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谒中山陵:岁月里的理想与绽放

胡赛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隔多年,我又一次站在了中山陵前。记忆的时针拨回到2008年,那时,我牵着年幼的儿子,他一路奔跑嬉戏,我则匆匆追赶,无暇驻足细品这方天地承载的厚重与深邃。如今,岁月沉淀,心境已然不同,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我选择放缓脚步,用心去触摸历史的温度,感悟其中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缓缓拾级而上,一步一步,认真地数着那392个台阶。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时光的阶梯上,将我引向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山陵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巍峨庄严。蓝灰色调的建筑,简约而不失大气,线条流畅,尽显沉稳与肃穆。它静静地矗立于此,像一位沉默的智者,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禁想起去年参观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同样出自吕彦直先生之手。这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在三十几岁的年纪便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然而,他留下的这两处建筑,却成为了建筑史上的不朽丰碑,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跨越时空,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它们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让吕彦直先生的名字和他的艺术成就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惜,今日中山先生的墓室并未对外开放。但当我凝视着先生那1:1比例的雕像时,心中依然涌起一股由衷的敬意。雕像中的中山先生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这片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土地。参观过程中,有人感慨中山先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带着未竟的心愿离开了人世。诚然,先生的理想之路布满荆棘,历经坎坷,但正是这份炽热的理想,这份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与担当,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生,或许正需要这样一份理想的指引。它如同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方向,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哪怕我们只是平凡众生中的一员,也能在理想的感召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返程途中,我留意到路旁的景色。参天的柏树,郁郁葱葱,枝干挺拔,仿佛是守护这片土地的卫士,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而那红花酢浆草,也不甘示弱,在阳光的照耀下,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虽不似松柏那般高大伟岸,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它们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动人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也正如同这柏与草吗?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或许平凡如沙,但只要心怀理想,努力生长,便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就像中山先生,他的理想虽未完全实现,但他所传递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为“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采用颜体楷书,但未署名。由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书写。据说谭延闿为完成碑文,历时6个月反复练习,前后撰写300余稿,最终选用第317稿。他每日临摹颜真卿《颜勤礼碑》,并自制230克重的紫檀木笔杆以稳定运笔。‌‌</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推翻封建帝制、创立中华民国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敬仰与赞誉。在他离世后,撰写墓志铭这一任务自然被提上了议程。然而,这一过程却充满了波折。</p><p class="ql-block">最初,汪精卫、胡汉民等人被选定为撰写铭文和墓志铭的候选人。但此举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经过一番考量,大家一致认为,只有与孙中山先生情谊深厚、国学造诣深厚的章太炎先生才担此重任。章太炎先生也表示,在友谊与互知方面,他深感自己能胜任这一任务,并愿意为孙中山先生撰写墓志铭。于是,他以古朴典雅、凝练审慎的笔触写下了《祭孙公文》。</p><p class="ql-block">然而,蒋介石却因章太炎的拟写墓志铭而失去了一个政治机会,对此他心生怨恨。蒋介石以中山陵建筑总监和党国代表的身份,拒绝使用章太炎拟写的墓志铭。因此,中山陵建成后,碑亭虽在,却未能刻上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人们似乎也觉得,中山陵的 无字状态或许正是天意。毕竟,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功绩非凡,绝非寥寥文字所能尽述。此陵虽无字,却胜似有字,先生的伟业与恩泽将永远镌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开始攀登台阶时,从下往上望去,只能看到无尽的台阶,而平台似乎遥不可及。然而,当我们登上山顶,视角转变,从上看下去,却只能看到辽阔的平台,台阶在视线中消失。这一体验让我深思,或许这正是人生的隐喻:在攀登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只要坚持下去,最终到达的将是广阔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的392级台阶,每一级都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义。首先,这个数字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寓意着孙中山先生与全体国民的紧密联系。从碑亭到祭堂,共有339级台阶,象征着当年国民党参众两院议员共339人,寓意着团结的力量。而迎面的290级台阶,分为8段,象征着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p> <p class="ql-block">平凡而明媚的酢浆草</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梧桐大道,可以看见许多女生在此打卡,好吧,我也做个没心没肺的中年少女,留个念,争取哪个深秋,再来体验一番,据说11月底到12月初是这里最美的时光,最金黄的落叶和宁静的氛围,就像金色隧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