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人民艺术家赵树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生平经历:从农民之子到人民艺术家</b></p><p class="ql-block">1. 出身与早年(1906-1937)</p><p class="ql-block">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乳名得意,字齐民。1906年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随祖父读《三字经》《百家姓》,同时参与农耕劳动,熟悉民间艺术(如八音会吹奏、地方戏曲)。1920年入榼山高小读书。1925年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接触鲁迅、茅盾等新文学作品,开始尝试白话诗与小说。因参与学潮被开除后,辗转流浪,当过小学教师、江湖郎中,甚至卖过中草药。1930年代初期以笔名发表《金字》《盘龙峪》等早期小说,探索用通俗语言描写农村生活。</p><p class="ql-block"> 赵树理是沁水县最早的一个共产党员。1927年春,经常文郁,王春简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4月26日以共产党嫌疑被捕。1937年冬,在阳城经要崇德和桂承志简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2. 革命与创作黄金期(1937-1949)</p><p class="ql-block">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宣传,任《黄河日报》《新华日报》编辑,编写鼓词、快板等通俗读物。1943年创作成名作《小二黑结婚》,通过自由恋爱故事批判封建迷信,彭德怀亲自题词推广,发行量超4万册。同年完成《李有才板话》,以“快板诗”形式揭露地主操纵村政权的复杂阶级斗争,被郭沫若赞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作”。此后陆续发表《李家庄的变迁》《邪不压正》等中长篇小说,确立“问题小说”风格——直指土改中的基层腐败和农民觉醒难题。</p><p class="ql-block"> 3. 建国后的坚守与困境(1949-1970)</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任《说说唱唱》主编,推动通俗文艺发展。1955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里湾》,成为全国首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塑造“糊涂涂”“常有理”等鲜活落后分子形象。1958年大跃进期间,拒绝写浮夸题材,转而创作歌颂实干的《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批判形式主义。1964年因剧本《十里店》揭露干部腐败被批“不突出阶级斗争”,文革中被诬为“黑标兵”,遭打断肋骨、髋骨,1970年9月23日含冤逝世,1978年平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文艺贡献:开创“山药蛋派”与重塑人民文学</b></p><p class="ql-block">1. 创立“山药蛋派”文学流派</p><p class="ql-block"> 赵树理以华北农村为背景,聚焦小人物命运,语言扎根晋方言(如“小腿疼”“能不够”等绰号),情节借鉴评书结构(有头有尾、悬念迭起),形成质朴幽默的独特风格。其影响下,马烽、西戎等山西作家群起效仿,形成新中国首个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流派。核心特征包括:坚持为农民写作(马烽称“农民乐意看,我就满足”),揭露基层矛盾(如《“锻炼锻炼”》批判干部和事佬思想),民族化形式(融合戏曲、评书)。</p><p class="ql-block">2. 推动文艺大众化的实践典范</p><p class="ql-block"> 赵树理提出“文摊文学”理念:“不想上文坛,只愿把作品夹在庙会唱本摊里卖三两个铜板”。其作品如《小二黑结婚》被改编为戏曲、连环画,真正深入农村。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确立“赵树理方向”,表彰他践行毛泽东《讲话》精神,将“大众化”从理论变为现实。</p><p class="ql-block">3. 现实主义深度:揭示政策与人性冲突</p><p class="ql-block"> 拒绝简化阶级斗争:如《李有才板话》中地主阎恒元操纵“丈地”阴谋,章工作员的官僚主义,展现革命复杂性; </p><p class="ql-block"> 关注“中间人物”:《三里湾》不刻意塑造英雄,而写普通农民在合作化中的犹豫(如范登高怕入社吃亏),后被批“歪曲农民”; </p><p class="ql-block"> 批判性介入现实:1959年任阳城县委书记时上书反对浮夸风,在小说中坚持写实干精神,抵制政治投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历史评价:永恒的本土性与当代启示</b></p><p class="ql-block"> 赵树理逝世后,其价值被重估: </p><p class="ql-block"> 文学史地位:2019年《三里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被誉为“农村题材巅峰”; </p><p class="ql-block">精神遗产:周扬称“中国真正熟悉农民的作家无出其右”,其“文摊”理念预示了当代“底层写作”的伦理; </p><p class="ql-block">争议与反思:曾被诟病“缺乏史诗性”,但恰是这种对乡土本真性的坚守,使其作品成为研究1940–60年代中国农村的鲜活档案。</p><p class="ql-block">一句墓志铭:他生于黄土地,死于暴风雨,最终化作一枚“山药蛋”——其貌不扬,却深扎泥土,滋养了亿万人精神的味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赵树理 家庭背景: </b></p><p class="ql-block"> 赵树理的故居是赵树理的先祖赵钟恩在乾隆10年修建的。赵树理的父亲赵双全(或赵和清)以及母亲王金莲。</p><p class="ql-block"> 父亲赵双全是一名农民,会编簸箕、治外科伤病,并常带赵树理参加民间音乐活动“八音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赵树理婚姻与子女概况</b></p><p class="ql-block"> 赵树理共有两任妻子,育有三子一女,具体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妻子情况</b></p><p class="ql-block">1. 第一任妻子:马氏(姓名不详)</p><p class="ql-block"> 结婚时间:1922年冬,由父母包办与邻村张家山马姓女子结婚。 </p><p class="ql-block"> 背景与婚姻:马氏比赵树理年长一岁,性格传统,婚后赵树理曾受封建思想影响,对妻子态度强势。她长期在家操持家务,1929年春病逝,年仅24岁。 </p><p class="ql-block"> 第一任妻子:生一子赵大湖(赵广元)。</p><p class="ql-block">2. 第二任妻子:关连中</p><p class="ql-block"> 结婚时间:1932年(马氏病逝后)。 </p><p class="ql-block"> 背景与婚姻:关连中出身贫寒,曾为财主家丫鬟,被认作干女儿后出嫁。她不识字、裹小脚,但性格坚韧,独自抚养子女并支撑家庭。赵树理称她为“家长”,两人共同生活38年,经历战争与文革风雨。 </p><p class="ql-block"> 逝世:1996年去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子女情况(均为关连中所生,除长子赵大湖为马氏所生)</b></p><p class="ql-block">1. 长子:赵大湖(赵广元)</p><p class="ql-block"> 生母:马氏。 </p><p class="ql-block"> 生平:曾任河津县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文革期间被罢官参与黄河治理。1979年因胃病去世。</p><p class="ql-block">2. 次子:赵二湖</p><p class="ql-block"> 生平: </p><p class="ql-block"> 19岁起务农6年,后当过钢铁工人、印刷厂搬运工。 </p><p class="ql-block"> 1979年凭短篇小说《人过兴旺峪》获奖,调入山西作协任编辑,后转向工艺美术。 </p><p class="ql-block"> 逝世:2021年4月5日去世。</p><p class="ql-block">3. 三子:赵三湖</p><p class="ql-block"> 生平: </p><p class="ql-block"> 1949年出生,1970年赵树理去世后随母回乡务农,1979年平反后任沁水县电厂工人。 </p><p class="ql-block"> 1992年因脑溢血去世,其子女曾失业,后孙女赵飞燕在赵树理文学馆工作。</p><p class="ql-block">4. 女儿:赵广建(乳名小芬)</p><p class="ql-block"> 生平: </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时,赵树理写信《愿你决心做一个劳动者》劝其务农,此信入选中学课本。 </p><p class="ql-block"> 1957年起在农村生活20年,文革后调至太原任图书管理员。</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家庭特点与影响</b></p><p class="ql-block"> 教育理念:赵树理反对子女借写作逃离农村,主张扎根基层,女儿赵广建的务农经历是其理念的实践。 </p><p class="ql-block"> 后代现状:子孙多未从事文学,其子辈以工人、普通职员为主。</p><p class="ql-block"> 总结:赵树理的两段婚姻中,马氏早逝仅留一子;关连中与其共度半生,抚养三子一女。子女命运多受时代变迁影响,折射出知识分子家庭在动荡年代的沉浮。</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以上叙述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赵树理故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