样了。</p> 7月10日洛阳晚报: <p class="ql-block"><b>解说河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河洛诗人走过天津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津桥的昵称 您知道几个</b></p><p class="ql-block">洛报融媒记者 杨文静</p> <p class="ql-block">爱一个人,会忍不住为其取很多昵称,比如爱人的昵称、小娃娃的昵称。天津桥也有很多名字,是否也可理解为诗人们为其取的“昵称”?天津桥、天津、津桥、洛阳桥、洛桥、河桥、 南桥、星桥……诗人们写下这些“昵称”时,必然寄托了一番深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津、津桥都是天津桥</b></p><p class="ql-block">题为《天津桥》的唐诗,最知名的莫过于白居易这首:“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sāo)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诗中用了津桥这一别名。 </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六十岁时官拜河南尹,这首诗便作于其任河南尹期间。早春时节,白居易乘车经过津桥东北方向至斗亭以西时,被河畔美景迷住了。 </p><p class="ql-block">洛水从天津桥向东北流,经惠训坊西, 分出一道为漕渠(通远渠);分流之处,置有控制蓄泄水量的斗门,斗门上有桥,桥上有屋亭,名斗门亭。彼时,天津桥以东、斗门亭以西,景色最迷人。换个大俗人,纵有无限诗情画意,怕也只有一句“真美啊”,大诗人白居易即便已经“诗思迷”,也依然写下了美妙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眉月又称蛾眉月、新月,白居易曾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说的就是它。 农历初三、初四,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只有等到太阳落山后,我们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那一弯新月。 </p><p class="ql-block">洛浦新月,拨人心弦,诗人的心,沉醉于春风拂动着的袅袅柳丝之间;人的眼,迷离在春雨修剪过的茸茸草缕之上。胸中那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也随之被唤醒,他赶紧告诉前面开道的人,别大声喊,小心吓到黄莺儿,我还想听它们鸣叫哩。</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邵雍爱上了洛阳的“山水风俗之美”,携家人迁居天津桥南。在他的诗中,天津便指天津桥,“春看洛城花,秋玩天津月。夏披嵩岑风,冬赏龙山雪”。他不仅在天津桥上散步赏景,还在这里思考人生,作有《天津感事二十六首》,首首发人深省,其一曰:“名利从来本任才,行人不用苦相猜。壶中日月长多少,闲步天津看往来。” </p><p class="ql-block">得空就爱在天津桥上溜达的,还有与贾岛并称“姚贾”的唐代诗人姚合,他曾“闲上津桥立”,见“天涯一望间。秋风波上岸,旭日气连山”;也曾“闲立津桥上”,看“寒光动远林。皇宫对嵩顶,清洛贯城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名鼎鼎的洛阳桥</b></p><p class="ql-block">天津桥是唐代东都连接洛河南北的第一大</p><p class="ql-block">桥,理所当然得名洛阳桥。 </p><p class="ql-block">“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李益在诗题中用简称,是为《上洛桥》。 </p><p class="ql-block">春水初生,春林初盛,诗人来到天津桥上, 看涣涣春水,赏款款春柳,原本很美的风景,一句“独上洛阳桥”,便令人黯然神伤。</p> <p class="ql-block">将天津桥称为洛桥的诗人也不少,崔颢在《相逢行》中以女子的口吻写道:“妾年初二八, 家住洛桥头。玉户临驰道,朱门近御沟。”白居易也曾装作女子诉相思:“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宋代诗人李之仪写“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时,不知是否读过白居易这首《长相思》。 </p><p class="ql-block">洛桥又叫河桥,因储光羲有诗云“河桥送客舟,河水正安流”。我们因此得知,和陈子昂只差一字的小众诗人陈子良笔下的游侠,于暮色中骑马经过的正是天津桥:“洛阳丽春色,游侠骋轻肥。水逐车轮转,尘随马足飞。云影遥临盖,花气近薰衣。东郊斗鸡罢,南皮射雉归。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阳春三月,春风浩荡, 少年鲜衣怒马,叫人好生羨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雅为星桥,俗称南桥</b></p><p class="ql-block">唐代都城有宵禁制度,天津桥夜间上锁,禁止通行。一年当中,唯有上元节例外,届时不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少,皆可在桥上赏灯望月,尽情流连。 </p><p class="ql-block">公元705年的正月十五,就在神龙政变前几天,京城洛阳还沉浸在节日的欢愉气氛中。 灯影之会上,数百名文士现场赛诗,中书侍郎苏味道作《正月十五夜》成为绝唱,诗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p> <p class="ql-block">古诗中的星桥,一般指神话中的鹊桥,常见于七夕望月诗中,苏味道笔下的星桥显然是指天津桥,因天津即天河、银河,又称星汉。 </p><p class="ql-block">说罢星桥这个雅称,再说俗称南桥。若无具体语境,我们很难说南桥指的是哪里,但您看张籍诗中这两句“遥爱南桥秋日晚,雨边杨柳映天津”,便知天津桥又可称南桥。有学者猜测, 可能是因为天津桥在皇城南边,或是与北边的黄道桥相对而言。 </p><p class="ql-block">如此一来,读杨巨源的《送李虞仲秀才归东都》,看到结尾“南桥天气好,脉脉一相思”,思绪便自然随之飞到了天津桥。</p> 7月14日洛阳晚报: <p class="ql-block"><b>静说河洛 诗人走过天津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季赏天津 朝夕看洛桥</b></p><p class="ql-block">□洛报融媒記者 杨文静</p><p class="ql-block">天津桥的“简历”看过了,“昵称”数过了,今天换个视角,赏天津桥四时风光:一年之中,四时为春夏秋冬;一日之内,四时为朝昼夕夜。天津桥风光四季不同,朝夕有别,诗人看到这些景,会有怎样的心情?</p><p class="ql-block"><b>天津三月,千门桃李</b></p><p class="ql-block"><b>洛桥碧云,西望佳人</b></p><p class="ql-block"><b>秋水潺潺,官桥晴雪</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z4enwz?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5909078"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b>洛阳西工兵营</b></a></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点击上蓝色文字即可观看</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6ha5y2?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5909078"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b>洛阳的桥</b></a></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点击上蓝色文字即可观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