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寻找内心的向往(八)‍‍ ‍ 三河回族乡,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文慧

<p class="ql-block">图文创作/文慧</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62500</p> <p class="ql-block">三河回族村,因其为三河乡政府所在地,且50%多的村民为回族,又被称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河回族乡,</span>也是内蒙古唯一的回族乡。其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兴安岭西麓的</span>额尔古纳市辖区内,因地处根河、得尔布尔河和哈布尔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故得名“三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河是我们从根河去往恩和途径的地方。早就听说三河有着壮丽的村景,被许多游客称之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而且还是著名的三河马和三河牛的原产地‌,不仅民族特色突出,自然风光也十分秀丽‌,涵盖着丰富的林地、草原和湿地‌,尤其是冬季的三河,皑皑白雪如棉花般地落入屋顶,雪落烟升,层层叠叠,亦如童话般的浪漫。因此,去往恩和,在三河落脚是我们冬雪之行不二的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春节刚过,游客很少,根河市区的早餐店基本都没有营业,我们简单吃了点儿自带的零食,九点钟出发前往恩和方向。根河到恩和大约有一百五十公里的路程,虽然路况不是很好,但好在一路风景如画,一边走一边玩的旅途十分美好并令人兴奋。</p><p class="ql-block">出了根河市区我们便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驶,随着根满公路的蜿蜒颠簸和沿途不时掠过的山巅沟壑和林海雪原,心也随之荡漾着。</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是沿着301省道行驶,然后又分别转入了332和331国道,顺着导航指引的路线便来到了三河村所在地,并找到了通往观景台的村路。观景台设在村北的一个高高的山坡上,看上去很陡,路面的积雪很滑、也很深,这对于不熟悉路况的我们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只好一边试探着一边往前行,遇到不明的情况就下车仔细查看,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往前开。开到半山腰的时候,我们打算把车停在一个较为宽绰的地方,然后步行爬到山顶去看风景。就在这时,迎面开过来一辆白色轿车,司机师傅很热情,主动打开车窗跟我们打招呼,并告诉我们车可以开到山上,在观景台下面有较为平坦的地方可以停车,免得踩着积雪、大老远的辛苦再爬上去。就这样,按照司机师傅的指引,我们把车一直开到了山上的停车区,果然很方便。这让我们感动不已,心中涌动的诗一般的感慨随之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异乡灯火暗,陌路赠春暖。</p><p class="ql-block">指点吾迷途,天涯似故人。</p> <p class="ql-block">三河村四面环山,群峰环抱,皑皑白雪与层层叠叠的民居相拥相望,构成了一幅壮丽而温馨的冬日画卷。驻足于此,不禁让人忘忧感叹,让人心旷神怡,被纯白色主宰的世界里,仿若无它亦无涯,而是一个远离尘器的仙境……</p><p class="ql-block">三河村坐落在乌兰山脚下一条狭长的山川里,看上去像极了一个倒置的钝角三角形,街巷规整划一,道路四通八达,几条主要街道有的蜿蜒,有的绵长,有的呈井字形、日字型,还有的呈丫字型,整个村子自然划分,亦如田园一般,不但经纬分明,且井然有序,如诗如画。登上山顶的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村庄,‌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一座座民居宛如从童话中走出,静静地伫立于皑皑白雪之中。每座房子的屋顶上都是新雪覆旧雪,层层叠叠,青砖碧瓦间偶露几抹赤橙黄绿,像是大自然在不经意间涂下的墨迹。</p><p class="ql-block">正直中午,阳光灿烂,晶莹剔透的雪粒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目之所及的每一座建筑都镶上了一圈璀璨的银边。强光下的远方烟雾弥漫,朦胧且梦幻。山脚下,那些未被踏足的雪地上,偶见深浅不一的印痕,记录着冬日的温馨与欢乐。</p> <p class="ql-block">三河村地方不大,总面积不过2.58平方公里,7700多口人,但却是个有故事、有来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早期的三河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然牧场。满清以前,该地区是蒙兀室韦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区,呈现的是“野方万里无城郭”的荒芜状态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在与沙俄金匪的斗争中,清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沿江无卡,成守不足以固门户”,于是在额尔古纳河沿岸设卡伦(即哨所)防御沙俄。</span>19世纪20年代起,沙俄向中俄边境移民,在额尔古纳河沿岸建立村落,部分移民跨河进入三河地区,与原住民一并形成了早期的木刻楞建筑聚落,凸显北欧农家风貌。<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8年清政府</span>为加强采金业发展而形成的边民聚集区的管理,<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室韦设吉拉林设治局,这也是额尔古纳境内第一个准县制机关。清王朝覆灭后,民国政府接续完成其县制升级,于1920年成立了额尔古纳境内第一个地方政权——室韦县。</span>1948年额尔古纳旗人民政府设立于三河,标志着其成为区域行政中心。以后几经区划、变迁于2001年与原苏沁回民乡合并成立了三河回族乡,中心区面积增至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增至一万人,乡政府驻地由此设在了三河村,也就是今天的三河乡。</p> <p class="ql-block">三河还是著名的三河马和三河牛的原产区,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p><p class="ql-block">三河马与河曲马和伊犁马并列为中国三大名马。<span style="font-size:18px;">育种始于19世纪末,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引入了后贝加尔马与当地蒙古马及英国纯种马杂交改良而成,后续又融入了奥尔洛夫、比丘克血统的改良马种。</span>以高大威猛、体魄健壮和极快的奔跑速度以及灵敏的动作而闻名于世。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其为“中国马的优良品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河马是1986年经官方鉴定而命名,主要以役用、军马和赛马性能而称奇。</span>三河马现存数量不足4000匹,比高峰期的3.2万匹大幅下降,<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7年被列为国家列为濒危物种,并加大力度不断实施保护。</span></p> <p class="ql-block">三河牛是我国乳肉兼用的优良牛种,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引入阿拉伯马、英纯血品种进一步改良。后来,伪满时期的海拉尔种马场推动了其多品种杂交。三河牛体躯高大,耐高寒、耐粗饲,年产奶量可达300天以上,日均产奶约25公斤,乳脂率高,并具乳肉兼用优势。现存约8万头集中分布于三河地带,依赖当地丰茂的草场资源,与三河马共生共长、共享声誉。其中以西门塔尔牛的影响力最为显著。</p><p class="ql-block">三河属森林草原过渡带,水草丰美,气候寒冷,年均温度为-5°C至-2°C,为优质牲畜的繁殖、培育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三河短暂的停留让我很满足,不仅感受了“古有清明上河图,今有回族三河乡”的壮观,也让我看到了“霜天卷朔风,银沙没荒蓬”的冬季胜景,还了解了“蹄声敲玉魄,鞭影裂苍穹”的衍生过程。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朝着西北方向前行,开启被誉为“童话小镇”的恩和俄罗斯民族乡的行程。</p>