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摄:红柳</p><p class="ql-block">简介: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6421788</p><p class="ql-block">地点:黑龙江</p> <p class="ql-block">灰鹡鸰(jí líng)(拉丁学名:MotacillacinereaTunstall, 1771 [1],英文名:Grey Wagtail),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鹡鸰,保护等级IUCN:LC,为中国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灰鹡鸰中等体型,体长16-20厘米,上体灰色,头部具一白色眉纹,雄性夏季颏黑色,冬季白色,雌性颏四季均为白色,腰和尾上覆羽黄色,尾较长,中央尾羽黑色,翼上覆羽黑色,具白色翼斑,眼、嘴均为黑色,脚粉红色,繁殖期4-7月。其栖息于山区和平原的溪谷、河流、湖泊及附近的草地、林地等处,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为食,较常见的夏候鸟或旅鸟,在泰山中山、低山带至汶河流域的水域及附近广泛分布。</p> <p class="ql-block"> 灰鹡鸰 ,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或与白鹡鸰混群。飞行时两翅一展一收,呈波浪式前进,并不断发出‘ja-ja-ja-ja……’的鸣叫声。常停栖于水边、岩石、电线杆、屋顶等突出物体上,有时也栖于小树顶端枝头和水中露出水面的石头上,尾不断地上下摆动。被惊动以后则沿着河谷上下飞行,并不停地鸣叫。常沿河边或道路行走捕食。</p><p class="ql-block"> 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中雏鸟主要以石蛾、石蝇等水生昆虫为食,也吃少量鞘翅目昆虫。成鸟主要以石蚕、蝇、甲虫、蚂蚁、蝗虫、缕蛄、蚱蜢、蜂、蝽象、毛虫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多在水边行走或跑步捕食,有时也在空中捕食。</p> <p class="ql-block">灰鹡鸰(卵)</p><p class="ql-block"> 繁殖期5-7月。繁殖开始前雌雄鸟常成对沿河谷飞行活动,觅找巢位。当巢域选定以后,活动范围才比较固定。此时雌雄亲鸟不仅常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而且极为活跃,鸣叫也频繁,时常双双在巢区内位置较高的屋顶和树上鸣叫追逐,并不时地飞向空中,彼此像撕打一样在空中上下翻滚飞舞。</p> <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溪流、河谷、湖泊、水塘、沼泽等水域岸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住宅和林区居民点,尤其喜欢在山区河流岸边和道路上活动,也出现在林中溪流和城市公园中。海拔高度从2000米的平原草地到2000米以上的高山荒原湿地均有栖息。在中国长江以北主要为夏候鸟,部分旅鸟,在长江以南主要为冬候鸟,部分旅鸟。每年多在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北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