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真题研命题逻辑 聚焦素养构复习蓝图——丰城中学政治组第四次大教研活动纪实

......

<p class="ql-block">  开篇:真题为钥,开启素养培育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6月25日下午,丰城中学政治教研组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真题的教学转化”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教研活动。窗外艳阳高照,教室内思维碰撞的火花格外炽热。当2025年高考真题刚刚揭开面纱,政治组的老师们已带着敏锐的学科嗅觉,将其作为解读命题趋势的“活教材”,在真题分析与复习策略的双重维度上,为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锚定方向。</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章:真题剖析——从解题训练到素养建构的范式升级</p><p class="ql-block">▶ 试做体验:在实践中触摸命题脉搏</p><p class="ql-block"> 高二年级政治组组长龙艳老师率先分享了自己试做2025年高考政治真题的感受:“拿到主观题时,明显感受到情境设置更贴近‘真实问题解决’。比如主观题最后一题以‘伟大觉醒孕育伟大创造’为背景,要求学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两个模块设立开放性试题,这种跨模块整合的设问,直接指向‘综合运用知识’的素养要求。年轻教师小周则提到客观题的变化:“以往侧重概念辨析的题目减少了,更多是通过图表、政策文件等素材,考查信息提取与逻辑推导能力,这与新教材强调的‘议题式教学’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 命题逻辑解码:核心素养如何“嵌入”试题?</p><p class="ql-block"> 龙艳老师以真题为样本,展开系统化分析:“高考命题已形成‘情境—问题—素养’的三位一体结构。以主观题为例,情境创设遵循‘小切口、深分析’原则,如第四题围绕‘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脊梁’设置议题,既呼应国家战略,又贴近生活实际;问题设计则暗藏‘辨识与判断—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的能力梯度,比如选择题14和15题,这种层层递进的设问,本质上是对‘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分层考查。”</p> <p class="ql-block">▶ 研究框架建构:从“一题一解”到“一类一通”</p><p class="ql-block"> 针对真题分析的碎片化问题,政治教研组各位老师现场积极讨论并总结了新构建的“三维研究模型”:</p><p class="ql-block">- 知识维度:梳理真题考点与教材单元的对应关系,标注高频考点与跨模块整合点;</p><p class="ql-block">- 素养维度:建立“试题设问—素养指标”对照表,如将“评析类”题目对应“批判思维”素养;</p><p class="ql-block">- 学情维度:记录学生试做中的典型错误,形成“失分类型数据库”。</p><p class="ql-block"> “这个框架让真题研究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范式。”教研组组长徐春霞老师感慨道,“当我们把近三年真题按模型归类后,发现‘法治意识’素养在主观题中占比逐年提升,这为后续教学提供了明确导向。”</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章:研析联动——高二高三携手共绘复习路径</p><p class="ql-block">▶ 真题会诊:从“评分规则”看“学情痛点”</p><p class="ql-block"> 高二政治组熊军龙老师带来了前线“情报”——2025年高考阅卷现场的典型案例:“在‘经济意义类’题目中,60%的失分源于‘术语堆砌’而非‘逻辑推导’。比如学生写‘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却不结合材料中‘乡村振兴’的具体情境展开分析;还有部分同学在‘哲学启示类’题目中,混淆‘原理’与‘方法论’,这反映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薄弱。”</p><p class="ql-block"> 随后,老师们对照阅卷规则,对高二学生的模拟答题进行“二次批改”。当看到学生答案中“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科技作用”却忽略“文化与经济交融”的角度时,高三徐春霞老师直言:“这说明学生还停留在‘背考点’的阶段,没有形成‘情境—知识’的映射能力。一轮复习必须强化‘材料解读—考点定位—逻辑组织’的答题链条训练。”</p> <p class="ql-block">▶ 策略优化:一轮复习的“精准滴灌”方案</p><p class="ql-block"> 基于真题分析与学情诊断,高二和高三年级教师共同提出三轮复习策略:</p><p class="ql-block">- 基础重构阶段(9—11月):以“教材单元”为载体,推行“议题式知识整合”,如在“人民当家作主”单元设置“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在基层落地”议题,串联必修与选必知识;</p><p class="ql-block">- 题型建模阶段(12—2月):针对真题高频题型(如“评析类”“措施类”“意义类”),提炼“审题五步法”(划关键词—辨题型—联考点—梳逻辑—定结构),并配套《真题失分警示手册》;</p><p class="ql-block">- 素养提升阶段(3—5月):开发“真题情境变式训练”,如将2025年真题“数字经济立法”情境改编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训练学生迁移应用能力。</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章:思维碰撞——在讨论中凝聚教学共识</p><p class="ql-block">▶ 焦点一:核心素养培养与应试训练如何平衡?</p><p class="ql-block"> “有些老师担心强调素养会弱化应试技巧。”高二龙艳老师提出困惑。高三熊老师以真题为例回应:“2025年主观题最后一问要求‘为社区设计法治宣传方案并说明文化价值’,这既是‘公共参与’素养的考查,也是‘活动型课程’的落地。我们在复习中完全可以通过‘方案设计—答辩展示—真题转化’的流程,让素养培养与答题能力同步提升。”</p><p class="ql-block">▶ 焦点二:如何利用真题数据优化分层教学?</p><p class="ql-block">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复习策略,老师们展开热议。高二实验班班主任熊军龙老师建议:“对尖子生,可增设‘真题命题人思维训练’,让他们逆向推导命题意图;对基础薄弱生,则需建立‘真题高频考点词库’,强化术语精准应用。”该建议引发共鸣,现场立即形成“分层任务清单”初稿。</p><p class="ql-block">▶ 焦点三:跨年级教研如何形成长效机制?</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联动让高二老师提前感知高考要求,也让高三老师回溯基础教学的薄弱点。”教研组长总结道,“后续可建立‘真题研析共同体’,每月开展‘高二命题—高三评题’活动,让真题研究贯穿教学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以真题为镜,照见教学相长的未来。近两个小时的研讨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老师们手中的笔记已写满思考:从真题分析中提炼的“素养渗透路径”,从阅卷规则中反推的“答题规范指南”,从跨年级讨论中生成的“复习时间轴”……这些智慧结晶不仅是一份教学方案,更是新高考改革下,政治学科从“知识传授”迈向“素养培育”的实践宣言。正如教研组组长徐春霞老师在总结时所说:“真题研究不是为了预测下一道题,而是为了读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当我们把每一道真题都当作素养培育的‘种子’,终会在学生的思维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